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國賓大飯店

本文發表於 2011 年 09 月 08 日 10:09

0906001.JPG

由台灣安保協會主辦,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2011年9月7日(星期三)在國賓大飯店二樓國際廳舉行「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The regional security of Asia-Pacific and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版主依政治人物及論文學者分類,選擇對台灣安保最有貢獻的觀點6人,分別貼在blog上,但讀台灣安保協會初論文集,才是最要緊了解這群專家的觀點。

img_2636.jpg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席9/7日上午由智庫副執行長蕭美琴陪同出席台灣安保協會主辦之「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蔡英文致詞時除了再次對日本民眾在 311地震後表現出的冷靜、沉著以及災後重建的強烈意志與勇氣,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外;蔡英文也提到,對台灣而言,在處理區域性問題時,必須明確的支持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區域秩序,並在既有的國際規範裡解決問題。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能夠兼顧美日及國際社會的利益,透過一貫性的對話來追求穩定。

img_2552.jpg

安倍晉三前首相與菅義偉前日本防衛大臣政務官中間是口譯者

600_92.jpg

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左二)在會中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右二)握手致意。(記者羅沛德攝)

蔡英文:兩岸和緩 未帶來真正和平

〔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天在「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致詞指出,台海局勢並未因兩岸關係和緩而出現真正的和平,迄今仍充滿不確定性!

蔡英文列舉最近出爐的相關報告佐證,國防部在七月公布的「國防報告書」中指出,中國迄今尚未放棄武力犯台,在沿海仍部署一千多枚導彈;中國本身也在三月公布的「二○一○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認為軍事鬥爭是主要的任務,還是以推進東南沿海方向「反獨促統」的大規模作戰準備。

她說,美國國防部日前發表「中國二○一一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國二○一○年軍事現代化以台灣想定為主的方向並沒有改變,台灣仍是中國主要的戰略方向,而且台海兩岸軍力持續向中國傾斜,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依舊存在。

支持美日同盟區域秩序

蔡英文明確地主張,對台灣而言,在處理區域性問題時,必須明確地支持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區域秩序,並在既有的國際規範裡解決問題。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能夠兼顧美日及國際社會的利益,透過一貫性的對話來追求穩定。

她再次強調,「對於與中國的關係,我們主張在對等、互惠的原則下,通過多層次的對話,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同時,我們期盼能以公民社會在台灣歷史發展中發揮正面作用的經驗,來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促進雙方公民社會多層次、多面向的社會與文化的自主交流與對話。」

蔡英文表示,就長遠的發展觀點來看,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穩定,主要取決於中國是否走向民主化之路,中國的民主化一直影響了兩岸的進程跟台海關係穩定,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她認為,只有當中國民主化,雙方才可能在相同制度的基礎上,穩定地互惠往來。可惜的是,國民黨不論是在政黨交流的「國共論壇」,或是在馬政府進行協商而已經召開六次的「江陳會」裡,都沒有碰觸到民主的議題,甚至連「兩岸會談」所應該遵循的透明化跟民主的程序,也都沒有被尊重。

蔡英文並批評,國民黨政府多次提到可以與中國分享台灣的民主經驗,共同協助中國朝民主化的方向發展;不過,反觀過去三年,令人擔心的是,國共「以黨領政」的平台,不但可能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對於中國的民主化也毫無貢獻。

img_5641.JPG

安倍:強化美日同盟 有助亞太和平

憂財政陷困 恐削國防預算

〔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昨在「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演講指出,「美日同盟」面臨許多重大課題,最大課題是兩國陷入嚴重財政問題,他擔心,如果無法改善,美日恐怕都要被迫削減國防預算。為避免這種最壞的情況,在保障東亞安定的目標下,如何整備無懈可擊的戰力,對美日兩國都是共通課題。

警告20年來 中國擴武20倍

安倍晉三提醒,在過去廿年來,中國軍費快速增長,目前已達約廿倍之多。特別是最近中國海軍力量的增長更為顯著。不僅威脅台灣,對於日本擁有領土的東海,甚至包括南海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中國似乎都試圖要納入控制之下。

他說,中國過度的軍事擴張並不能獲得好處。中國並沒有擁有航空母艦的必要。想要以力服人的行為,不只增加巨額的財政負擔而已,也會使其失去區域各國的信賴,明顯損及中國的影響力,「此點在他們最為重視的台灣特別是如此」。

安倍晉三認為,強化「美日同盟」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極重要意義。但他憂心,當前美日都陷入嚴重財政問題。美國財政問題已到削減國防開支的最後階段,美國國債限額問題雖在八月初達協議,但距離根本的解決還相當遙遠。

日本也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若繼續放置而無法改善的話,很快就要被迫大幅削減國防預算。如此一來,由於裝備無法更新,自衛隊士氣必然低落,將使日本面臨非常嚴重的國家安全危機。

談及中國擴武導致區域不安,安倍晉三論析,中國是基於一九八○年代以來的「戰略邊疆論」而展開軍事戰略。他說,一言以蔽之,「戰略邊疆論」就是以國力決定邊界和專屬經濟區的立場,因此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其活動可能的地理範圍就會不斷擴大,這是極其危險的邏輯。他說,聽到此點,或許有人可能會想起過去德國的「生存圈」的想法。

關於中國過度的軍事擴張,安倍晉三說,蘇聯過去的歷史教訓難道不值得中國深思?「或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階層也擔心步上蘇聯的後塵,只是不能阻止人民解放軍的擴張。」

img_5643.JPG

由於長島昭久前日本防衛大臣政務官於9月5日被任命日本首相外交安全輔佐官不克前來宣讀論文, 由風間直樹國會議員代讀, 風間畢業於慶應大學法學部政治科!!!

長島昭久:中國已成日美真正威脅

籲日台美密切合作 穩定東亞和西太平洋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台灣安保協會昨天舉行「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日本前防衛大臣政務官長島昭久發表文章指出,中國近年來致力提升近海作戰能力,已成日本海上自衛隊及美國真正的威脅,日本和台灣都必須和美國更緊密地合作,積極貢獻東亞及西太平洋的穩定。

參與座談的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成蔚指出,在維持區域安全方面,美日同盟是「亞太公共財」,日本政局雖有動盪,但朝野皆努力深化美日同盟,相較之下,國民黨卻放慢台美軍事合作的腳步,過去三年國防預算持續縮小,與民進黨執政相比至少減少五百億元以上;在美國及東亞各國都期盼以多邊機制促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時,國民黨卻一再以密室交涉、黑箱作業的方式與中國協商,這樣的做法恐怕讓民主台灣的籌碼極小化,無益強化美日同盟。

長島昭久原定在研討會發表演說,因剛就任日相野田佳彥的首相輔佐官,無法來台,由民主黨參議員風間直樹代為宣讀講稿。

長島認為,一九九六年爆發台海危機時,柯林頓政府立即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機動戰鬥群加以震懾,如果今天發生同樣事情,歐巴馬可能不會這麼做。因為中國的「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A2/AD)」可能從空中、海洋和海底阻止美國遠征部隊,甚至突破第一島鏈擴展到第二島鏈,屆時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都將被納入中國區域封鎖範圍,對美國而言,這是最壞的發展狀況。

文章指出,在中國擴張這種「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前,美國已預見這種擔憂,不會坐以待斃,去年發表國防政策檢討時,即提出新作戰概念,透過海空聯合作戰,削減中國的封鎖能力。

img_5646.JPG

亞洲安全專家葉望輝:美應助盟友提升防禦力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美國亞洲安全專家葉望輝昨天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的亞太盟友過去依賴美國維持區域安全,但他認為美國應提高盟友的防禦能力,目前美國在對外軍售方面,對日本、台灣等國還有一些科技或國家安全上的限制,「也許應考慮放鬆一點」。

葉望輝曾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辦公室亞洲安全顧問,二○○六年起擔任長期關心台灣安全的華府國際顧問公司總裁,昨受邀參加「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

葉望輝說得一口流利的台灣腔中文,原來他年輕的時候,曾在台南、高雄等縣市擔任摩門教傳教士;不少與會人士親暱稱呼他「阿輝仔」,成為現場的人氣王。

葉望輝在研討會上表示,美國過去在亞太地區擁有最強的武器,讓盟友得以依靠美國、保持一定嚇阻能力,但是維持這樣的體系所費不貲,在有限資源下,美國應適度調整戰略,提高盟友自己的防禦能力、分擔維持區域和平責任。目前美國對外軍售,對台、日等國家仍有科技或國家安全上的限制,「也許應考慮放鬆一點」。

葉望輝說,中國正竭盡全力成為強權,不把美國排擠出亞太區域絕不罷休,南海主權爭議就是一個例子。不管是美國軍艦或是菲律賓、越南商船或海測船,中國海軍一律採取高度敵意,甚至擅自闖進日本領海;今年六月,兩架中國蘇愷戰鬥機甚至穿越台海中線,美國不能忽視中國具有侵略性的立場。

葉望輝說,沒人能準確預言未來國際情勢,中國可能在廿年後,依然維持一黨專政,但各國也要準備好,如果中國面臨經濟或政治危機,如何維持局勢。他指出,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維持超過半世紀的經濟成長,如果中國廿年內沒有發生經濟或政治危機,「所有的大學課本都可以丟掉」。

與會民眾提問,維基解密網站公佈電文,讓馬英九總統的綠卡問題再成焦點,美國是否應積極表態?葉望輝說,他個人並不願意看維基解密資料,因為該網站的資訊都非法取得;至於綠卡問題,美國在上次大選也面臨相同問題,許多人懷疑歐巴馬是不是美國出生,但是二○一二年不再有此爭論,因為歐巴馬已經成為總統。他開玩笑說,站在共和黨立場,用選票讓歐巴馬休息就好,「四年已經夠了」。

img_5631.JPG

參與UNFCCC及ICAO 王金平:明年重點目標

〔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上任後,主張「外交休兵」,不再推加入聯合國案,而以爭取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並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為優先推動目標。但此目標在總統大選之前恐仍難見突破,無法給全民一個交代。

台灣安保協會主辦、現代文化基金會協辦、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的「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昨天在國賓飯店舉行。立法院長王金平致詞時呼籲,希望把爭取台灣明年參加UNFCCC及ICAO,做為一個目標!

爭取美日認同 支持參與國際

王金平說,「台灣未來發展」至少有三項重點目標:「必須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必須持續深化與美日及各國的政治經濟活動」、「必須持續建構有效嚇阻的自我防衛力量」。

王金平強調,台灣必須要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才能確保台灣人民的權利。展望二○一二年,也就是明年,希望能參加UNFCCC及ICAO,做為一個目標,希望透過這專業性的國際組織的參與,確保台灣民眾的福祉與安全,也讓台灣民主政治更加為世人肯定。這樣的理念也盼能夠獲得美日的認同,更加進一步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

我須持續建構自我防衛力量

王金平也強調,台灣必須持續建構有效嚇阻的自我防衛力量,才能持續以民主自由的理念來與中國互動,進一步促進中國未來朝民主化方向發展。也唯有台灣擁有足夠防衛力量,才能扮演東亞區域安全穩定基石,盼美體認東亞局勢的快速變化,繼續提供台灣適當且充裕的防衛性武器,如F16C/D型戰機等,才能對東亞局勢發揮穩定的作用!

吳釗燮前駐美大使的觀點實在太重要,版主要花點時間整理出來。最近身體狀況不好,昨天其實感觸良深,也聽到一些聲音,讓我慢慢補罷。最近太忙,打字又慢,需要時間。版主的意見會放在回應欄,請大家繼續閱讀。

img_5644.JPG

延伸閱讀:

1.        北投埔林炳炎» 台灣海峽與南海和平50年之策  2011年8月25日 … 正是說明那時台灣的處境,現在的台灣比1950更危險。 …… 美國透過美日安保條約保護台灣- 美日安保文件解密/ 日「遠東」定義包含台灣 …

2.      北投埔林炳炎» 「美日安保同盟50年與台灣安全」國際研討會2010年10月6日 … 在《五右衛門》這電影中,茶茶さま問茶道祖師千利休說:「你為什麼要委屈在這權力中心倒茶? … . –

3.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28日

4.      北投埔林炳炎» 有關『台灣的戰略地位』之論述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昨天參加由台灣安保協會舉辦的「日本的安保與台灣的關係」演講會,其中前日本自衛艦隊司令官五味睦佳海將演講的題目「日本のシーレーン防衛と …
 5.      蔡英文出席『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

8 回應 針對 “「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國賓大飯店”

  1. 北投埔 寫道:

    吳釗燮前駐美大使的論文全文影像

    183.jpg

    關鍵字: 亞太地區關鍵性變化,美國反應與未來趨勢,
    馬政府的作為:1.不主張台灣擁有主權,2外交休兵,3事事依賴中國,4不再為台灣重大利益發言,5民主不再是核心價值,6國家安全事務=國防休兵,7對於國際爭議的立場

    184185.jpg

    186187.jpg

    188189.jpg

    190191.jpg

  2. :D 寫道:

    1945年1946年美國處理台灣主權問題機密文件

    http://mattel.pixnet.net/blog/post/17083335

  3. 長島昭久的演講稿 寫道:

    前防衛大臣政務官,民主黨眾議院議員

    “增強現代化軍事力量的中國,將在亞洲的地中海(南中國海)威脅到西方國家。擁有航空戰力的中國,再加上其大陸性格,將會主宰亞洲的地中海。”
    ── 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 – 1943)

    現今東亞.西太平洋的戰略環境,正面臨著約七十年前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所預見的嚴峻形勢。在2008年5月14日舉行的美印軍事協議會談中,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官基廷(Timothy J. Keating),向印度海軍參謀長梅塔(Sureesh Mehta)轉述一名中國海軍高層的說法,其內容正足以證明前述史派克曼的預言。那名中國海軍高層大言不慚地聲稱將來中國將擁有多艘的航空母艦:

    “美國控制夏威夷以東,中國主宰夏威夷以西和印度洋。如此,美國就沒有將手伸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們也不必向東太平洋發展。我們這邊有什麼事會告知美國,也希望美國方面如果發生什麼事也向中國通報。”
    在這位中國海軍高層充滿自信的發言中,未來中國的勢力範圍除西太平洋之外,連自己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印度洋也包括在內。我本身也曾從好友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聽到過類似的說法。當時他還任職於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也是中國政府的相關人士告訴他這個論調,當時我們還真無法接受。然而,在約經過十年後的今天,由於中國海軍的快速成長,顯現前述發言逐漸帶有現實性。同時,中國積極(aggressive)推進海洋發展的動向,對隔著東海或台灣海峽與中國近距離接觸的「海洋國家」日本和台灣,是安全保障方面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

    中國向海洋擴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越戰剛結束的1970年代,而且當時可以看出其一定的模式。尤其是在戰略層面上,基本上遵從鄧小平的著名警語:「韜光養晦」,謹慎地以填補超級大國權力真空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在1973年越戰結束美軍撤出之後,中國即於翌年入侵越南,並佔領西沙群島;對於自1972年起開始取代美軍的蘇聯軍隊,當其在1987年撤出金蘭灣之後,中國軍隊立即進駐南沙群島,並於次年與越南的海上部隊衝突;在1992年美國準備撤出在菲律賓的海空基地之際,中國頒佈《領海法》,發表有如吞併包括釣魚台、台灣及南中國海絕大部分的主權聲明;在1995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廢除後,中國立刻軍事佔領南沙群島的美濟礁。
    時序進入200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向海洋擴張的動作更加顯著。在去年的東協區域論壇中,中國外長聯合其集團直接挑戰美國國務卿,單是自今年初以來,二月中國海軍在離巴拉望島120浬的海面上,向三艘菲律賓漁船開火;五月,兩艘中國海洋監測船將越南國家石油公司鑽探船拖曳的石油勘探設備的電纜剪斷;六月,中國海軍艦艇更向越南漁船進行威嚇射擊,南海在中國高壓(assertive)的權益擴張行動下,明顯地對區域帶來嚴重的不安定因素。中國主要是相準美國忙於反恐戰爭而被綁在中東,降低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感,從而在此期間展開各項行動。事實上,美軍過去十年在該地區部署的部隊已從 10萬減少到7萬多,等於是已經下降近30%。其中大多數繼續投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役,並沒有回到以沖繩為中心的西太平洋。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中國所有的海洋權益擴大行為都是發生在「平時」的這項事實。確實有少部分如1988年曾與越南在西沙群島有小規模的交火,但從未發展到需要美國介入以致動搖區域情勢的軍事衝突,宛如忠實地遵照《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吾人必須警戒中國巧妙的戰略施為。此外,自2000年代以後成為中國軍事戰略基礎的「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正是將孫子「兵者,詭道也」的教誨加以具體化,對於中國除了軍事更利用非軍事因素的整體戰略,我們必須確實掌握其本質的精髓。關於此點,台灣2009年出版的「國防白皮書」有如下論述,可說是發人深省的精闢分析: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藉平戰結合調整兵力部署、超越傳統活動區域等策略、做法,期『經由例外、造成慣例、形成常態』,以麻痺我軍警覺、模糊兩軍現有互動模式、迫使國際默認並接受兩岸相對局勢變化,以達其壓縮我軍戰略戰術預警及反應時間。”

    如此,不斷地進行強壓式海洋擴張行動的中國,其戰略意圖並不明確、不透明,但屢屢成為周邊國家最大的擔憂。但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有相當明確的目標,亦即建設「海洋強國」的長期戰略。這是以鄧小平的左右手、有「中國馬漢」之稱的海軍上將劉華清於1985年策劃的「近海防禦戰略」為基礎,到2000年為止致力於提高中國沿海的防禦能力;到2010年確立「九州-琉球-台灣-菲律賓-婆羅洲」第一島鏈內側的制海權;在2030年擁有複數的傳統航空母艦戰鬥群,確立「小笠原群島-關島-塞班島-天寧島(Tinian,屬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幾內亞」第二島鏈內側的制海權;2040年擁有超過一艘以上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削弱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制海權,成為與美國對等的海上霸權。
    換言之,中國早在30年前即已將太平洋和印度洋放入視野,建構超過 60年的大戰略。同時,“近海”的概念本身絕不是一個地理上的定義,而是「伴隨著戰略情勢發展和海軍的戰略能力的提昇而擴大」,此點必須嚴加注意。事實上,為支持此點,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在2009年向中國海軍高層強調「遠海防衛」的必要性。胡錦濤表示:

    “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的同時,逐步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遠海機動作戰能力,提高維護國家領海和海洋權益,以保護國家日益發展的海洋產業、海上運輸和能源戰略通道的安全。”

    在目前中國的海軍現代化計劃中,在2015年達成距離中國本土1500公里的海域-約與第一島鏈外緣線重疊-,以陸上航空兵力確保空中優勢,配合水上艦艇部署40艘以上搭載飛彈的潛艇,以期能在1500公里線阻止美國艦載機的接近。軍事專家普遍認為,這個計劃與劉華清的長期戰略雖稍有時間上的微幅差異,但基本上幾乎是完全相符。特別是水上艦艇和搭載巡弋飛彈或彈道飛彈的潛艇,使中國的威脅性大幅增加。具體而言,由現代級驅逐艦搭載SS- N – 22(Sunburn炙)超音速巡弋飛彈,以及可由潛艇發射的SS – N – 27B(Klub)或SS – N – 27(Sizzler)巡弋飛彈等,已成為對日本海上自衛隊或美國海軍真正的威脅。除此之外,更讓美國太平洋部隊神經緊張的是,中國現在開發中有「航空母艦殺手」之稱的陸基型反艦艇彈道飛彈(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ASBM)。

    整體而言,這些能力稱為「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anti-access/area denial capability, A2/AD)」。一旦中國可以充分行使這種能力時,東亞和西太平洋的權力平衡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具體而言,美國將面對從本土展開的美軍戰略投射能力明顯受到制約的情況。例如1996年爆發台海危機時,對於中國挑釁式的試射飛彈演習,柯林頓政府立即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機動戰鬥群加以鎮懾。然而,如果今天發生同樣的事情,歐巴馬政府是否能像15年前毫不猶豫地將航空母艦機動特遣部隊派到這個海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國軍隊前述 A2/AD戰力,可以從空中、海洋和海底阻止美軍的遠征部隊的接近。如果中國的「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突破第一島鏈,藉由航空母艦等的投入而擴展到第二島鏈時,則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將完全被納入中國區域封鎖的範圍。對美國及其盟國而言,此點正是最壞的發展狀況。但是,這恰恰是30年前劉華清上將所勾勒的海洋強國戰略的本質。

    對於中國這般的動向,我們日本和台灣如果不能確保對這種「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的抵消力量、抑制能力,則第二島鏈內側海域將成為中國的內海。同時,中國的戰略目標絕不只是在第二島鏈外側與美國海軍互角,而必然還要確保中國海軍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廣大海域的自由活動(即制海.制空權)。這個海域的戰略價值,正如蘇聯在冷戰時期將鄂霍次克海和巴倫支海(Barents Sea)列為聖域一般,等於是確保中國對美國的第二波核武攻擊能力。也就是說,如果在該水域部署核子潛艇,由其發射研製中射程達8000公里的潛射彈道飛彈(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SLBM),則美國本土的任何地點都將成為其打擊目標。為使此點成為可能,中國在提高飛彈命中精度的同時,現在還專注於建立航空母艦打擊部隊。

    當然,在中國擴張這種「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之前,美國絕不會袖手旁觀而坐以待斃。以預見這種擔憂為前提,美國於去年2月發表「四年期國防政策檢討(QDR)」,並於其中推出新的舉措。關鍵是「海空一體作戰概念(Air-Sea Battle Concept)」。很明顯地,透過新的海空聯合作戰,使中國的「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無力化,已成為美國的堅決態度。因此,吾人必須透過日本、台灣和美國更密切的合作,積極促進東亞.西太平洋的和平與穩定。

    如果我們怠忽這種努力,則正是自己證明孫子所教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正確性。換言之,中國以「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幻惑各國(即伐謀)之外,再透過劉華清的海洋強國戰略裂解美軍的戰略投射能力(即伐兵),最後當美軍在緊急狀況時延遲或放棄來援時,盟國的日本和台灣難免會對美國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如此必將導致同盟關係的瓦解(即伐交)。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美國以“意思”和“能力”兩方面確保對該地區的承諾。同時,我們日本和台灣雙方在國防和外交兩面格外的自助努力,也是絕對不能忘卻的關鍵。

    在此,我想提出三個要點。首先是日本獨自的努力。第二是美日同盟關係的深化。第三是做為所有安全保障努力的先決條件,致力於國際社會的外交協調機制。

    在第一點日本自身的努力方面,我們日本在去年底擬定新的「防衛計劃大綱」中,已經提出明確的方向。那就是整備以西南方向為中心的「動態防禦能力」。日本脫離冷戰以來整備防衛力的基本構想-基本國防能力的建設,改為盡量讓更靈活、更富機能性、應變能力高的防禦態勢成為可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預算受到制約的情況下,提出充實海空戰力和部分陸上自衛隊轉為“海軍陸戰隊”的目標方針。特別是提昇平時的警戒監視能力,擴充緊急狀況時能迅速展開所需兵力的海空運輸能力,整備島嶼防禦的自律性能力。

    在第二點深化美日同盟關係方面,在去年五月美國和日本確認普天間機場搬遷地點改為邊野古外海的協議中,我們導入自民黨政權時的協議中沒有的概念。亦即,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分散到日本本土各地,以提昇阻嚇能力的「動態威懾」概念。雙方協議增加日本和美國都可能使用的基地數目,日本自衛隊的預警機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常駐關島,或是在天寧島進行與美軍的共同訓練,甚至考慮日本共同使用美國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的可能性。特別是有鑑於前述中國的戰略意圖,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的廣大海域-該海域也是美國太平洋物流航路輻湊的重要路線,充實美日共同的警戒監視能力,表現出不讓中國獨自掌控該海域的堅定立場,我認為是十分有必要的。

    此外,連接日本本土和台灣之間的西南諸島是扼中國海軍進出太平洋的門戶,平時也可掌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北海艦隊和東海艦隊的動向,在緊急情況也能以此做為驅動對中國「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的屏障,對以重建戰略投送能力為目標的美軍而言,也有深化新型海空一體作戰戰略與合作的必要。因此,旨日本在未來的「中期防衛整備計劃」中,決定增強潛艇和取得新的下一代戰機。

    無論如何,日本和台灣都必須和美國更緊密地合作,積極貢獻東亞.西太平洋的和平與穩定。我們如果忽視這種努力,美國甚至有可能大幅減少對這個地區的承諾。從最近一些專家的言論看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部分跡象。例如,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理查貝茨(Richard Betts)提出如下的警告。
    “(美國)必須在軍事承諾、能力、資源和戰略取得平衡。如果預算必須削減的話,為取得平衡,只有降低承諾。”

    對日本和台灣而言,為了避免美國降低承諾這種最壞的情況,對於美國伴隨著美軍部署在前沿所需的龐大負擔,該區域的盟國.友好國家必須共同分擔。同時,與美軍前沿部署兵力之間,在戰略.政策.作戰等各領域,必須建立更精緻的密切合作架構。只有這樣,才能構築持續有效支援美軍前沿部署的多邊體系。我將其稱為「在地區域支援(Host “Region” Support)」。
    目前日本已經承接將近一半部署在亞太地區的美軍。這項過重的負擔,一方面是為了日本自身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為了支持做為區域內國際公共財的美國軍事存在。因此,日本應該主導西太平洋美國盟國與友好國家之間的「在地區域支援(HRS)」機制的政策調整。透過將整個地區各國原本各自為政的HRS的重新分配,應能使HRS對穩定東亞.西太平洋安全保障的基礎有極大的貢獻。當然,如果日本以其領導能力進行這樣的嘗試,必然會引起中國的戒心。然而,這種HRS的想法並不排除特定國家的參與。任何國家都能①承認美國的軍事存在對區域安全保障有其價值;②如該國願意接受這方面負擔的一部分,則隨時可以參加這項HRS計畫。在這個意義上,林霨(Arthur Waldron)的想法極富啟發。

    “為使亞洲能夠安定,首先我們要與存在類似於我們的統治機構,堅信民主主義,謳誦經濟自由的國家建立一定的架構。同時,如果這個架構能被強力構築,則中國自身也將會參加這個架構。即使中國沒能參加這個架構,那麼我們只要用這個可能性來避險(Hedge)即可。”

    最後,我想闡明在預期中國崛起的前提下,我們所應從事的外交努力的重要真諦。正如林霨教授所述,做為安全保障上避險(Risk Hedge)的前提,吾人應謀求建構「對中交往」的框架。關於東亞.西太平洋的國際架構,業已存在亞太經合會(APEC)、東亞高峰會、東協區域論壇(ARF)和日中韓三國高峰會,目前台灣與中國也簽訂ECFA等,形成重複交疊的多層次對話架構。然而,今日決定性的問題是欠缺與中國國內各種行為者交往的一個全面性架構。最近中國內部日益抬頭的對外強硬派,基本上是「力量的信奉者」,而讓他們認知我們為了避險在安全保障上的努力,應該是最好的抑止方法。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有與我們目標相近者,如務實的國際協調派、尋求民主改革的集團,或是被稱為網絡公民(Network Citizen, Netizen)而抱持強烈全球化志向的人們。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構築以「共同價值」和「共同利害」為中心的國際合作體系。

    也就是說,在“價值”方面,日本和台灣應率先以基於自由、民主和法治而展開的國際協調主義,全力建構亞太地區的秩序。同時,在“利害”方面,建構東亞.西太平洋各國共同預防、抑制區域整體不安定化的實效體系乃是當務之急。以海盜或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或傳染病等跨越國界的共通課題為中心,由類似心態(like-minded)的國家(如韓國、澳洲、台灣、越南、印度等)再加上中國,多層次地組成正式和非正式的安全保障協議,此點極為重要。

    無論如何,在摸索建構這種區域性的國際架構時,對於其中最大的基礎-美國安全保障上的承諾,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其重要性。同時,參照前述貝茨教授在論文中所提出的說法,我們必須強調「將美國的參與視為永遠的付出」是過於樂觀的想法。擔負美國對區域安全承諾的中心角色,是以美國的軍事存在為核心的美日共同抑止體制。在日本國內興起相當草率的美軍驅逐論,可說是嚴重欠缺對此點的認識。美國在東亞.西太平洋展開的軍事存在,不只是保障日本的和平與安全,甚至對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以及南海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國際公共財。很遺憾地,日本和台灣自1972年以來即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雙方應基於「共同價值」、「共同利益」的基礎,「共同努力」維持和強化這一東亞.西太平洋的國際公共財。

    譯者:李明峻(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4. 林霨(Arthur Waldron)教授給大會的一封信 寫道:

    2011年8月6日

    令人尊敬的同行和朋友們,

    我相信大家都很安好。你們邀請我來參加九月初的研討會,對我而言是極大的榮幸。可惜的是時間正好碰上賓州大學開學的第一個禮拜,所以我無法參加,實在很失望。後來我打算寫一篇論文,但也因為正忙於寫一本新書,所以最後我決定寫一封比較非正式的公開信,這樣還是可以來表達一些我認為應當說的事情。

    目前令人擔心的事情

    專制中國與自由世界之間愈來愈多的糾結,是我最大的憂心。目前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由於順從中國的緣故,我們的自由已經淪落到遭受限制的地步了(例如在印尼的法輪功\電台)。在西方世界,我們有「孔子學院」和「孔子教室」,在那裡傳授有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本的中國文明和歷史,這些反而會危及真正的學者及他們的獨立性,在校園內的情況愈來愈清楚,行政單位渴望獲得金錢,傾向於認為任何人只要具有中國人的臉孔,無論他所知何幾,都會比任何西方人更懂得中國。在美國的主要中文報紙被中國有效控制,我們有由北京付錢的大量廣告刊登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英文報紙,台灣也不再強有力地為自由發聲了,像傅立民大使(Ambassador Chas Freeman)和穆倫上將(Admiral Mullen)這些人,目前正受到中國金錢酬報制度的束縛,中國政府對美國內部的決策過程愈來愈有影響力。
    現在如果談到是否要繼續支持台灣的問題,中國就威脅要以不特定的「財務手段」(fiscal measures)來懲罰美國的對台軍售,儘管這些軍售問題已經大體上被華府的官員擋掉了,因為他們擔心唯恐美、中正常關係的外觀將會開始出現裂痕。三十年來,這是首度有外交政策的評論員開始討論和台灣的友誼到底是資產或是負債。
    美、中建交這32年以來,已經迫使在對台關係上付出了代價。中國或許\並非真正的富裕,但中國政府卻有足夠的金錢用來施加壓力。此外,即使台灣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獨特的學術領域(好消息),但是年輕一代的亞洲專家不太可能到台灣訪問或研究。許\多人只認識簡體字,傾向於認為台灣倒不如和香港一樣,將以同一種方式或另一種方式併入中國。

    最後,我們從馬政府試圖與中國和解當中得到教訓,這種作法也是十分聽從華府許\多人長期希望台灣採取的路線。而我所重視的是,台灣從這條路線當中所獲的具體成果非常少。中國不願意作出實質的讓步,卻越來越在更多方面試圖駕馭台灣,同時還繼續增強軍事,並企圖切斷台灣與國際社會及貿易上的往來,除非透過北京的管道。中國並沒有真正回報馬英九的付出,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也沒有回報馬英九所做的努力,我不認為他的努力將可獲得軍購成功\。中國和美國都把他當作有用的過渡性人物,可以把台灣和中國這兩個國家拉得更緊密結合。台灣有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幾乎不再存在,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和戰略上的盟友,台灣總統所能得到的支持,其利益應該至少不下於兩岸關係的改善而已。

    華盛頓也不大了解日本和台灣的利益是如何相互連結。幾乎對台灣的任何攻擊,都會涉及侵犯到日本的領土(在台灣的北方和東方),而且如果失去台灣,將會失去台灣這個重要的領土緩衝區,並壓縮到日本的戰略空間。

    現在華盛頓的焦點是莫名其妙地在挽救與中國的關係,而不是在改善美國與在亞洲真正的民主友邦之間的關係,這是最不明智的地方,但也並不奇怪,因為在美國的潛意識當中,「中國」有極深的影響力。

    如果以目前的趨勢來簡單推論的話,則我們有太多令人擔心的理由。然而情況是不斷在變化,而我自己的信念是,如果台灣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利益,避免政治上分裂的傷害,並繼續舉行選舉,那麼台灣將可存活下來。我經常說,我預期在二十年內,一個民選的總統和立法機構仍將存在台灣,而中國將會成為什麼樣子,沒有人說得準。

    改變中的中長期趨勢

    今天有很多人都對中國的感受極為深刻:不止是因為他們重建的城市林立著摩天大樓、豪華商店和時髦餐\館,而且還有他們的發展模式。我覺得很驚訝的是,當這個國家正在凌虐諸如土耳其斯坦與西藏的異議人士和異議團體,比以前更嚴密地箝制新聞,而且還藉著操縱匯率來支持他們的出口優勢,我們怎麼可以和中國進行常規的關係。我心裡非常清楚,北京的領導人對於「自己的」成功\一直感到意外(更多的生產失控,也讓一般百姓獲得成功\)。這反映在他們面對世界時,使用更自信和督導的語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興風作浪、改變一些規則、獲取更多領土的時刻來臨了 ─ 而且也可以懲戒諸如美國和日本這種國家。

    這種令人感佩的成就,看起來並非那麼完美。即使在繁華的地區,越來越增加利用舉債的錢來支付「投資」,以便支撐成長與就業,這也算是一種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目前中國經濟成長率的一半是來自這種方式,而且許\多這種投資牽涉到資本的浪費。經濟決策並非基於理性,而是取決於政治需求所左右的指令,情況就像去年我在東京大學的演講所提出的論點一樣,中國的實際生產情形只是在浪費資源而且沒有效率,人為的低價幣值乃是用來支撐出口。

    我們知道在這個體制裡存在大量的不滿,目前我們所了解的狀況是一些外界得知的知名異議份子和政權批判者,我們也知道有數億的中國人還生活在赤貧的狀態。我們知道對政府當局的示威和騷亂事件每年約有20萬件,我相信目前的體制無法無限期地繼續下去,必定會改變 ─ 若非透過有計畫的改革,就是經由崩潰和動亂。這兩種途徑是無可避免的選項,但都是當前統治階層極度不歡迎的選項,這就是為什麼我繼續斷言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未來的理由。

    中國當局並沒有處理上述問題的計畫,比如說,開放言論自由,並建立起負責任的政府。在可怕的溫州火車相撞事件之後,誠如一位中國作家很巧妙地指出,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坐在高速火車上的乘客,火車開的很快,在未經驗證過的軌道上,開往一個從未指明的目的地。在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官員說過「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國家帶往何方。

    此外,中國精英的意見顯然很分歧。從天安門廣場的孔子雕像事件,我們看到這種現象。起初孔子雕像的出現,意謂著曾經遵循一個長期的規劃程序,舉凡雕像的設計、地點的決定(如果原先打算陳列在博物館,雕像就可以直接送去該處),計畫的過程必定涉及土地的最高官員,這也意謂著有一個支持孔子雕像的派系。但後來雕像被移除了,這表示另有一股反對雕像的派系,或是出現強大的勢力,足以推翻原本謹慎規劃的長期決策。

    因此,你可以預料中國會有一段不確定的過渡期,可能是社會動盪、政治派系鬥爭等等情況,甚至包括暴力行為。我所擔心的是,日本、台灣、以及其他國家將與中國非常緊密綁在一起,一旦中國發生不穩定的狀況,這些國家也將隨之發生不穩定,沒有緩衝的空間。

    這一段不確定的過渡期將會影響世界各地及整個亞洲,影響所及將極為重大,但目前難以估量。很少有政府 ─ 肯定不是美國 ─ 考慮到這個問題,目前搖搖晃晃的平衡如果無法維持時,將要如何反應。我們依然把中國視為龐然大物,並對目前中國領導人的說法過於信服,同時也忽視了明顯的發展趨勢。在近期內的某一天,華府將會收到來自北京不同派系的衝突信息,我認為沒有人知道我們該怎麼做。以我的觀點來看,台灣政府也傾向於期望中國大致上無限期地繼續維持目前的情況。當碰到像華盛頓同樣的情況,在面對中國衝突性的要求和提議時,台北將會如何做。所有的這些情況將會導致亞洲及全世界極大混亂。

    在東京和台北的摩天大樓,有經得起重大地震的抗震設計。同樣的道理,台灣和日本的政策也需要類似的設計,經得起在未來歲月中來自中國任何不穩定的影響所波及。

    目前的事態發展

    去年我談到亞洲的「新局勢」,乃是中國在政策上的基本改變所造成的結果,這些改變包括對外行動、公安監控、強勢主張等等。今年,我認為這些既有的「新局勢」將開始被華府所接受 ─ 而我希望台灣政府也能接受 ─ 但台北一定不願意。要認清楚中國在性質上改變其策略,將會如何影響到台北和華盛頓,這是未來幾年唯一最重要的問題。

    四十年來美國的政策是基於一個信念,當一切都說過而且也做過之後,中國和美國就會是朋友。而唯一會使他們分道揚鑣的問題,如同中國一再堅持的,就是台灣 ─ 而且美國對此也深信不疑,就是這種實況導致許\多決策者將台灣的利益邊緣化,因為他們所設想的都是與中國的關係。

    自從馬政府上台以來,比起過去任何的台灣政府,台北與北京和華盛頓都有更親密的合作。馬英九假設這種作法可以迎合美國的想法: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強權,命中注定是亞洲一個「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的角色,這意謂著兩岸關係可以大步開放,而軍事對峙將會降低,對台灣的安全與民主沒有任何實際的威脅。

    才剛過了一年多,現在一切都改變了,而且所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也是一團糟。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問題在於華盛頓和台北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才可以認清這個事實,因為這項政策的根源很深,而且需要追溯長遠,有些用詞遣字只能發揮想像力。
    如今,台灣不再是唯一的議題了,反而是整個64.8萬平方英里的南海,都被中國聲稱是主權上的「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中國也再度開始干擾美國在國際水域和空域的作業,先前對日本的無情壓力已經增大,越南也飽受驚嚇。甚至是菲律賓,沒想到數十年前打破與美國的同盟,現在由於中國主張菲律賓的外島屬於中國,正緊急準備自衛。印度則擔心許\多事情,包括中國在他的周圍大剌剌地建立基地,以及中國在印度洋獲得海底探勘的同意權。無論美國、中國的鄰國、以及台灣是否喜歡,這些行動都代表著中國的政策有明顯的長期變動。

    這種改變已經造成影響。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今年初發表的一篇文章,雖然承認中國的新政策已經開始引起一個對付他的對抗聯盟,奈伊卻依然建議繼續維持開放、貿易、以及交往的作法 。作為我的一位知名朋友,這篇文章極力斷言美國和中國之間不可能存有敵意:不管中國是否喜歡,他們將是我們的朋友。其實這種立場站不住腳,如果想要製造麻煩,他們將會蠻幹,而我們無法阻止他們。

    大約在同一時間,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發表《論中國》(On China)新書,誠如我在《旗幟週刊》(Weekly Standard) 的評論指出,對於中、美友誼在缺乏蘇聯這個共同敵人的情況下,該書彌漫著深沉的悲觀,甚至擔心會發生衝突。此一值得注意的觀點乃是出自一位名人之筆,這位名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在1970年代促成中、美建交,他個人非常同情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當中的其他事務使他致富。

    然而,季辛吉悲觀的理由乃是基於中國急於發展對付美軍的「阻絕介入戰略」(access denial strategies),以及癱瘓美國的「殺手鐗」(assassin’s mace)武器。這些發展促使美國執政當局的意識清醒,將無可避免地導致美國改變政策。
    中國不斷加強對付台灣的舉動並無任何縮手的跡象。我時常反映一個問題,如果中國撤退飛彈,對於馬英九的競選會有多大的幫助(雖然可以增加預警時間,但軍事上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中國不會採取實際降低強制力量的任何舉動,只會接受對談與象徵性的作法。目前由於馬英九的選情愈來愈不確定,謠傳中國正在說服美國提供台灣人的免簽證待遇來幫忙台灣總統。但是中國可以實行的大動作卻從來沒有,因為他們的長期政策就是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來討好台灣人,同時卻以切斷美國的軍售並孤立台灣的對外貿易來破壞這個國家的安全形勢。

    許\多台灣人把這種情況視為中國的「挺藍」政策,其實不然。中國的目的在於讓他們的中國人來治理台灣,就像他們在香港的情形一樣。藍營的人只是目前被視為比較可以利用的對話者而已,當情勢成熟的時候,藍營的人將被拋棄,而去扶持「徹底親中」(fully pro-China)的人。像馬英九、連戰、宋楚瑜這類人物,除了作為過渡性的人物之外,在被利用完了之後,時機一到就會被一腳踢開。

    在我看來,目前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最大的風險,就是被捲入某種「合作」的政策,代表抽象的「中國」去主張南海主權及其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爭議的領土。其實,台灣的利益與日本、韓國或東協國家完全一致 ─ 台灣不應該希望中國的影響力超過自己的情形繼續升高。但是基於中國的民族主義和自欺欺人的信念,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會以某種方式承認台灣人 ─ 尤其是那些在中國出生,或是父母親是中國人的台灣人 ─ 會有某種方式的平等,這種想法是令人迷醉的啤酒。事實上,中國對自己的人民並沒有分享任何權力,或是承認他們的地位與權利。因此,人們如何能夠期待中國對於在某種意義上是敵手的人,會給予那種承認?

    我的感覺是,中國專斷的主張與對抗性政策這股潮流,目前比在台北和華盛頓自欺欺人的嘗試流得更快。這意謂著或許\在明年的進程中,台北和華盛頓將會開始認識到中國的政策轉變,而且必須對這種情勢做出反應。美國尚未對此做出反應,仍然像個熱切的求婚者一樣,追求與中國無意義的軍事交往,放棄實質的利益來討好他們。華盛頓的理論家仍然充滿美、中合作的觀念,的確,這是數十年來的第一年,開始嚴肅談論台灣是一個絆腳石,是一個多餘的朋友,台灣應當被放棄。當我發現那種論調時感到憂心,但是我相信那種想法很快就會被現實的情勢所淹沒,這些現實情勢包括:越來越緊張的「日、中」、「印、中」、「越、中」、「菲、中」、以及「美、中」關係。

    總之,台、中關係的國際背景正在快速轉變,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台灣應當怎麼做?

    台灣應當如何定位努力的方向?

    在頻頻聲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趨勢下,我真的看不出台灣在短期內會有嬴的機會 ── 畢竟這種說法是台灣自己的政府所信奉的觀點。我也不認為目前中華民國這面方便的國旗能夠或是應該唐突地更換。我的理由如下:每天台灣都維持事實上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狀態 ─ 而且經過的時間迄今已經接近70年 ── 在我看來,這種狀態提高了台灣終將獲得自由的可能性。目前的挑戰不是去增加在國際上的自由度 ─ 國際情勢只容許\小型的、象徵性的進展 ── 但是要確保台灣不要被現在的政府以愚蠢的聲明或行動所連累。

    我極力主張在兩方面採取強有力的行動。首先,把國際上的焦點導向一個事實: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且是華人(huaren)世界中唯一的民主國家。這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儘管這個民主國家天天受到獨斷政府的威脅行動,例如選擇性地起訴某些政治人物,而極度貪腐的國民黨卻能逃過監督,我相信這種情形將會持續不斷。有許\多人只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他們也必須看看在台灣所發生的事情,是一百年來的轉變所造就出許\多民主世界的一部分 ─ 而中國是這個轉變的局外人。台灣不必害怕去譴責中國侵犯人權,對民主人士和異議份子提供支援,自信地說出贊同自由制度,沒必要以「不傷害中國的感情」的佳餚來款待中國。

    其次,台灣必須繼續準備在沒有美國幫忙的情況下捍衛自己的主權。我相信美國不會放棄她的亞洲同盟體系,在這個以日本為基石的同盟體系當中,台灣是實際上的一份子。但是在美國國內支持這個體系的力量,正遭受中國金錢洪流的破壞,而且也出現一批完全在中國受訓的新世代的中國專家,他們不像我們這個世代一樣了解台灣。這意謂著台灣必須推動自製的武器系統,發展非核的關鍵性武器與投射系統等等。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增加軍事預算。

    除了這兩個重大問題,我還要補充的是,必須不斷多角化貿易的夥伴,尤其是在亞洲,台灣是其中的一份子。此外,也要消除不必要的障礙,和美國維持良好的關係(例如牛肉問題)。

    我要特別強調,與日本的關係是重中之重的重要。在這方面,馬政府的發言相互矛盾。我們必須認清,沖繩地區及以南的群島,與那國島(Yonaguni)距離台灣只有60英哩,這些島嶼對兩國的安全至關重要,而且也正好受到中國愈來愈多的挑戰。和日本每個階層的合作,包括聯合安全諮商及情報分享,都必須擴大並深化。台灣越緊密牽涉到日本的安全事務,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就越密切,因為我不認為日美同盟的諾言會有任何的改變。
    對美國方面,如同我在去年的建議,情報合作是台灣最強的王牌。這張牌必須謹慎運用,但事實上,美國從和台灣的合作當中獲得的情報,對雙方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無法輕易或絲毫被取代。

    當前的政治前途

    在即將來臨的選戰中要如何解釋所有的這些事情,是很大的挑戰。目前的反對黨必須表現出理性、能幹與稱職,要能注重維持與中國良好關係的好處,同時又沒有接受「一個中國框架」 ─ 不管用什麼方法 ─ 但是態度沉著、理由漂亮與心胸寬大,這些是要加強的特點。
    許\多美國人仍然把國民黨視為台灣「合乎常情的執政黨」(natural party of rule),反對黨必須使美國和台灣選民看清楚自己的立場,是一個有道理的而且是完全可以信賴的輪替執政黨。要有討人歡心的戲劇性手法,如果這類手法證明無法成功\或是會適得其反,那就必須避免。首要的必備條件就是在判斷上要有信心,而且要扮演稱職的反對黨。至少需要對美國使用這一招,也就是我已故祖母所說的「冰淇淋待遇」(ice cream treatment),既甜美又涼快。

    台灣在政治上的分裂情形比不上美國,但由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上並非一個被承認的合法成員,這種分裂就極為危險。因此,寧可不要在內部一個已經議定的國家憲法框架上發生分裂,去爭論相當關於憲法結構和國際地位應該如何的問題。這種辯論就像是在比賽場上進行沒有邊線和得分點的競賽,那是關於邊線和得分點應該如何規定的遊戲,就其本身而言,極具爆炸性。

    我要力勸在野黨,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務必注重深謀遠慮,同時也要把焦點放在國內的民生議題,這很可能是贏得勝選的關鍵。我對中國和台灣的國際關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台灣的國內事務我不會擅自多說,目標應當是建立愈來愈強固的民主政治和公平合法的制度。
    請務必記住,今年冬末和明年初春,這個地區的情勢很可能會生變。中國正在過度膨脹自己,並挑起一些國家的敵意,這些國家都是他長期以來想要結交的朋友。我不確定所有的中國人是否支持這項政策 ─ 曾經發生過情緒高漲的情況(例如衝撞日本海上巡邏船的事件),隨後就降溫,在這段期間幾乎沒什麼事發生,並試圖進行外交修補。這種危險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國內的鎮壓政策,恐怕中國自身會有愈來愈難以控制的危險。
    換言之,雖然短期的挫折是正常現象,但是中長期的趨勢對台灣有利。除了台灣內部的玩家,沒有人能夠顛覆台灣的民主。在這次選舉,我希望重點應當放在這是一個多麼重大和堅實的民主成就,而且必須捍衛這個民主。民主是守得住的,如果台灣的政府保持一個穩定的方向,並專注於國家利益,則台灣的未來將可以蓬勃發展。與中國之間的安排根本不值得白紙黑字,因為中國自己會率先毀約,因而不必浪費精力去追求這種東西。
    最後,對於你們大家所從事具有責任感和愛國的行為,請容我表達深深的欽佩之意。我非常希望能夠和你們在一起 ─ 沒有任何事情比訪問台灣更能夠激勵我,自從我在40年前的學生歲月以來,台灣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是那麼正面的改變。我衷心祝福你們有最大的幸運,如果有任何用得著我的地方,請不必遲疑地與我聯絡。

    誠摯地祝福大家

    林霨
    賓州大學國際關係講座教授

    【附記】
    林霨教授去年受邀參加本協會於2010年10月5日舉辦的「美日安保同盟五十年與台灣安全」國際研討會,他發表的論文「新亞洲局勢下,對台灣安全的政治觀察」,刊於本會之《台灣安保通訊》第十六期(2011年11月),備受矚目。林霨教授今年未能前來參加,特意寫這封公開信給大會。

    譯者: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秘書長)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網站(WUFI Web): http://www.wufi.org.tw
    email信箱: [email protected]

  5. 吳釗燮的 亞太地區安全環境與台灣的角色 寫道:

    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在任期間,葉望輝(Stephen Yates)先生曾經在美國白宮擔任副總統的重要國安幕僚,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所面對的安全環境與美中台關係的變化,以及美國政策的變化,感受直接而獨到。他的分析與見地,是遠在台灣的我們,必須仔細聆聽與體會的。

    亞太地區關鍵性變化

    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為世界唯一超強,但九一一事件卻讓東亞地區的權力體系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投入了對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而這兩場戰爭,不止耗費美國的人力物力,也讓美國對亞太地區無法有更多的重視。而就在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無法有更多重視的同時,中國卻不斷展現其對外擴張的野心。尤其是在軍事上,這是歷史上非戰時期最大的軍事投資與最快速的成長,這讓環繞中國的各國皆感威脅,也被美國視為重大的挑戰。

    在歐巴馬政府上任之初,對中國採取較為和緩的政策,原認為可以換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與美國合作,創造一個有利於整體亞太地區的環境。歐巴馬總統在2009年11月訪問中國時,美國尤其希望能有正面而具體的進展,因此在行程上的安排上,甚至美國最重要的亞洲盟邦日本,都認為被輕忽了。然而事實的發展並非如美國政府所希望的,中國並沒有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反而在各項事務上面,中國政府的態度卻顯得更加傲慢與強勢。
    在歐巴馬訪中的安排上,中國強勢主導,對於共同聲明的內容也強勢主導。歐巴馬總統訪中之後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中國也以不肖的態度對待美國。這些讓歐巴馬總統在美國國內飽受抨擊。之後從2010年開始,由於美國宣布軍售台灣,在白宮接待達賴喇嘛,北韓炮擊引發的危機,釣魚台的爭議等問題,使得美中關係陷入緊張,也迫使美國必須嚴肅面對中國在東亞地區對美國戰略利益的挑戰。

    而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挑戰,除了對於美韓聯合軍演採取強硬立場外,也派出有史以來最大的艦隊編組,通過第一島鏈,到日本群島以東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使得日本感受極大震撼。此外,中國也宣布南中國海為其「核心利益」,並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形成嚴重領土糾紛。

    而美國接下來進行的國會改選,也由於美國國會議員對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傲慢宇強勢的行為,或在經貿上所採取的不公平作法,對美國可能造成的傷害,都使許\多美國國會議員採取強硬的對中立場,使得美國政府必須改變原本對中國所持的政策與態度。而國會期中選舉的結果,使得執政的民主黨成為國會少數,對行政部門的影響力更大,也使得原來在歐巴馬政府中主張對中國採取寬容與交往主張者,更無以為繼。

    美國的反應與未來趨勢

    雖然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受到戰爭與各項國際議題的拘束,而無法在東亞地區展現強勢的作為,但自小布希總統上任之後,對於中國逐漸崛起的疑慮和東亞新局勢並非視若無睹,也並非毫無作為。從2001年開始,美國已經在西太平洋地區靜靜的進行戰略重新部署,逐漸將海空軍的主力,從夏威夷西移至關島,在關島大興土木,建立大型基地,將之作為西太平洋的戰略重心。此外,布希政府強化與日本的軍事聯盟關係,目的就是讓東亞各國清楚瞭解,美國仍是一個超級強權,不會從西太平洋地區撤離,對區域情勢變化不會坐視不管,更不可能和中國「共管太平洋」。然而因為中東地區的兩場戰爭及其他國際糾紛,使得中國有機可乘,也讓美國分心,無法專注於東亞事務的發展。

    美中之間在經歷2010年的各種震盪之後,歐巴馬政府也決定作出明確的回應,以避免美國的戰略利益進一步惡化。在南韓天安艦遭北韓魚雷擊沉之後,美國除了譴責北韓,也與南韓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參與演習的除了有廿餘艘各型軍艦,也包括F-22在內的200多架各型戰機。雖然這次演習雖不在原先預定的黃海舉行,但演習之前美方訪台高層人士說明,黃海是公海,美軍以前在黃海演習,未來也會再回到黃海,而且會不斷回來,不可能接受中國的恫嚇而從這地區退縮。而就在北韓砲擊延坪島之後,美韓就進入黃海地區舉行大規模海上軍演。

    在日中之間在釣魚台海域引爆漁船爭議之後,美國也明確的與日本站在一起,並且指出釣魚台海域也是美日安保條約涵蓋\範圍,並且美韓兩度舉行聯合軍演之後,美國也都緊接著與日本舉行聯合軍演,規模與重要性甚至高於美韓的聯合軍演,以實際行動宣示強化與日本的同盟關係。

    在中國與越南及菲律賓為了南海主權造成爭議,中國官員宣布南中國海為等同於主權地位的核心利益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就藉著參加亞洲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的機會,宣稱南中國海自由航行為美國的國家利益,之後並與越南舉行大規模海上軍演。越南也決定向俄羅斯購買基洛級(Kilo Class)的潛水艇,以強化其海軍的嚇阻能力。之後,美國也強化了與菲律賓的安全關係,菲律賓也宣布大幅提高國防預算,以因應所面對的新局勢。美國政府不斷回應東南亞國家,提高在地區事務的參與度,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安全關係。

    以美國目前對於東亞局勢的反應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在西太平洋強化部署的趨勢只會強化,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甚至是南亞地區,美國和傳統盟邦,甚或與越南或印度等新的盟友強化軍事關係,建構一個新的戰略網絡。

    地區戰略的反趨勢:馬政府的作為

    台灣直接面對中國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威脅與外交封鎖,不論那一政府執政,都必須認真進行定期戰略評估,瞭解在未來的趨勢之下台灣的國家利益所在。對台灣人民來說,中國是威脅的來源,美、日等民主國家則是台灣在國際上最堅強的奧援,因此最合乎理性的選擇,就是強化與美、日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試圖化解中國的負面作為。然而國民黨政府的作法,卻是全面發展與中國的關係,甚至公開宣示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且目光只有中國這個焦點,這使得馬政府在東亞的戰略棋局上,很明顯地與中國站在一邊。

    馬英九在2008年的總統競選過程之中,為了獲取美方的信任,也為了化解台灣選民的疑慮,因此作了不少的重要宣示與承諾。雖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國民黨阻止軍購預算一事聲名狼藉,但在選舉的最後階段承諾上任之後維持每年GDP 3%的水準,也告訴台灣人民,他燒成灰也是台灣人,台灣的前途只有台灣人民能夠決定,以及台灣獨立也是台灣的選項。針對中國政府鎮壓西藏一事,馬英九也認為台灣應思考抵制北京奧運。這些立場,讓部份台灣人民或國際社會認為,他在必要時會堅持台灣立場,維護台灣與民主盟友的利益。

    但當馬英九當選之後,情況有了立即而明顯的改變,選前承諾不見了。在這三年多以來,馬政府的立場與作為,有許\多讓台灣人民感到憤怒、讓國際友人感到憂慮的之處,包括:

    一、不主張台灣擁有主權

    雖然多數民主國家並不正式承認台灣,但接受台灣實質獨立存在的現狀,且不希望這現狀被中國改變。然而馬英九當選之後,就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將台灣置諸中國之下,而不認為他所代表的,是台灣的主權。雖然馬英九認為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但他對中國表述台灣為中國一部份從未表達異議。而他本身的表述,只提到中華民國主權,台灣為中華民國的一部份。倘台灣政府與台灣總統自己不認為台灣擁有主權或台灣人民擁有台灣的主權,則其他國家,無論對台灣多友好,對於中國在國際上宣稱台灣中國一部份的說法,皆沒有立場反對。此外,馬政府對台灣主權的立場,不但違反了台灣關係法的基本精神,也掏空了美國或其他國家支持台灣的基礎。

    二、外交休兵

    馬英九上任之後,即宣示外交休兵,這立即引起國人詫異。外交部也訓令所有駐外單位,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任何對外關係若與兩岸關係發展相抵觸,以兩岸關係為優先。而中國在外交上的對台目標,仍然是要封鎖台灣的外交,當台灣政府以兩岸關係發展為優先,對外交部門來說,就是放下所有的努力。但雖然台灣在外交上片面休兵,並宣稱沒有斷交與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為重大外交勝利,但事實的狀況是中國並未放鬆在國際上打壓或矮化台灣的作為。以參與WHO為例,雖然台灣可以擔任觀察員,但中國要求WHO發函給會員國,宣稱「中華台北」只有在五天大會之中適用的名稱;對WHO來說,台灣是中國台灣省。這對台灣獨立自主與人民權利的傷害,遠大過五天大會參與所帶來的好處。許\多歐洲友人現在說,台灣有了中國,不需要他們了,連定期對話機制也中止了。

    三、事事依賴中國

    馬政府上上下下都認為,台灣經濟不佳,而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解決台灣經濟瓶頸的萬靈丹,因此積極發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開放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並與中國簽訂ECFA,讓台灣經濟完全融入中國,甘願成為中國經濟的邊陲。此外,台灣政府面對高等教育體系過度發展而又碰上少子化的趨勢,簡單的認為中國學生就是台灣問題的解決方案。台灣犯罪率升高,馬政府於是與中國簽訂共同打擊犯罪協議。台灣要參與國際活動,也與中國協商,經中國同意而獲得WHO參與的機會。在日本311大地震發生之後,核能安全引發台灣各界的關切,馬政府立即與中國進行核能安全的協商。台灣水果盛產季節滯銷,馬政府也認為唯有中國可以協助。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可以與西方標準一致,但馬政府卻與中國簽訂標準化的協議,彷彿台灣只有中國市場。與中國發展經濟關係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向,台灣應發展何種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或許\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但若事事皆認為中國是台灣往前走的關鍵助力,則讓台灣喪失自我,喪失獨立存在的價值。

    四、不再為台灣重大利益發言

    中國對台政策以2008年12月31日的胡六點為主要依據,對於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當前與未來經濟文化關係發展,以及未來政治爭議的解決,都必須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對台而言,這是很明顯將台灣置於中國之下的政治安排,然而馬政府並為對此提出任何異議。此後,對於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宣稱代表台灣,更改台灣參與非政府組織的名稱或權利,甚至在亞運跆拳道比賽取盜取台灣選手的獎牌,甚至強迫菲律賓政府將台灣人民遣送中國,台灣政府皆不對中國有任何發言,有如中國這些作為是正常的、應該的且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在2009年歐巴馬總統訪問北京,與胡錦濤簽訂共同聲明,美國尊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明,馬英九宣稱這是台美關係六十年以來最好的時刻。但當美國特使到台灣向台灣進行簡報,只有在反對黨民進黨的強力抗議之下,才對外宣示美國並不承認中國所宣稱的台灣屬於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的核心利益,美國並未改變對台政策立場。2011年初胡錦濤訪問美國,不斷要求美方信守對2009年聯合聲明的承諾,並且在多個公開場合要求美國不應介入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要求美國不應出售武器給台灣,馬政府依然保持不可思議的緘默。實際上,在馬英九就職總統不久,外交部便悄悄移除中國外交打壓的網頁,徹底執行外交休兵。

    五、民主不再是核心價值

    台灣從威權體制發展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受到其他民主國家的讚譽。民主,不但成為台灣與國際進行連結的最重要價值基礎,也成為台灣面對中國時的戰略縱深。然而為了避免觸怒中國,或為了爭取更多的經貿利益,國民黨政府已經堵住本身的戰略縱深。除了陸委會停止中國人權的網頁之外,為推動國際尤其是中國人權而設立的民主基金會,也被迫進行大幅人事改組,認為支援中國或古巴的民主化與當前政策不符。馬英九當選之前,皆會在六四紀念日為文批評中國違反人權;在當選之後,他仍然為文,卻不再批評中國人權問題,反而盛讚中國的進步。或許\他在民主自由上的作為,早已昭告世人,台灣不再民主自由,也無立場如此要求中國了。

    六、國家安全事務

    台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符合理性的做法,就是強化防衛能力,避免對手有趁虛而入的誘因。雖然馬英九當選之前與就任之後承諾GDP 3%的國防預算,但2010年起,國防預算編列已經嚴重跳票,只佔GDP的2.16%,連歐巴馬總統冒著引起中國嚴重抗議、已經通知國會的愛國者反飛彈系統等,馬政府都說沒有經費。但馬英九選擇便宜的做法,不斷對外公開發言要求美國出售F-16C/D型戰機,將強化防衛武力的焦點集中在此一項目,也將所有責任推給美國。在馬英九上任之初,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將一份美國專家建議台灣採取「刺蝟戰術」的報告交給國防部,要求所有將領研讀,彷彿要放棄台灣海空軍而要發展游擊戰,造成軍方震撼。此外,由於部份名嘴子虛烏有的指控,馬英九下令發動對所有將軍進行調查,是否有買官的情況。雖然所有調查結果並沒有任何事證,但對於軍事將領士氣的打擊卻極為嚴重。然而對於退役高階軍事將領前往中國,與中國進行軍事交流,馬英九卻不以為意。所有有關國家安全的事務,看起來馬英九總統都與正常的理性思考背道而馳。以「國防休兵」來說明馬英九總統對於國防的各種做法,應是最貼切的形容。

    七、對於國際爭議的立場

    中國不透明的軍事崛起,向來是亞太各相關國家關切的問題,在2010年的北韓擊沉天安艦、日中釣魚台衝突與南中國海的糾紛之後,中國明顯地在其週邊展現強勢的態度與作為,也看到中國艦對大編組通過日本海域,無視這些作為可能引起區域緊張。但馬政府之下外交部對於北韓爭議的發言內容,與中國相近,對釣魚台的發言,也引起日本媒體抨擊是與中國結合對抗日本,在南中國海的爭議之中,未支持美方「自由航行」的發言,這些都引起台灣傳統友人的不安。許\多美國重要人士已經開始指出,台灣的作法不符美國利益,也與美國與地區發展關係的趨勢不符,也主張美國應該重新評估對台政策。

    結論

    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一方面由於美國必須面對中東地區的戰爭與其他的國際問題,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利用此一機會,在亞太地區以極為強勢與傲慢的態度處理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爭議,造成東亞地區趨向緊張的新局面,亞太地區各國幾乎都無法從此一趨勢抽離,而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強勢中國所構成的挑戰。

    雖然亞太地區各國無可避免的要與中國進行經貿往來,與中國經濟掛勾,以獲取經濟上的利益,但大部份國家在面對中國政治與安全挑戰的避險做法,則是強化與美國的關係,讓美國強化地區事務的參與,作為地區安全的保障。而美國為了避免東亞地區的戰略利益進一步受到中國的侵蝕,也積極與亞太地區國家進行更緊密的安全關係。然而台灣政府的作為,與此一趨勢剛好相反,國民黨政府不斷強化與中國的各層面關係,與其他相關國家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這情況,恐使得其他國家漸漸認為,台灣與其國家利益並不相符。在兩股對抗的勢力之中,國民黨政府選擇中國這邊的作法,倘被其他國家認為不符其利益,而這是否符合台灣的利益,相信台灣人民在接下來的大選中會有很深刻的表達。

    美國或亞太地區各國對於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的做法,或有不同程度的疑慮,多數也不認為符合其個別國家利益。亞太國家不瞭解目前國民黨政府與中國關係迅速發展,最終會達成什麼結果,或此一結果是否符合個別或共同的利益。但多數國家肯定的,是國民黨政府目前的政策與發展的趨勢,是中國所希望看到的,也符合中國的當前與未來利益。若亞太各相關國家對於其短期與長期的國家利益嚴肅看待,則不應對於國民黨政府的作為保持緘默,讓此一趨勢發展到永無回頭的境地。

  6. 安倍晋三 寫道:

    前言

    今天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本人謹從內心深切向以羅福全理事長為首的台灣安保協會諸位敬致謝忱。同時,在這個重要的國際研討會中,能與民進黨的蔡英文主席共同發表基調演講,敝人感到非常光榮。

    我過去曾多次訪問過台灣這個地方,每次在飛機降落時,我都有回到故鄉的感覺。除了祖國日本以外,讓我從內心有這種感覺的地方,全世界只有台灣。這次由於在本研討會演講的機會,讓我和我的家人能再回到熱愛的台灣,真是非常高興。

    日本和台灣的連帶-對援助震災重建復興的感謝

    方才提到對台灣的親近感,不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日本對台灣感覺親近的人很多,這是一種跨越世代的現象。現在這種日本人對台灣的情感更進一步得到深化。在今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得到台灣莫大的支援,在此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地震發生的翌日(3月12日),台灣政府立即發佈捐助一億台幣,以當時的匯率相當於兩億八千萬日圓。其後迄今,台灣各界不斷將龐大的捐款送到災區,目前總金額已達約兩百億日圓。這是一個壓倒性的數額,而且現在這個數額還在繼續增加。同時,在地震發生後,台灣一支約30人的救援隊,立即進入宮城縣從事救助活動。此外,還有龐大的救濟物資從台灣陸續送到災區。在官方的支援之外,民間團體、企業界組成的志願團體,甚至包括小朋友們,整個台灣的捐款、物資和救援隊都不斷湧到災區。我們日本人對世界各地的支援和友情,不論金額或人數,都深深表示感謝。然而,對於給予如此眾多協助的台灣各位,還是會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我做為一個日本人,而且是曾擔任過日本首相的人,基於對各位特別的感謝,因此更加高興地接受此次的邀請。

    回想起1999年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之際,當時日本也是先於其他國家派遣救援隊到台灣。此次發生3.11大地震,台灣迄今仍繼續不斷地支援日本,這種日本和台灣之間強固的關係和友情,更在歷史上增添新的篇章。對於台灣各位所展現的友情,日本人將永遠銘刻在心。事實上,根據台灣駐日代表處(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在五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有將近七成的日本人回答「對台灣感覺親近」。我認為,目前日本和台灣的關係,即使從全世界來看,也是最親密友好的鄰居關係。此點對於熱愛台灣的我而言,更是感到無上的喜悅。

    日本人在311地震所展示的價值觀

    2011年3月11日對現在存活的日本人而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在世界的歷史中,大規模自然災害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事例屢見不鮮。例如,葡萄牙的里斯本於1755年11月1日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和火災。以此為轉捩點,當時的大國葡萄牙走上凋落之路。即便在經過350年之後,現在的葡萄牙仍無法恢復昔日的輝煌。此外,因為11月1日是基督教的節日,這也使得葡萄牙對基督教的信仰大幅動搖。

    相反地,日本的情況如何呢?雖然地震發生已經過近半年,但災區仍是遍地瓦礫,很多人被迫住在臨時住宅或避難所。死亡或失蹤者超過 20,000人,經濟損失約達16兆日圓至25兆日圓。重建無疑需要相當的時間。日本是否會因而走上凋落之路呢?我深信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因為日本人擁有高尚的道德性和堅強的心理狀態。
    對於日本人在這樣的大災難中仍能有秩序地採取行動,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同時,看到親屬或朋友死亡、無家可歸、失去工作的災民.難民仍互相幫助的情景,使我重新認識到日本迄今為止培養的價值觀和潛能。

    這次的地震成為日本國民必須面對的一堵高牆。在任誰都會陷入恐慌情況中,為解決核電廠事故而盡力的自衛隊、消防隊、員警以及地方政府官員,都讓日本國民感銘在心。他們向我們展示人類超越利害考量的價值。這讓我們在這次悲慘的地震中看到人性的光輝與未來希望的曙光。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戰後的日本令人感覺是遇事優先考慮利害關係,但在這次國家的災難中,日本國民一個人一個人以實際作為所展現的那種超越利害關係的心靈,今天已經深植許\多人的心中。我想這樣的做法需要極大的勇氣,我堅信只要這樣的精神沒有淪喪,日本總有一天會重新復興。

    震災復興、脫離通貨緊縮、朝向經濟成長

    日本要從震災完全復興的關鍵,除了日本人強韌的精神力之外,還要確保有足夠的重建資金。正如我方才所說地,這次地震的直接損害估計最高達到 25兆日圓。若再加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所造成的大範圍破壞,則最終損害無疑將非常龐大。因此,如何確保財源將是一大課題。

    菅直人政權考慮以臨時增稅來確保財源。新政權是否能將增稅的重建財源論轉換成實際政策還在未定之天,但永田町、霞之關的增稅派都已經開始準備,連我們自民黨的國會議員也有贊成增稅者。但我是一直強烈反對依賴增稅做為重建的政府財源。

    如眾所周知地,日本在地震前即已持續著嚴重的通貨緊縮。目前名義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與20年前的1990年代幾乎相同。這次地震對原本低迷的日本經濟簡直就是雪上加霜。除了莫大的損害之外,再加上對電力供應的不安,使得私人消費和商業活動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開始增稅,將會使國民的消費意願進一步低落,企業會逃到國外,如此將造成日本經濟不可逆轉的嚴重損害。如此一來,不要說重建會有問題,連經濟復甦也都會更加遙遙無期,更遑論要解決佔 GDP兩倍的龐大財政赤字,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此種情況有如日本沉沒一般。

    在此應記取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教訓。這場發生於1995年的大地震,日本單是直接受害金額即達10兆日圓。當時以我們自民黨為中心的聯合政權立即迅速處理,使得日本經濟在兩年後復甦而重回軌道。然而,此時對未來經濟抱持樂觀的論調開始出現,當時橋本政權即順勢調高消費稅。結果如何呢?當初認為此舉會增加稅收,但結果因消費減少、商業活動停滯,反而造成國家歲入核心的所得稅和公司稅大幅減少。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個慘痛的教訓。

    我目前是超黨派國會議員團體-「不增稅,另尋復興財源研究會」的自民黨代表。這個團體在今年六月通過一項反對增稅的決議,並已得到參眾兩院約 200名國會議員的簽署。這個超黨派團體主張確保復興財源的第一步是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締結政策協定,原則上由日本銀行全額購買日本政府發行的震災國債,實施所謂的「全數購買作戰」。藉由此一政策,即可能在不增加國民負擔的情況下,確保復興必要的資金。

    這個「全數購買作戰」的效果不僅限於重建資金的確保。更重要的是,這是讓日本走上經濟復甦軌道所不可或缺的金融政策。日本目前在國際金融最前線立於嚴峻的處境。日本正受到異樣匯率動向的擺\弄,因為儘管經濟景氣如此低迷,但日圓卻上漲到戰後最高值的水準。面對此種狀況,日本政府雖然也知道毫無效果,但卻一再採取單獨介入的處理方式。甚至有著名的經濟學者認為日本已經「束手無策」,只有舉白旗投降一途。看到這種狀況,日本國民會怎麼想?絕大多數的國民應該會對什麼都不做的政府和不負責任的專家感到憤怒。

    日本若能實施前述「全數購買作戰」,藉由進入市場的日圓增加,我們可以期待會有抑制現在這種異樣日圓升值和嚴重通貨緊縮的效果。我們這個超黨派國會議員團體的目標即是由此出發。這次襲擊日本的地震雖然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但我們不能讓它只是做為悲劇而結束。以3.11震災為契機,我們向公眾呼籲徹底顛覆震災之前日本政府與日本銀行一貫的政策。換句話說,我們的政策目標是日本應藉由徹底採取金融寬鬆政策,克服日本經濟.財政所面對的巨大困難,而與震災的重建同時地,讓日本經濟回到成長的正軌。

    對於此點,日本財務省、日本銀行和與這些官僚組織接近的知名學者,又開始提出「(此種做法)將導致財政紀律淪喪,國債可能暴跌」或是「(此種做法)會造成快速通貨膨脹」等批評,但真的會如此嗎?我不認為會如此。防止財政崩潰的方法,要讓基礎財政收支對GDP的比率成為正數,而其要點是要提高名義上的 GDP成長率。此外,若慮及目前嚴重的通貨緊縮,單是進行相當規模的「全數購買作戰」,就有防止過度通貨膨脹的可能。在小泉政府時代的2003年,國家的基礎財政收支為負28兆日圓,但在我接任時藉由2007年的預算編成,在不加稅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其降低到負六兆日圓。

    我們認為必須將3.11震災所帶來的危機化為轉機,藉由以整備基礎建設為中心的財政政策的有效整合,以及強力的定量寬鬆的金融政策,讓日本經濟回到成長的軌道。政府因為沒有錢而尋求由國民負擔的政策,其實不是一個有勇氣的政策,而只是缺乏想像力,將問題轉嫁國民的不負責任的政策。

    朝向亞洲經濟的持續成長

    日本強大經濟的復甦,除要有我方才提出的日本國內政策大轉換之外,更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與經濟顯著成長的亞洲各國的關係。去年日本對亞洲的出口約成長30%,總額首次超過十兆日圓。在美國和歐洲財務問題惡化的情況下,原本令人擔憂亞洲經濟成長是否會因而減緩,但從中長期的觀點來看,亞洲經濟今後無疑仍將蓬勃發展。日本政府也預估,日本除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其國內生產總值在2030年將佔全世界的35%。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快速經濟成長造成新的經濟落差問題。如美國專家曾指出,中國官方宣佈其農村和城市地區的收入差距為3倍,但事實上至少超過 20倍以上,甚至最高差距有超過 60倍以上者。但這種經濟落差對台灣和日本等成熟的經濟社會也無法置之度外,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同時,區域內各國的經濟落差也呈現嚴重的狀況。如比較東協各國的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新加坡和汶萊與最低的柬埔寨和緬甸,其差距約達 60倍。貧困是產生社會動盪、造成政治不安的原因。此外,社會動盪也是造成地區衝突和恐怖主義的原因。日本透過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的合作,一直在亞洲地區推動使該地人民藉由自己的力量,創造解決貧困環境的方案。我期望台灣和日本能將貧困和經濟落差定位為區域的安全保障問題,而在這方面加深雙方的合作關係。

    強化美日同盟的角色-持續觀察中國

    現在3.11震災也成為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以及美日同盟的重大轉機。眾所周知地,在這次地震發生後不久,美軍立即展開「朋友作戰」,而對日本進行支援活動。此次自衛隊和美軍共投入12萬人參與救援作戰,這是美日同盟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實際活動。3.11地震雖然是自然災害,但範圍約達500公里的海嘯淹沒沿海地區,許\多地區遭受毀滅性的損害,這種情況相當於武裝衝突造成的結果。此時再加上福島核電廠事故,美國和日本判斷其情況接近「有事對應」的態勢而出動,可說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同時,美國和日本也完美地遂行這項任務。我認為這次成功\的經驗,不只是對今後日本的安全保障,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與此同時,美日同盟也面臨許\多重大課題,而最大課題是兩國都陷入嚴重的財政問題。美國財政問題已到削減國防開支的最後階段。美國國債限額問題雖在八月初達成協議,但距離根本的解決還相當遙遠。日本也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如果繼續放置而無法改善的話,很快就要被迫大幅削減國防預算。如此一來,由於裝備無法更新,自衛隊士氣必然低落,如此將使日本面臨非常嚴重的國家安全危機。為避免這種最壞的情況,在保障東亞安定的目標下,如何整備無懈可擊的戰力,對美日兩國都是共通的課題。

    另一方面,亞洲各國近年來競相推動軍備的現代化。任何國家為防衛本國安全而擁有最低限度的武力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個武力不能成為週邊國家的威脅。例如北韓的核武和飛彈的擴張,不僅威脅到亞洲,甚至造成全世界的危機。除了核武和飛彈的威脅之外,單是北韓政府自己承認的部分,就有17位日本國民遭到綁架,迄今仍有12位還在北韓國內。若根據民間團體的調查顯示,被綁架到北韓的日本人可能還有更多。日本必須向北韓表示這樣的事情絕對不被容許\。

    關於與北韓有堅強利害關係的中國,日本長年來一直期待其扮演角色,但現在尚未獲得充分的成果。中國領導人利用每一個機會,有限度地呈現其對北韓的影響力,但可以看出其似乎不想擔起責任。但客觀而言,中國對北韓來說是壓倒性的存在。例如,在2009年北韓的對外貿易中,就有高達 73%是對中貿易。中國的這個壓倒性的影響力,應為區域的安定、和平與正義而加以活用。
    然而,中國是否能有效處理北韓威脅還在未定之天,而其自身卻採取可能導致地區不安定的行動。在過去 20年來,中國軍費快速增長,目前已達約20倍之多。特別是最近中國海軍力量的增長更為顯著。台灣就無庸贅言,對於日本擁有領土的東海,甚至包括南海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中國似乎都試圖將其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國係基於1980年代以來的「戰略邊疆論」而展開其軍事戰略。一言以蔽之,「戰略邊疆論」就是以國力決定邊界和專屬經濟區的立場,因此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其活動可能的地理範圍就會不斷擴大,這是極其危險的邏輯。聽到此點,或是有人可能會想起過去德國的「生存圈」的想法。

    中國海軍勢力的增強是以1996年台海危機為契機。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我總會想起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以及其後蘇聯所走的道路。無論是1962年的蘇聯,還是 1996年的中國,都是在美國壓倒性的海軍力量前面被迫屈從,在蒙受這種「屈辱」之後開始強化海軍。然而,蘇聯其後走上什麼樣的歷史道路呢?我不知道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階層如何掌握這個歷史教訓。或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階層也擔心步上蘇聯的後塵,只是不能阻止人民解放軍的擴張。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過度的軍事擴張並不能獲得好處。中國並沒有擁有航空母艦的必要。同時,想要以力服人的行為,不只是增加巨額的財政負擔而已,也會使其失去區域各國的信賴,明顯損及中國的影響力。此點在他們最為重視的台灣特別是如此。

    對於中國在南海採取強壓式的霸道行為,在去年7月的東協區域論壇部長級會議中,東協各國即顯現強烈的反彈。同時,美國希拉蕊國務卿公開表明支持東協各國的姿態。我認為當時希拉蕊國務卿應該是抱持著「如果讓中國在南海恣意妄為,那麼台灣海峽將不可能防衛」的強烈危機感。越南和菲律賓也開始為對抗中國的威脅而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同時,由於南海對日本也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重要地區,因此我認為日本會為確保該海域的自由航行,而有必要與美國合作採取行動。首先,為讓有限的預算能做高效率的分配,日本必然會藉由技術的創新,強化海上自衛隊的戰力。其次,為讓美日同盟在發生不測事態時能充分發揮機能,日本會儘早承認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最後,日本還必須重新審視「武器出口三原則」(即「不向共產主義陣營國家出售武器」、「不向聯合國禁止的國家出口武器」、「不向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或者可能要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但1976年三木首相提出對三原則對象以外的地區也不出售武器,1981年日本國會更通過《關於武器出口問題的決議》,此後日本一直實行禁止對任何國家出口武器的方針。)。日本民主黨雖然也終於體認到這些作法的必要性,但必須追求的是執行此一政策的速度。

    日本無意成為武器輸出大國,也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更何況日本也完全不想回歸如中國經常指出的那種軍國主義。此點只要看日本迄今為止的實際作為即可明白。羅福全理事長數年前在日本的一場演講中指出,「在太平洋戰爭後,亞洲對日本採取嚴厲態度的只是一部分國家,大部分亞洲國家都期待日本對和平的貢獻。」。我從羅理事長的這個發言得到很大的鼓舞。我強烈地感受到,日本必須與這種有良知的亞洲鄰人攜手合作,同時將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做最大限度的活用,為今後亞洲的和平與安定,貢獻我們所有的力量。

    結語-關於民主主義

    談到這裡,我想大會給我的時間已剩下不多。明(2012)年世界各地將實施選擇政治領袖的重要選舉。彷彿是世界的政權選擇年。特別是占卜亞洲太平洋地區未來的關鍵選舉將陸續舉行,此時必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揭開序幕的是明年一月的台灣總統選舉,接著是俄羅斯、美國和韓國的總統選舉。預測這些選舉的結果是干涉內政的行為,因此我對此不做任何發言。但我想指出的是,台灣或美國的選民都能依其自由意志投票選擇自己的政權,但相對於此,中國現在的政權也將於2012年下臺,新的領導班子即將誕生,這是已經決定的事。二者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國民並沒有選擇政權的自由。

    選擇政權的自由是構成民主基礎的概念。同時,追求自由的想法是世界各地人們的共同價值。的確,民主非常煩雜,其過程曠日費時,甚至常使政治領袖綁手綁腳。然而,這就是民主,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制度。擁有民主這個共同價值的日本人和台灣人,對此應該有深刻的理解。我在任職首相期間,以重視自由、民主、基本人權和法治等四個價值為外交目標。亦即,日本應積極與擁有相同價值的國家和地區交往,但不是排他性的外交政策。我最重視的是將這些價值推行到更廣泛的區域。這個想法迄今仍然沒有改變。日本和台灣是擁有共同價值的重要夥伴。我們必須攜手將這些價值傳達到世界上尚未享有民主的人民手中。我堅信這是日本人和台灣人被賦予的責任和義務。

    謝謝大會給我這個演講的機會。在此謹向以羅福全理事長為首的台灣安保協會各位成員,以及參加此次研討會的諸位先進深表謝意,同時也非常感謝能夠與明年一月參加台灣總統大選的蔡英文主席同台發表演講。我衷心冀盼能以今天的研討會為契機,讓台灣和日本的友好關係與政策合作進一步深化。謝謝!

    譯者:李明峻(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

  7. 陳國雄 寫道:

    「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上的文稿放在網站上,你可以引用或連結到你的blog。

    陳國雄敬上
    http://www.wufi.org.tw/

  8. 池田維發表「台灣出使記」 寫道:

    池田維發表「台灣出使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30/today-p9.htm

    〔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前日本駐台代表池田維昨天舉行「台灣出使記」中文版新書發表會,他在回應提問時表示,他相信明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後,不論選出誰當總統,都會加強與日本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這一點應該是不會變的!
    另就美國部分人士近來出現所謂「棄台論」,認為美應考慮棄守台灣,讓未來美中關係發展順遂,池田維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懂得國際事務的人的想法,更進一步來說,這是荒唐無稽說法」,美國政策的核心在決策過程中,是不會把所謂「棄台論」之說認真看待的。

    「台灣出使記」是池田維記述他在台任職期間(二○○五至二○一○年),對台日互動及台海兩岸錯綜複雜關係的「個人」見解,日文版去年出版,提供日本國民了解台灣現況。

    這次中文版問世新增了池田維對日本、台灣、中國如何建立新關係的看法。包括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前考試院長許水德和姚嘉文、前駐日代表羅福全等人,及協助該書出版中文版的允晨文化公司董事長吳東昇,都參加新書發表會。許水德致詞時讚揚池田維,親台、知台、愛台。池田維笑稱自己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黨,而是屬於「台灣黨」,台灣是他的第二故鄉。

    池田維︰日台「患難見真情」

    池田維特別提兩起事件來觀察日本、台灣、中國「三角關係」消長與變化。他指出,就台日而言,台灣人對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的援助,「這讓日本人重新注意到,平時沒注意到的鄰居的真情真意,來自台灣的同情和鼓勵,深深地感動了日本人,就是說『患難見真情』。」

    至於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池田維說,二○一○年中國漁船「閩晉漁五一七九號」在釣魚台海域碰撞日本巡邏艦艇,不是偶然發生,「讓日本人對中國人的不信任感,升高到歷史性新高點,這個撞船事件,讓人覺得中國採取了無視於國際規矩的霸權主義的行動。」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全島要塞化》黃智偉兄之新書發表會
  • 基隆顏家與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之創立
  • 牛洞隧道與臥龍洞隧道
  • 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2011年出版杜継東的有關美國對台灣的援助研究』一書
  • 「缺電」與否,是科學技術的「學術問題」,當然也是重要的社會學術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