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兮風佇底吹 吹開監獄兮鐵門 吹開每一間監牢兮鐵門

本文發表於 2008 年 04 月 27 日 10:42

dscf0174.JPG

1960年代是全球大學學生運動澎湃發展的年代,反集權、反獨裁、反戰、支持弱勢民族的獨立運動及校園民主是主要的訴求。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捷克「布拉格之春」、法國學生和工人聯手促成的「五月革命」、切格拉瓦帶領貧農及礦工,針對當權者所發動的一連串革命行動,這些運動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都是那個時代的必然。思想的風潮影響了在島外的留學生。有2個留學生深受大環境的感染,當知道權力者就近在呎尺,決定以實際行動捍衛民主價值。他們失敗了。但他們的作為,卻也讓島內的領導政權體會到民心思變,從而間接地加快台灣島內的民主化。…

dscf0182.JPG

歷史的潮流是一直往前邁進,前後相連的。當下,未能達到目的,不代表永遠不會成功;當下,未能達到目的,也不代表永遠會被忘記。當1970年的4月24日,在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附近的廣場飯店,當時還在康乃爾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讀博士的黃文雄開槍刺殺蔣經國,不過卻未成功。連同被捕的,還有當時在紐約擔任建築師的鄭自才。 38年過去了。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這件事情呢?這件事情「真正」的來龍去脈又到底是什麼呢?他們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個事件呢?這件事情對往後的台獨運動發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件事情又對當時掌權的中國國民黨、乃至整個台灣的政治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本次論壇正希冀開始比較嚴肅地累積和「424刺蔣案」、乃至台獨運動相關的學術研究和論述。也更歡迎年輕學子加入討論,一起和與談人建構出那個大時代的輪廓與探討種種的必然事件。

論壇企劃撰寫:
許維德(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發表人: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附研究員)
陳佳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張炎憲(國史館館長)
黃文雄(事件當事人、現為人權運動工作者)
鄭自才(事件當事人、現為建築師、畫家)

dscf0180.JPG

地點: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請由46巷入口進入) 請大家踴躍到玫瑰古蹟咖啡館喝咖啡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洽詢電話:02-2567-3752/ 02-2560-5724

img47fb0c49c244a.jpg

我在1500才從101大樓搭乘台電準備的專車前往台北車站,1530到達會場,聽到吳叡人博士(慎重的推荐他的譯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值得關心台灣的知識份子好好一讀,是芝加哥大學博士,他的弟弟吳豪人是京都大學博士,分別在世界有名的芝加哥學派與京都學派取得學位,是年輕的學者。)作為對「424刺蔣案」非常關心的人,在現場同時看到2個主角,該問什麼問題?

dscf0183.JPG

史明前輩站起來發言說:「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台灣獨立與殖民地台灣的前途」他略述列寧的思想,與馬克思思想在俄國革命的轉變結果,史達林屠殺5千萬人,史達林時代已無馬克思思想。

我一個問題也沒問,倒是對黃文雄在美國「人間蒸發20年」有濃厚的興趣。 返家後,翻出19920427在《自立早報》寫的文章『予阮親像人共款企起來』(台語)

在府城讀冊兮時陣,郭柏川教授教阮木炭畫,不時用「比例、動態、構圖」大聲來批評同窗兮石膏像素描,教授析丹田真有力,每擺二樓美術教室兮玻璃窗攏會振動,同學兮心嘛會懼懼顫。

教授出身府城名門,在大正民主時代兮1921年台北師範學校卒業,1926年閣去日本留學,1938年受北京文物吸引,去北京大學教,1948年返來台南工學院建築系教美術,伊兮創作往往用三原色簡單幾筆來表現家自兮個性,對「比例、動態、構圖」非常堅持。伊兮濟濟高徒中,上有特色兮是鄭自才先。

1970年兮4月24日,黃文雄佮鄭自才佇美國紐約克打出予全世界着驚兮槍聲,伊準備用槍作筆,新聞紙作畫布來創作。黃文雄講了對台灣人上重要兮一句話:「予阮親像人共款企起來」(Let me stand up like a Man)。20外冬來,恩2人走天涯,承擔一切苦楚。

受着資本主義宰制,人人追求流行失去了家自兮特質,在地球村內,大家若攏共款,會變成真無心適。為着保存佮發展家自兮特色,每一個族群,不只攏愛佇政治上反抗獨裁宰制,嘛愛反抗社會兮惡質化、不公不義…總講一句,愛有創作性兮反抗,安呢,咱才有法度親像人共款企起來。

dscf0175.JPG

黃文雄昨天說,Let me stand up like a Man. 其實是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真的嗎?此話在文字上有問題,當時與現在台灣人都還沒有「企起來」。聽完後,還是相信我在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 1949~1957的重要歷史事件章所寫第六感印象。離場之前,特地前往講台與學長無言的握手。

dscf0179.JPG

在草地上跳舞的女体
女体隨著音樂舞動曼妙的身體 無法自己
音樂越來越激昂
女体幻化成戰鬥的鐵公雞
舞動曼妙的身體有如一把利劍 刺向邪惡
邪惡不敢正視舞動曼妙的女体
舞者與音樂熔合 創意無限的展開

女体隨著音樂舞動曼妙的身體 展現熱情如火的創作慾
感染著所有的觀者 觀者舞動曼妙的身體無法自己
在激昂音樂的下解放
同時幻化成戰鬥的鐵公雞撲向邪惡
ㄚ!舞動曼妙的身體的女体 進行解放的戰鬥
迎向勝利的道路

dscf0178.JPG

《女人屐痕—蔡瑞月舞蹈社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2008/4/26在鄭自才學長的創作前的感動。

22 回應 針對 “自由兮風佇底吹 吹開監獄兮鐵門 吹開每一間監牢兮鐵門”

  1. 陳凱劭 寫道:

    鄭自才前輩1959年,大學時代畫作,詳我Blog:鄭自才油畫個展

    果然是源自郭柏川教授野獸派的畫風。

    至於郭老本尊畫的赤崁樓,另詳我:

    郭柏川與台南扶輪社

  2. 陳凱劭 寫道:

    我印象中黃文雄前輩從未公開過他人間蒸發的二十年去了哪裡,誰「窩藏接濟」他。所以,我想學長您就算問了,黃前輩應該會講「謝謝指教」吧。

    倒是鄭自才前輩有詳細提起他逃亡路線及經過。

    他們兩位棄保潛逃的路線不太一樣,鄭前輩是離開美國,轉到歐洲,希望依照彭明敏模式,取得政治庇護,繞了一大圈,也在歐洲坐過牢,最後再回到美國。這中間都是司法的過程,公開沒關係。

    而,黃前輩可能一直還在美國。我推測黃文雄前輩一直靠不知名人士在接濟保護他。

    不公開的原因,大概是黃前輩要保護這位朋友,或者追訴期限還沒過,不想連累這位恩人朋友。我想我們就不要強人所難了。

  3. chunghua 寫道:

    人在天涯海角的異鄉,雖早知有這場紀念會談,卻無法親臨。感謝炳炎先生的側記與補充。

    猶記年輕時,第一次讀到刺蔣案的報導,當讀到黃文雄先生被美國警察壓到在地時所吶喊出的這句話時,當下靈魂被震動得熱淚漣漣的感受。而這句話對今天的台灣人依舊適用。願天佑吾國吾民。

  4. 幸也 寫道:

    4月26日中午到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參加2008文化論壇「424刺蔣案與台獨運動今昔」活動。這回比較特別的是論壇開始前,有一段舞蹈表演—《那個時代》。因為視線被前面坐的人擋住,索性站起來看個夠。舞者表演很具吸引力,讓你不能不用心,專注的看。

    從舞者的肢體表演,我看到那個時代的可惡、可恨與可悲。從女舞者的神色表現,更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受難者家眷的那種失魂、呆滯、落寞與無助的模樣,真可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心一緊,眼眶發酸。再聽到那輕輕啜泣、無力低吟,斷斷續續,無法成調的「搖嬰仔歌」時,那摧心一擊,淚水再也管不住了。那似遙遠又刺耳的歌聲,重重的撞擊著我的心扉。全場鴉雀無聲,不再有人交談耳語。嗷嗷待哺的兒女,白髮蒼蒼的父母翁姑。一個被欺凌的母親,無望、無奈、茫然與掙扎。她不得不接受政治的暴力,獨裁者的無理。可又不得不面對生活與生存的現實。
    阿!!苦、苦、苦。難、難、難。

    表演結束坐下來時,發現鄰座的男士,正摘下眼鏡在拭淚。

    身為38年又3個月的白色恐怖受難家人的眷屬,在那一刻才真正領略到那個時代,那場災難無情苦澀的滋味。
    幾天過去了,依舊無法釋懷,心酸酸。那不堪的哀與愁。如何了?何時能了?
    4/29深夜

  5. 鄭自才 寫道:

    真感謝炳炎佮凱劭二位,將424畫展佮424剌蔣案研討會介紹予網友,佫貢獻宝貴的想法。
    蔡瑞月文化地標創作時,我的感想是:

    土地的身体陷佇
    國民党獨裁統治的年代
    自由的身体禁錮佇
    火燒島的監獄
    沉默的身体舞動抵抗佮批判
    鋼鐵的意志創造自由跳舞的空間
    阮懷念台湾現代舞之母
    蔡瑞月舞蹈家。

  6. 陳凱劭 寫道:

    介紹鄭自才前輩夫人,吳清桂女史的新書:

    吳清桂: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紅花布在台灣的起源,是「美援」。1950美援台灣新式紡織技術,此紅花布最早出自接受美援最多的遠東紡織之桃園廠。

    花色是派人去日本學來,但經本土師傅改繪修正後,去除某些代表日本皇族或國家象徵的部份後,再加入本土特色;此紅花布,自1950年代流行到1970年代,到1980年代後才逐漸少見,我阿媽戴斗笠就是用這紅花布包起來的。

    紅花布在21世紀又再度成為時尚流行,在宣揚本土文化場合的室內佈置、舞台設計常用題材。

  7. 林炳炎 寫道:

    鄭自才前輩對自己創作的詮釋, 很有意思. 創作展出後, 它就有獨立自我的生命, 其價值全依賴觀眾對它的理解與感受, 並由觀眾給予詮釋!!期待大家多去觀賞. 為了多去觀賞, 建議朋友要與我約會的話, 我們就在古蹟咖啡館喝咖啡!!

    感謝遠在花都的 chunghua上網, 她正為她的博士論文奮鬥. 也感謝幸也小姐的貼文.

  8. Ozisan 寫道:

    陳紹凱君寫道:紅花布在台灣的起源,是「美援」。1950美援台灣新式紡織技術,此紅花布最早出自接受美援最多的遠東紡織之桃園廠…,容有他的根據。但與我所知有些出入。

    首先,那不叫「紅花布」,一般通稱poprin (Polychromatic Printing的簡稱),業界稱為「印花布」或簡稱「花仔布」,指在白細布或kyalaco、或flano、flat及ponche等布胚,單面印上多色花紋的布,都是做衣物用的。

    另有一種「闊碼」的印花布,專為做「被單」用的,雖然也是印花布,一般都叫「被單布」,不叫「花仔布」。

    1950年我曾經為台北市南京西路的一家綢布莊做過poprin的圖樣設計;圖樣要上、下、左、右連續,最多5色,附4張變色圖樣,採用才算數,論件計酬,每件120元,當時約合黃金2錢的代價,但入選並不容易。那時台灣還沒有印製技術,或者沒有印製工廠,都把圖樣送到日本,委由日本人印製的。

    1952年我自港回來時,台灣已經發展出「糊仔印」了,「糊仔印」就是現在用以染製旗幟的方法。然後很快的出現一種「水印」,方法與版畫製作差不多,先分色雕刻油紙版粘貼於網板成為印版,在40碼長的台板上工作,工人依分色多寡,各執一版,以印花毛刷次第刷上各色染料而成,然後加熱擋色,再委由整布廠以綽布機整理完成。

    當年三重埔、泰山一帶有很多一至三四個台板的小型工場。我曾在三重埔信義北路的一家只有一個台板的小工場做過圖樣設計兼分色、雕刻油紙版的工作。

    後來才發展改為照相網版。現在都是用轉印的方法,不再是手工的了。

    當時,全台人口不到800萬,以此計算poprin的消費人口只約200萬之數,加以年齡層差異,機動快速大量印製的,除「被單布」以外,很難發展起來。一般還是以手工小量印製的比較適合市場,自「圖樣設計」到「成品上市」大約四五個工作天就能夠完成。

    最後:本來poprin並非甚麼時尚流行,只是一般做衣服的布料,是因戰後中斷。即使今日,排在店裡的既成品衣物中,都還佔約20%是由印花布所縫製的。迷你裙、牛仔褲和T恤是讓poprin之魅力不再的直接原因,但並沒有把poprin徹底消滅,被消滅的反而是人的記憶。

    有一種叫「和美織仔」的布,是戰後極匱乏的年代,供給一般庶民穿用的紡織品,顧名思義是彰化縣和美鎮所生產的布,希望有識之士能多提供一些討論。

  9. Ozisan 寫道:

    訂正:對不起,把「陳凱劭」誤寫為「陳紹凱」,真歹勢,真失禮!

  10. 陳凱劭 寫道:

    感謝Ozisan前輩補充指正,晚輩受益。

    「紅花布」一詞是這幾年,對花布的稱呼,這純是依外觀去稱呼的,沒有涉及當年它在工廠、布行的名稱。

    您寫的花布歷史,比吳清桂女士在書裡寫的還詳細,我幫你傳給她好嗎?

    她書裡也有提到,原本想以學術的方法去考證這種花布的源流,但是沒有機會遇到那年代的真正關鍵人物,而且台灣很多紡織、染織公司都嘛係炒短線,錢賺夠就跑,壽命很短,公司收起來後所有檔案機具史料就隨意轉手或丟棄了,於是吳清桂女士,沒能做出什麼嚴謹詳細的考證及結論出來。

    我說與美援有關,主要是遠東紡織這種中國流亡來台的公司,本來就是吃美援享受配額的;這類花布最多出自遠紡。

    我想起一個小故事:台北賓館,即日本時代總督官邸,近年整修時,從老照片發現地上應該有鋪某塊地毯,卻早不見了,再去查總督府殘存的100年前興建過程的施工圖估價單,查出是100年前,向英國某公司訂購,一查網路該公司至今還在,聯絡該英國公司後,對方也查到100年前台北方面的訂單內容,花色設計稿也都還在,於是依原樣重製一塊地毯,送來台灣的台北賓館。

    當然這塊原廠原樣卻是新做的地毯,不便宜就是了。這塊地毯寫真如下(攝於2004.12.31):

    這個故事,說明了英國這種先進國家,重視歷史,重視史料檔案,連地毯產業都有完整史料檔案。無怪乎人家有深厚的文化素養。

  11. 吳清桂 寫道:

    凱劭:非常謝謝您提供我這麼一個好消息,得知ozisang在這印花子布方面這麼專業,誠如您說的,這就是我一直想找的人,我當然希望有一天能當面請教他。另外,不但能打得一手好文字,還會上部落格,真的佩服他,我會直接寫信給他。再一次謝謝!

    這兩週,這本書正在打書,故我都接受各電台的採訪,目前已有「漢聲」「警廣」「中廣」「綠色和平」「捷運報」還有新聞局的英文台灣評論月刊等,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訪問,那效果就會更棒。

    我第一次使用部落格,就先不要寫太多,以免弄錯就白寫了!

    清桂上

  12. 林炳炎 寫道:

    Ozisan 是我一中前輩校友, 我們是從事台語運動的場合下偶然相遇, 會告訴他, 何時可以見面!!我會給鄭前輩學長email, 安排妳們見面!!

  13. 吳清桂 寫道:

    炳炎兄

    非常謝謝您能居間替我安排前輩,昨日我也簡單寫了一封mail給前輩了。

    我的聯絡方式

    (版主已轉告, 聯絡方式幫妳刪除!! 但電話連絡也許好些)

    清桂上

  14. 吳清桂 寫道:

    各位朋友:

    不知道住在大台北區的朋友有沒注意到,在2008年5月29日的台北捷運報「樂活17」版面上有一大篇的「帽美如花」的介紹,當然是由我這個「花布達人」所提供的資訊,內容是教導年輕人如何利用現有的帽子自行加工,把原本不怎麼樣的棒球帽以花布做剪貼而完成風格獨特、帥氣十足的新時尚帽子了。

    另一款則是由素雅的仕女帽用台灣花布以撕取代剪,再把花布條做成不具規則型狀的蝴蝶結縫在帽沿上,讓帽子變得更風情萬種而帶有濃濃的名媛味。

    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自已動手,如有問題也可以來電詢問

    清桂上

  15. 吳清桂 寫道:

    各位花布達人朋友

    每年的夏天,我幾乎都會到北美的國家參加一些台灣人的夏令活動,也同時推廣台灣的花布文化,辦「台灣花布之美」服裝走秀,廣受好評。明天我將出發到加拿大參加兩楊活動,一場在多倫多,那是多國多元文化活動交流,另一場是在渥太華,這是旅居加拿大台灣人同鄉會,有40年的歴史,相信透過服裝走秀的文化交流,可讓國際社會更進一步認識台灣主體文化的美。

    吳清桂上

  16. 在法國的chunghua 寫道:

    漂丿秀惠--地標讓女人找到心靈的故鄉
    2008.7.17

    時值炎炎夏日,秀惠在此向各位請安並報一劑清涼又好康的大消息給姊妹們,二年前在各位不離不棄,文化總會出版了”女人屐痕I “並陸續建置全台十二座很珍貴的女性文化地標,屬女界盛事,台灣創舉。歷經兩年我們孜孜不倦再挖掘出12個精彩女人故事,即將在8月5日(星期二)下午三點在國家婦女館(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5號9樓)隆重新書發表”女人屐痕Π”,並推出限量台灣青/紅設計的套書。

    請大家踏出臥房、廚房、育嬰房「三房」的侷限,蒞臨今年才成立的堂堂國家婦女館,來享受姊妹兄弟共聚一堂的幸福感,拋棄宅男宅女鬱卒,買套書,抗通膨,女人半天邊,聲音大一點!!請預留時間參加盛會。

    國家文化總會 陳 秀 惠 敬邀

    PS:這是遠在法國的chunghua給版主的訊息,《女人屐痕2》預計於八月五日下午三點在國家婦女館舉行新書發表會,chunghua很辛苦的在異國編輯《女人屐痕2》, 恭請男士們踴躍參加!!(在網路上我還找不到這消息)

  17. 霍也花 寫道:

    謝謝炳炎先生將以上文總傳遞的消息貼在這裡。不過要補充更正一點的是,我只是這本書的作者群之一,負責撰寫【謝雪紅】篇章,不是編輯者。但這篇文張的照片部分,得到炳炎先生的忘年交志友陳凱劭先生大力幫忙,現在知道新書出版了,特來告知他們並致謝。因人在遠方,無法出席,也不確定最後照片編輯是如何處理的。但不論如何都要誠摯感謝凱劭與炳炎先生的協助。也歡迎有空前往的朋友參加後,告知這場新書發表會的情況一二。

  18. 林炳炎 寫道:
    《閹雞》Castrated Chicken
    –台南人劇團 2008年度大戲

    《閹雞》主要描寫二O年代台灣南部某鄉鎮一家掛有一塊刻著「閹雞」兩字看板的中藥鋪和一家貨運行之間,因社會變遷與土地問題,造成兩個家庭,特別是一對年輕夫妻阿勇和月里,在經濟和生活上的巨大變化。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集結國內劇場界硬底子演員姚坤君、韋以丞、王友輝、黃怡琳等人共同創作,並邀新銳劇場音樂創作者王希文和汪正一將《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喉啾啾》等台灣經典民謠重新編曲,改以抒情搖滾版的新曲風再度歌詠台灣人的辛酸血淚。一齣充滿愛與奉獻的感人故事,幕幕真實衝擊人心;一段訴說女性艱苦的生命謳歌,辛酸悲痛地令人不敢觸碰。

    戲劇是沒有觀眾就不能成立的!(1943王井泉語)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文/石婉舜

    1943年「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的「閹雞」是一齣極為特殊的戲劇。

    半個世紀後,我找到尚且健在的「閹雞」編劇兼導演林摶秋本人。我問他,「書上都說「閹雞」是一齣抗日色彩的民族劇,你同意嗎?」老先生毫不猶豫地回答:「那些書攏黑白講,講阮在抗日,實在無影!」這話聽得我腦袋轟然作響。後來從史料發現的事實也證明老先生此言不虛,一方面感念他對我展現的誠意,更佩服他面對歷史的勇於負責。怎麼說呢?光從當年劇評的執筆者身分就足以顛覆上述的「抗日」、「民族劇」神話。1943年「厚生」公演結束後,出現了兩篇重量級劇評,分別由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前身)的兩位教授執筆──瀧田貞治(文學科)與中村哲(政學科);一般咸信後者是主導戰爭期皇民化政策重大修正的台灣總督幕僚。這兩篇劇評對「閹雞」一劇褒過於貶,前者甚至讚譽此次公演為「台灣新戲劇運動的黎明」。那麼,問題來了,「閹雞」究竟是一齣什麼樣的戲劇呢?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評價這齣戲劇呢?

    「閹雞」的複雜難解,主要跟它是一齣誕生於「大東亞共榮圈」年代的殖民地戲劇有關。在那個帝國空間急遽重塑的年代中,太平洋戰事方酣,殖民者對思想言論嚴加管制,殖民地文化人在喪失批判體制空間的前提下,搭乘「地方主義」之風潮,轉而向內自我檢省。「閹雞」即可說是在被殖民與戰爭的雙重艱難處境下,「厚生」成員透過戲劇實踐,針對「我是誰?」以及「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戲劇?」等問題,所作出的回答。

    「閹雞」以張文環新刊不久的同名小說為本進行改編。原著主要關懷台灣社會現代化帶來人心「利己主義」的迷思,以及同時代作家普遍關注的女性問題。而林摶秋先改編小說上半部,當年的算盤是先推出「前篇」,藉以帶動日後「後篇」的人氣,並順勢讓「厚生」朝職業化經營。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們上演「後篇」的機會,「厚生」成了「一演」劇團。原因就在公演這一年,太平洋戰區中日、美攻守易勢,日軍從步步勝利逆轉為節節敗退。進入九月,類似「厚生」一類的業餘劇團始被全面性納入國家動員體制中,一律接受官方統制。因而,「厚生」在九月初的公演,堪稱幸運地搶搭上業餘劇團尚能自由活動的尾班車。但是,改編後的「閹雞」卻也因為是齣未完成的「前篇」,徒留後人戲劇討論上的難題。

    從當代僅存的「閹雞(前篇)」審查本來看,全劇分成二幕六場,第一幕建立以福全藥房經營者鄭三桂為中心的戲劇情境,並深入鄭、林兩家如何將兒女婚事與各自的利益算計結合,進而完成婚嫁。第二幕則從鄭三桂的土地投資失利展開,刻劃鄭家的家道中落以及世態炎涼。最後一場戲中,鄭三桂夫婦皆逝,家中僅剩阿勇與月里這對年輕夫妻相互扶持。月里被塑造成在艱困環境下性格越顯堅毅的女子,而怯懦又染病的阿勇則在傾聽農人勞動歌聲後積極奮起。這實非「振奮人心的大結局」,反而是留下懸念給觀眾:阿勇果真站得起來嗎?這對年輕夫妻將如何走下去?

    這部在完成度上有所欠缺的戲劇,搬上舞台後,卻因為導演林摶秋挾其自東京職業劇團(新宿座的紅磨坊劇團)歷練歸來的舞台統籌能力,同時借重了台灣自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以來在文學、戲劇、音樂與美術等領域所累積的實力與人才,在舞台上進行跨領域整合,充分發揮戲劇作為總體藝術的特質,仍營造出動人的劇場效果。晚年林摶秋說,「阮就是要將咱台灣人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攏總給它演出來。」這句話背後潛藏的其實是戰爭世代新劇運動者的共同願景──台灣的現代戲劇應反映此時此地的人生,而非是空有台灣為場景卻欠缺主體魂魄的戰爭宣傳劇。

    誕生於「大東亞戲劇共榮圈」幻影中的「閹雞(前篇)」,教人難以忽視的是,其舞台上殖民者的缺席、漢文化情調的呈現、以及台灣人民族根性優劣之自我揭露等,一個抵殖民的潛文本呼之欲出。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公演完畢,好評之外,也招來「非國民」的黑函攻擊。這種可能導致類似於今日「叛亂罪」的惡意攻訐,累積在當年參與者與觀眾胸中的壓抑與憤懣情緒,或許正是「演出中途斷電」、「台灣民謠首演後被禁唱」等公演插曲,會在戰後一再被擴大、渲染的重要根由。但是,「閹雞(前篇)」終究不能以一齣殖民地的「抗日戲劇」、或是宣揚中國或台灣民族主義的「民族劇」,來蓋棺論定。在剝落曲折且似是而非的歷史敘述、解析文本與公演殘跡之後,我們發現「閹雞(前篇)」旨在潛入台灣人根性當中,意圖照亮因現代化誘惑而迷失方向的人心。

    如今,「閹雞」將在八月重返舞台,此時台灣人所面對的「自我」及從中衍生之反省與需求,勢必隨著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這回台南人劇團以完整版為訴求,根據小說進行重新改編,究會帶來如何新鮮的解讀與有趣的詮釋,實令人期待。

    [台南人劇團擔綱演出的「閹雞」完整版,八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 

    以上是我們的讀書會成員石婉舜小姐的宣傳文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1997(?)我從台北搭乘吳國安先生的車與牽手去台中看由靜宜大學公演的「閹雞」!!所以不是相隔65年公演!!此外, 這標題是暗示台灣人的男性性器被閹掉!!!!去看戲的朋友請注意是否以台語演出???

  19. 陳凱劭 寫道:

    大概六、七年前,有次我去鶯歌,一位文史工作的朋友,帶我去看鶯歌山區裡,林搏秋先生在1950年代建立的台語電影的片場遺址,還有幾座房舍在,有幾座房舍早就沒屋頂了,可惜那次沒帶相機去。那不只是個攝影棚,簡直是一所電影訓練學校了,還有宿舍區、餐廳、訓練教室等等。

    之後我在民視還是公視,也有看過他們製作一個介紹這段林搏秋先生與這座台語片拍片廠歷史的專題節目。

    林搏秋先生是台灣電影的先行者,不過最近我也有機會回顧到更早的台灣人第一位專業電影人,出身台灣新營的劉吶鷗先生(1905-1940),他生於台灣,成長於日本,活躍於上海,汪精衛時代被蔣幫國民黨特務暗殺。

  20. 府城美女 寫道:

    周美玲新作《漂浪青春》,8/15上映
    58th 柏林國際影展

    【漂浪青春】

    Drifting Flowers

    ★繼「刺青」最新出品

    ★國際讚譽周美玲更臻成熟之作

    上映日期:2008/8/15

    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drifting0303/

    預告片: http://www.wretch.cc/blog/drifting0303/9913898

    《漂浪青春》是我「六色彩虹電影」的第三部曲了,這部片子是「紅色」,主題是「生命」。

    拍完這部電影,我的同志電影創作將暫告一段落、暫時轉向其他題材,不知幾年後,我們才會再以新的頓悟,回來拍完另外三個彩虹。

    (註:2004《豔光四射歌舞團─黃色》、2007《刺青》─綠色。)

    至此,不禁有一種「修業已達第一階段目標」的感覺。下一階段,將繼續挑戰另一番風貌的創作;但在前往下一段路之前,我還是忍不住頻頻眷顧《漂浪青春》,戀戀不捨其風情,不願那麼快離開她。

    《漂浪青春》是一扇獨特的生命之窗,開展出平易近人、但令人驚異的生命風景,特別是她那麼貼近土地、貼近生活、貼近我們的成長經歷,所以她非常「台」,一種質感細膩的「台」、詩意盎然的「台」,是專屬於這方島嶼所吟唱的一首獨特情歌。

    不同於《刺青》的都會性格、動漫畫元素、夢幻色彩,《漂浪青春》散發著鄉野氣質,從寫實出發、開展出荒謬的真實存在。

    如果說這兩部電影有什麼呼應關係,我會說:「《刺青》如夢,《漂浪》如實;我們既活在夢中、也活在現實裡,兩者都是真實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荒謬的人生,我能夠不斷地從電影創作中獲得力量、獲得感動,這是我深感奇妙並真心感謝的地方。

    出品:三映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片長:97分鐘

    規格:35MM

    色彩:彩色

    發音:台語

    類型:青春愛情

    編劇/導演:周美玲

    監製/攝影:劉芸后

    主演:趙逸嵐、房思瑜、陸弈静、白芝穎、王學仁、徐麗雯

  21. 吳清桂 寫道:

    各位喜愛台灣花布的好友們,好久都沒有和各位分享有關我這個”花布達人”的近況,我的新書「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榮登誠品書店2008百大書刊之一,是藝術類15種其中之一。圓神出版社2008年的暢銷書,同時獲得代表圓神出版社參加2009年新聞局所辦的「金鼎獎」,參加項目為「最佳藝術類生活獎」和「最佳著作人獎」,不管是否得獎,我都心存感激,也是無限的榮幸,這一切的榮耀,都得感謝各位朋友的關愛和支持。好消息和各位分享!!

  22. yy 寫道:

    陳冠學2011年7月6日下午病逝屏東縣屏東市屏東基督教醫院,享年77歲。
    陳冠學 (KoarnHack Tarn; 1934年2月1日—2011年7月6日),台灣屏東縣新埤鄉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輾轉任教南臺灣各地初、高中及任高雄三信出版社總編輯。1980年代初辭去教職,隱居田園,勤耕雨讀,致力於寫作。除刻苦鑽研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致力文學創作外,也專注功力於臺灣地理變遷、移民拓荒歷史、台語正字聲韻研究。著作有專著《象形文字》、《莊子新傳》、《論語新注》、《莊子宋人考》、《莊子新注》等,短篇小說集《第三者》,散文集《田園之秋》、《父女對話》、《訪草》、《藍色的斷想》、《覺醒》等,以及關於臺灣變遷歷史的《老臺灣》、關於台語研究的《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和《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上冊)。其中《田園之秋》(Fields in Autumn) 成為不朽的臺灣散文經典作,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田園隨筆」,曾榮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1983年)、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1986年)、《讀者文摘》精彩摘刊(1986年)、文建會「臺灣文學經典名著30」入選(1999年)、塩份地帶臺灣新文學貢獻獎(2003年),並選錄入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20090321紅瓦屋文化美食餐廳之旅
  • 姪女燕ちゃん的定婚式與結婚式
  • 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一)
  • 懷念三田裕次さま
  • 萬大と霧社發電所工事之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