鵝鑾鼻燈塔(南岬燈塔)

本文發表於 2010 年 02 月 03 日 11:13

pict001001.JPG

燈塔與砲台都是紅毛東進的產物,燈塔之興建肇因於很多輪船在台灣附近海域遭難,船員幸運者淪為原住民之奴隸,大多數遭殺害,被國際逼迫而建。 從技術來看,燈塔有造燈塔與發光技術2項。

pict001501.JPG

 1778年在澎湖西嶼(漁翁島)外垵興建七層八角形石塔,夜點燈火,是台灣最早燈塔。當時因紅毛土尚未發明,猜以傳統三合土做為石頭的膠結材料。詳財政部海關《台灣之燈塔》與沈文台《煙墩二百年》。1875年由海關建11公尺鐵造圓形新式燈塔,詳1899年陸軍省《臨時台灣電信燈標建設部報告摘要》。

1875年M. Beazeley應聘前往鵝鑾鼻作建塔調查,其過程詳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依《恆春縣志》聘英國技師哈爾定花二百數十萬銀兩於1881年11月興工1882年2月竣工,基縱橫4丈,高72英尺,塔身為白色鐵造。日治時代曾為台銀發行紙幣的圖案,1927年為台灣八景之首。有關鵝鑾鼻燈塔除戰後出版品外,可看1925年台灣交通研究會《台灣之交通》或1930年改造社《日本地理大系—台灣篇》等書。

pict0014011.JPG

費正清1975年出版《The I.G. in Peking—Letters of Robert Hart》將總稅務司Robert Hart(赫德)給Campbell(金登干)的信函出版,缺少金登干給赫德的信函。《海關密檔》是將兩者的信函翻譯出版,但內容沒有前者確實。依《海關密檔》哈爾定是英人,1880年12月進上海關任副營造司,1898年升總營造司,1908年辭職(2冊p304)。

1882年11月24日「台灣南岬燈塔和避風設備已經裝船,由格拉內沃號輪船直接運往廈門,韓得善昨天去張氏兄弟公司檢查信號燈等物品」(3冊p165)1882年12月1日「韓得善已經檢查台灣南岬燈塔的信號燈等物品,三周內即可準備妥當裝船運出」(3冊p169)。依前者459「1883年4月1日南岬燈塔啟用,但因塔身與燈室不是一起運到,..運費增加大約1500墨西哥銀元」,其注2「福爾摩莎南岬燈塔是燈與堡壘的混合物。

塔本身是非常精心竭力完成的事務:鑄鐵造,至眺望台50英尺高,底部直徑19呎6吋,頂部12呎8吋,它裝備有受攻擊時供外國員工使用的起居室。圍繞在塔基座的是鑄鐵堡壘…有供本地員工用的起居室、廚房、軍械庫。員工通常住在磚牆平房,平房內每一房間有與鑄鐵堡壘用防彈走廊連接起來,…塔與避難所費5881英鎊,燈與燈火室費3223英鎊(Origin VI, 647-648)運輸費用約500英鎊」。1882年5月12日「台灣南岬燈塔的造價1310英鎊,在香港交付,阿姆斯特郎廠的價格2640英鎊(倫敦離岸價格).. 避風設備1570英鎊,…燈塔底座至眺望台高約50英尺」(3冊p63),顯然《恆春縣志》隨便寫。

從技術的觀點看,如何讓構造物豎立起來是技術的重點,但都被略而不談。鐵造物須要基礎來承受外力,混凝土基礎是合理的猜測。

燈塔除代表技術外,它是把光照進黑暗的工具,有很強的帝國主義殖民啟蒙色彩,在當時,台灣相對於歐美科技是黑暗地域,而技術是在這種背景下進入台灣。

廈門海關稅務司F.F. Hughes在1891年所作「海關十年報告」中,提到鵝鑾鼻燈塔(原文誤為火燒島),有很精彩的西方觀點:「設立了一個東方最大、設備最優良的燈塔。或許可以這樣說,如此一個西方活力與文明的輝煌象徵存在,與其周圍未開化環境形成明顯對照。這將適時地以其道義影響,比任何數量的軍事力量更能使鄰近的野蠻人馴服。」《近代廈門社會經濟概況》p275~276。


檢視較大的地圖

19 回應 針對 “鵝鑾鼻燈塔(南岬燈塔)”

  1. 紅豆湯圓 寫道:

    請問炳炎兄,「船員幸運者淪為原住民之奴隸」是在何時的記載?後來有沒有被釋放?

  2. 北投埔 寫道:

    紅豆さん

    Davidson是哈佛大學畢業,他寫了下面那本書,相信他剛好見證台灣民主國的歷史,這本書台灣銀行叢刊有翻譯。美援時期美國人又打字分送美援相關人員閱讀。狄卜賽文書目錄列有此項。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J.W. Davids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W._Davidson

    1867年3月美國Rover號商船在台灣海域沉沒,船員遭殺害,美利堅向大清帝國交涉,但回答是「化外之地,無法可管」。此外美國駐廈門領事Charles W. Le Gendre(李仙得)擬直接向原住民交涉,卻也被拒而無法成行。最後美利堅派二艘「黑船」以搜尋失蹤船員的名義前往台灣,1867年6月George E. Belknap上校率領Hartford艦(2900噸/亞洲艦隊旗艦)、Wyoming艦(1457噸)至台灣南部,並以181名陸戰隊分成數路隊伍登陸上岸,和Koalut社原住民交戰,其中Alexander S. Mackenzie , Jr.少校戰死。這件事一定讓哈佛大學畢業生J.W. Davidson印象深刻。

    所以,南岬是1895年以前台灣最有名的地理名詞。南岬South Cape。海角七號的地名Cape No.7似乎應該是來自South Cape吧。

    淪為原住民之奴隸逃出後才被人知道這樣事情。Davidson書花很多篇幅寫船難的歷史。

    Hartford艦Wyoming艦是相當於現在的第七艦隊!!!!

  3. 紅豆湯圓 寫道:

    感謝北投埔兄花那麼多時間做說明。「海難船員淪為原住民之奴隸」這記載感到很驚訝,原住民通常不會抓人當奴隸才對,不然怎會族群人口越來越小?

    「鵝鸞鼻燈臺」文中有提到1895年清國撤出台灣時炸毀燈臺,在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是「土匪」所為。個人比較不同意是清國所為,因為清為戰敗國軟弱的很,簽約退出台灣,炸毀燈臺是要被究責和賠償的。

  4. 北投埔 寫道:

    紅豆さん

    看來我們的官方說詞都是像《恆春縣志》隨便寫。

    讀你的文字,讓我嚇一跳,這段文字是很久以前為追台灣紅毛土技術史時寫,已經忘掉。原來是官方看板的文字,那是朋友幫我拍的,可以免除打字的困擾,還需查證,你的說明,讓大家知道文字有實無法呈現真實歷史。

  5. 林炳炎 寫道:

    手癢在《台灣日日新報》檢索『南岬燈塔』,沒有資料;不信邪檢索『南岬』,倒是出現9筆,但第2筆

    2. 『ローワアー號事件(元來台灣は支那帝國に屬すべきや) 作者 梅陰子』 台灣蕃地領域問題;台灣南岬紅頭嶼;火燒嶼;クアール社;バイワン蕃族;米國公使バルリンガム氏;英國軍艦コ□モラント號;ブロード少佐;米國領事リ、ゼンドル氏;米國水師提督ベル氏;ハルフオルト;ワヨオミング;ハルトフオルド號;バイワン族
    1900-07-15日刊 版次 03

    那篇文章的標題是: 台灣原來屬於支那帝國的嗎??
    Is Original Formosa is a part of Chinese Empiue ?

    噯呀!看來馬關條約的真本也推翻不了「台灣不屬於支那帝國的」這事實。

    1900-07-15.JPG

  6. 紅豆湯圓 寫道:

    昨日是看到1940-06-23第六版如下:

    19400623_06.jpg

    今天再看到1933-05-01第九版,敘述較詳細

    19330501_09.jpg

    【版主注】一直沒有想要用『鵝鑾鼻燈塔』在《台灣日日新報》檢索,檢索『南岬燈塔』,沒有資料。所以就看不到這2條,謝謝 紅豆さん。

  7. 葉雪淳 寫道:

    “Is original Forma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 ”
    (台灣元來是否應屬於支那帝國?)

    這是明治七年,日本想舉軍征伐台灣的同時,有一位外國人,
    在上海發表一篇論文的題目。

    這一篇論文的刊行,引起全世界識者的注目。
    因為所謂「台灣蕃地領域問題」,關係到當時我之征台結局如何。
    征台之舉,直接是關於五十四名琉球漂流民之殺害,但間接上,
    卻是針對這世界上疑問的審判。

  8. Pailang'ga 寫道:

    關於:「海難船員淪為原住民之奴隸」;
    『中國民族學報』第2期 (1958年6月) 有張光直院士《台灣土著貝珠文化叢及其起源與傳播》提及:秦貞廉(村上貞助)編「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記述1803年正月18日有日本船順吉丸漂流至チョプラン(今秀姑巒),為當地原住民所收容,依當地習慣,須為寄主服勞役四年…。這雖非發生於「南岬」,也是「海難船員淪為原住民之奴隸」之一例。北投埔君事太忙,竟然忘了提及「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這本書。
    問題是所謂的「原住民」,張光直院士認為チョプラン的原住民是阿美族,依書中述及的,比喻:(1)夷人養育妻妾七、八人;(2)稱磨製貝珠為:チャーガラ;(3)寄主名叫:ツーレン等等,好像牽強了些。

  9. 雲程譯 寫道:

    羅妹號(the Rover)事件──台灣本屬於支那帝國嗎? ●梅陰子/雲程譯,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7月15日)

    「台灣本屬於支那帝國(原文如此)嗎?」(Is 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Chinese Empire?),這是我國在明治7年(1874年)「台灣征討軍」前後,在上海的一位外國人所做論文的題目,此論文的刊行,不但被我國征台軍(所注目),也導致世界有識之士所注目。所謂的「台灣地領域問題」的題目,當時我軍征台之舉,直接原因是54位琉球蕃民被排灣族所殺害,為懲戒(而出兵),間接原因是,釐清國際的疑問。

    會造成國際上疑問原因,導火線是歐美各國船隻在台灣沿岸遭到海難的很多,先是根據〈天津條約〉,開設中國大陸(原文:支那本陸)與台灣各港口,致使許多在海上來往支那的船隻增多。歐美各國船隻因各種目的來到台灣沿岸(而受到抵抗的也不少)。1866年英國軍艦(DOBU多佛號)對台灣進行測量之際,其(艦艇)在南岬附近遭遇土蕃的襲擊,其後,1867年英國軍艦(SILVIA西維亞號)的測量員,在此地區遭到土蕃攻擊,加上險惡的台灣海峽,自然的海流與信風的障礙,屢屢崩解船隻使之漂流台灣海岸,而被土蕃殺害的也不在少數。

    探究台灣的地理,以及就海圖所知,距離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的低角9海哩,即距離巴士海峽Gadd礁岩西方17海哩以及相同緯度稱為七星岩群礁(Vele-Rete Rocks)[1],為危險岩礁。此群礁寬約1海哩,有時露出水面,有時正好在水線,有時隱沒水下,其中央最高處,距離鵝鑾鼻西南方9海哩,或從西南角算南南東方12海哩。與其他11個礁岩一起,西北到東南較為狹窄,高於水面15至25英尺,在距離5海哩處可見。此群礁與台灣南端之間的水道(是安全的)。其另一面,也有激浪甚至猛浪與淺灘翻攪。加上北向的海流經過向東北而去,經過台灣南岬紅頭嶼、火燒島,並在經過兩地灣澳時產生強力渦流。靠近這兩地岬角與灣澳的船隻,必須加倍警覺,否則會往往會遇難。

    [1] 若自「鵝鸞鼻燈塔」向大海遠望,則朦朧可見一群狀小島,西洋人稱之為「Vele Rete Rocks」(其義為「裂岩島」)。《日本海路誌》中曾記載該群小島為在鵝鸞鼻至南西九浬處間之孤立岩的一團,佔地長約一浬,或露出,或隱沒。其中最高的 二岩,於北微西與南微東相對峙,其高十五呎乃至二十五呎,此簇岩附近水深十七尋乃至五十尋,但僅其南東面半浬處為十九尋。此簇岩與台灣南端間之水道雖安 全,但時而全面發生強烈的激湍,其狀恰似淺灘上的破浪。而所謂「七星岩」之名,乃取自其形狀近似北斗七星之散佈於海上,故名。此「七星岩」島,於日時乃為 日本領土之最南端。http://www.taiwan123.com.tw/LOCAL/name03-13.htm

    未完待續!!

    感謝雲程兄之努力!!相信會全文貼在雲程雙魚鏡, 他已經是台灣這方面權威, 台灣學院內學者沒有人像他花這麼大工夫在這課題上!!請大家上雲程雙魚鏡給他鼓勵!!

    感謝Pailang’gaさん 幫我補充, 這方面不是我的專門啦, 讀過有一點點印象而已!!

  10. POTA 寫道: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asons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BUYING a few small islands from the Philippines.

  11. 紅豆湯圓 寫道:

    貼上一張在鵝鑾鼻燈塔旁的「大日本帝國最南端 鵞鑾鼻神社」。

    http://myweb.scu.edu.tw/~net001/images/Taiwan/SouthCape.jpg

  12. scl 寫道:

    今天上午 九時五十九分到達武嶺3275公尺本國公路海拔的最高點,此地正位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的埡口鞍部。站在武嶺標示高度的牌座上合影留念,回眺公路景觀,俯看合歡群山,遠望奇萊群(寫真另貼)。
    看到1914年,日本發動二十世紀台灣島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族與日本的戰爭」,及日本所謂的「太魯閣討伐之役」。 日本動用22749人的兵力及先進武器,分別從南投及花蓮東西夾攻,太魯閣族人的兵力約只有2500人,與之對抗,因寡不敵眾,族人幾乎滅絕。引發莫名悸動 !!!

  13. scl 寫道:

    這是台灣人對抗外來侵入大戰爭!

  14. 林炳炎 寫道:

    10227100.jpg

    貼一張1939年発行的切手。 第1次昭和 オーロワンピ灯台

  15. scl 寫道:

    太魯閣討伐之役不知是否即霧社事件引起?

  16. hiauhong 寫道:

    臺灣八景鵝鑾鼻碑文:

    臺灣古稱蓬萊美麗之島第□□□未啓靈
    勝之地多秘而不彰昭和二年□募八景□
    票擇其尤者經審查委員會地審視以是地
    名實相符乃定為八景之一焉
    臺灣[總督石塚英藏
    昭和四年十二月立]

    碑文根據1991年6月26日所攝照片解讀。
    方框處從照片上看不清楚。
    總督以下諸字被國民黨匪抹去,依據新聞資料推定之,最後一行字數不確定。

  17. yy 寫道:

    有無寫真?

  18. 燈塔情人 寫道:

    有,如果有機會到鵝鸞鼻公園就一定會看到,只是非常遺憾,我們官方完全忽略這個重要史料,它就在八景碑文背後

  19. 北投埔 寫道:

    台灣日日新報1929-03-21新聞『鵞鑾鼻紀念碑 建設計畫中』台灣八景;高雄州恒春郡鵞鑾鼻。新聞中說這是台灣日日新報主催之紀念碑。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2015年元月前往萬大、木屐囒、水社、門牌潭、二坪等地做歷史建築見學之旅
  • 藝術家如何看被毀掉的歷史建築
  • 水裡坑發電所的社宅街
  • 松本虎太記念館
  • 母與子音樂故事集發表會!Favorlang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