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1「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

本文發表於 2012 年 09 月 22 日 10:58

img_6123.JPG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主辦單位:台灣安保協會、日本李登輝之友會
協辦單位:李登輝民主協會、現代文化基金會、台灣東北亞學會
時  間:2012921日(星期五)9:0017:00
地  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徐州路2301室)

研討會邀請美國亞洲問題專家林霨(Arthur Waldron)教授、日本拓殖大學校長渡边利夫、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隊司令官金田秀昭、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等發表專題論文,同時也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冀望有助於尋求台灣在當前新情勢下有利的政策選項,以符合台灣整體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戰略平衡點。 日退休將領 籲台灣提升防衛能力 

600_1121.jpg

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隊司令官金田秀昭。(記者廖振輝攝)

 中國已具備攻略釣魚台能力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中國不斷進行海洋擴張,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隊司令官金田秀昭昨指出,中國已擁有不只針對台灣,更具備攻略釣魚台列嶼等能力,今後將以增強海軍力量為背景,日漸追求海洋霸權的擴張。他期待台灣以國家的自覺,認真提升對周邊海域或海上通路的防衛能力。

 對於釣魚台主權爭議,金田秀昭表示,雖然中國、香港與台灣都有民間團體抗議日本的行動,但「這在政治上只有對中國有利」;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日台政府間對釣魚台列嶼問題的相互理解,並基於現實觀點締結民間的漁業協定,雙方今後應朝此方向努力。

 日台應朝締結漁業協定努力

 台灣安保協會與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昨舉辦「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目前擔任岡崎研究所理事的金田秀昭發表論文指出,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在南海向海洋擴張,1980年代以後更在東海或日本領域周邊等進行擴張,中國海軍並從沿岸、近海到遠洋,逐步擴大其行動範圍。

 金田秀昭說,中國起先是為了開發在東海的海底資源,而就釣魚台列嶼的爭議,自1971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利用軍艦、公務船、漁船與民間團體等,頻繁採取對日本挑釁的行為。

 他指出,中國2010年已擁有75艘戰艦的現代化水面艦隊,以及包括戰略核子潛艦在內的60艘潛艦,具備遠超過台灣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陣容。

 【版主註】其實針對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隊司令官金田秀昭有朋友問,日中第三次戰爭誰會贏?美國軍事評論家已有說日本會贏。日本人比較含蓄,沒有正面回答,他提到中國潛艇穿越第一島鍊,進入第二島鍊範圍,日本潛艇鎖定跟蹤33夜,最後下達如果不浮出水面,將會受到深水炸彈攻擊,中國潛艇就乖乖浮出水面。主持人前駐日代表羅福全摘譯時,用台語說「無Chi驚」。

 

吳釗燮昨出席「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受訪時,對馬政府這次迅速宣布駐美代表人事案提出批判。他表示,對內閣改組的兩岸人事的確有點擔心,在處理兩岸議題上,陸委會需要對兩岸議題統籌指揮,但如果新任主管在兩岸事務沒經驗,會讓人擔心。吳釗燮說,當初他出任駐美代表前,即是經過美方同意後,扁政府才宣布他的人事案。駐美代表部分,吳釗燮說,馬在2008年宣示駐外代表應由專業外交官出身,但金溥聰不是專業外交官,到底馬說的話,還算不算數?

 

2次的台灣安保協會都有王金平當董事長的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也皆在國賓大飯店舉行。今年打林益世貪污案,是否讓台灣民主基金會不再支持民主,而成為反民主基金會嗎?不知道有人知道其中奧妙嗎?

 【版主註】昨天有很多精彩論文,待台灣安保協會公開論文word檔,版主再陸序貼出。 延伸閱讀:

 1.      「美日同盟50年與台灣」國際研討會pylin.kaishao.idv.tw/?p=3024 2010106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

2.      「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國賓大飯店 pylin.kaishao.idv.tw/?p=3834 

9 回應 針對 “20120921「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

  1. .... 寫道:

    阿北
    有點懷疑好像不能事事都作好
    有沒有可能事事都可兼顧?
    如論文及國考還有未來入學考
    都可如願以達

  2. 【版主註】不可使用版主專用名。 寫道:

    日本這個將領有沒有打過仗?
    他們對台灣有何野心?

  3. 北投埔 寫道:

    您問我為何拼
    重點乃在於無法如他人有個很棒家世
    所以一切靠自個努力
    動力在於當被一些可惡社會人士所壓制
    更加深背後那股力量來源
    支撐的動力更為明顯
    社會上這種人很多
    不僅僅於我而已
    於此合先述明之
    除身體不可違亢外
    我想還可以有所作為

  4. 林霨的『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論文 寫道:

    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林霨

    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系國際關係學榮譽教授
    【版主註】由於台灣安保協會會把文章刪除,因此本版為求服務網友,會全文轉載。並給予一些顏色標誌。

    這篇文章將探討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下筆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反覆思索今天到底要跟各位講些什麼好——說實在的,美國與台灣維持非邦交關係至今已經快40年了,這段期間每一階段的變化都被顯微鏡細細檢視過,那麼,我們還能談出什麼新想法嗎?因此我一開始只打算針對歐巴馬政府任內的作為,並翻閱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Jeffrey A. Bader)所著的《歐巴馬與中國崛起》(Obama and China’s Rise)一書 [1]。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描述精細而且非常有用的參考書,只可惜對於過去四年美國對台政策的敘述顯得單調乏味,基本上不脫三個公報所設定的外交辭令範疇——自從西元1982年簽訂完最後一份公報後,相關說詞早已被視為了無新意的陳腔濫調了。

    隨後我回想起貝德在卸下公職後曾經訪問過台灣,大約就是在有些論文建議華府是時候該「放棄台灣」這場風暴形成的時候[2]。說實在的,中國從來無法如此有力地召喚台灣來歸;一個空前強盛與富庶的中國,意味著相較於台灣關係法生效的那個年代而言,要繼續維持台灣自身的防衛能力——這是唯一符合該法規範的說法,並非實際派兵防衛台灣——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越來越昂貴的承諾。當時台灣也正從美國引進一批軍事採購,有些中國通的專家儘管沒有明講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卻認為這應該是「最後一筆」軍售案了,就連貝德自己也說過,總是被中國用各種手段施壓、抗議的對台軍售,就是導致美、中兩國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那麼,當貝德在卸下官職快一年的2012年3月親訪台灣後,他又說了些什麼?

    貝德的說詞相當值得令人玩味再三。以下節錄自當時的新聞報導:

    「放棄台灣這件事,『想都不用想』(unthinkable)」。

    貝德指出,台灣已經展現出自由、民主的一面。他說,「要自由的人民被迫去接受不是他們所要的選擇,這種想法完全違反美國的原則」。

    貝德表示,不論是美國法律或是美中聯合公報,都指出華府將協助確保台灣議題能夠和平解決。他說,「和平解決的意思,就是不能強迫台灣人民接受違反他們意志的方案。」[3]

    幾個月之前,美國東亞事務助理國務親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與國防部主管亞太安全事務代理助理部長羅沃依(Peter Lavoy)都在2011年10月4日出席國會所舉行的「台灣為何重要」(Why Taiwan Matters)聽證會上[4],兩位官員都對台美關係溫馨地釋放出正面訊息,坎貝爾當然也再次重申多年來維持雙邊互動的正式架構。

    坎貝爾引述了台灣關係法;前總統雷根在西元1982年所做出有關於軍售、主權與台海兩岸談判原則的「六大保證」(Six Assurances);還有美中三公報這些華府處理台海兩岸事務的全面性基礎架構[5]。我特別注意到,他在陳述中居然納入了「六大保證」。「六大保證」在華府政治圈內仍然充滿爭論,不過坎貝爾當天倒是講得很直接了當。老實說,他那天大多數證詞都顯得相當高調:

    「台灣的未來將永遠伴隨著美國人民堅定不移的情誼,以及緊密穩固的伙伴關係」。當坎貝爾提到歐巴馬政府在過去兩年已經批准一批總值接近120億美元的軍售案時表示,軍售議題難免會引人注目,但是其實他的證詞有更深遠的意涵,華府已經決定「擴大與台北之間的各層級關係」。坎貝爾指出,華府提升了與台北之間官方交往的層級、持續派遣高階政府官員訪問台北,並期盼能夠與台北的資深代表在即將來臨的亞太經合會論壇上碰面………。至於將台灣納入免簽國待遇的部分,坎貝爾也指出,考慮到美、台之間頻繁的民間往來與密切的經貿關係,華府就快要完成給予台灣觀光客免簽證待遇的審核,他說,「我們就快要完成最後一個步驟了」。坎貝爾接著指出,美國「長期以來都聲言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ICAO)、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等[6]。」

    今年我們可以再追加一項好的發展,那就是長期以來造成雙方關係懸宕的美牛爭議已經落幕了[7]。

    我相當看重這三個人的陳述所隱含的重要性,這些說法可說是對台灣很廣泛的強力背書。貝德的說詞很正面詳述台灣所展現的民主自由,並強調不可以逼迫台灣人民接受非自願的選擇;羅沃伊重申了美、台之間高度軍事合作的關係;坎貝爾則表達出與台灣更進一步提升關係的意願,並深化雙方的合作並建立友誼。

    這些說法呈現出美國對台灣的立場,已經與陳水扁總統任內時期大不相同。我無意妄自揣測在那段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顯然當時美國在台協會是透過有色鏡片在看待扁政府的。我早年研究所時期優秀的同窗室友包道格(Douglas H. Paal),他在西元2002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根據某一消息來源, 他最後是因為一份對他不利的調查報告而被迫離職 。根據多方消息來源顯示,美國在包道格任內的一切評估都會迎合中國的需求,並力求避免美、中兩國因為在台灣議題上造成可能的衝突。據說當時在國務院的莫健(James F. Moriarty)與中央情報局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也都抱持同樣觀點

    根據早期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李潔明(James Lilley)的說法,仔細分析這些問題,不難發現部分原因在於中央情報局的職員,並非從新聞媒體中彙整出有關台灣的報告, 反而輕易去採信國民黨方面對陳水扁總統過份負面的評價,而來自中央情報局的資料,也影響到國務院的決策 [8]。我想,陳水扁總統無法流利地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

    現在請在座各位將思緒拉回到西元1979年以及後續的幾年間,當時台灣持續的獨立狀態面臨到最大的危機。那時候的美國官員是怎麼說台灣的?通常是相當冷漠、不講情面而且嚴守法條。十多年前傅立民(Chas Freeman)大使在外交事務委員會上的那場辯論,至今我仍舊記憶猶新,當時傅立民深信如果再不處理台灣問題的話,美國就會面臨一場核子戰爭。那是一個無聊地強調「台灣島上的中國人」說「中國方言閩南話」的年代[9]。直到最近幾年,在歐巴馬總統就任之初,當時海軍上將布萊爾(Admiral Dennis Blair)升任為國家情報總監(National Intelligence Director),還會有言之鑿鑿的報導引述他在2000年曾經指稱,台灣對於美、中關係而言就像是「大碗公裏的一坨屎」(the turd in the punchbowl,好一句老海軍的用語)——儘管布萊爾上將堅稱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在開罵,而不是指涉一般的台灣[10]。不可否認地,在美國外交決策圈當中,一直有一部份的菁英份子打從心底反對台灣,我們仍然隨時聽得到他們的言論,不過如果要從我所引述貝德、坎貝爾、羅沃伊三人的談話中找出那些人的影響力,的確是非常困難,這就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發展。

    我認為這是因為台灣超乎想像的發展,從威權獨裁走向多元開放、真正的自由與民主,這種成就讓包括華府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尤其是歐巴馬政府比前幾任的總統更敏感,要維持美國在亞洲盟友之間的威信,台灣所扮演的角色對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這也是因為中國在領土主張方面獨斷獨行所致[11]。台灣不再是複雜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獨特個案,反而更加體認到目前台灣的存在事實,以及台灣在區域中具備的資源(特別是對美國政策實際帶來的影響力)如果受到接納,則只要美國還處於龍頭地位,台灣就不會很快消失。

    眾所周知,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不但在1976年答應周恩來,會讓台灣在十年內回歸中國[12],並且還認真的付諸實行。季辛吉堅信必須將台灣「獻祭」給中國,才能夠鞏固美、中關係。他有絕對的把握,只要他和尼克森(Nixon)按部就班地執行計畫,就一定可以掐死從中國內戰中敗退、逃到台灣偏安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中華民國。周恩來更加碼演出,確保將台灣在中華民國被消滅之後的所有可能出路全部堵死:「沒有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是台灣獨立的問題」。季辛吉在第一次造訪中國拜會周恩來總理時,就同意了上述的「三不政策」。後來在1998年6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也毫不保留地為「三不政策」再度背書[13]。根本沒有理由不去相信,中國預期在美國的禮讓之下實際統治台灣,而且比香港的情況更快。

    如果當年季辛吉沒有誠心誠意地對中國做出盡快讓台灣回歸的承諾,並沉浸在自己預言的禮物當中,反而在充滿張力的談判過程中說:「我現在就可以向你保證,到了2012年的時候,台灣將會有一位競選連任成功的民選總統;有一支自己的奧運代表隊;台灣維持『非正式』關係的國家數目也遠比蔣介石正式維繫的邦交國還多,台灣會在華府設立代表處,美國也會相對在台北設立辦事處,而且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軍隊當中也有美國提供的F-16戰機。」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當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坦白說,我認為上述的場面會使中國嚥不下這口氣,談判將會告吹。美、中兩國在交往初期,彼此採取極為貼心的對待。美國在台協會開始停發赴美簽證;美國政府也決定不出售專為台灣量身打造的F-20戰機,以免美、中關係全面失控。之後歷任的美國總統對中國也都或多或少有所讓步,就連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也從原先對台灣友善的態度轉變成訓誡的姿態。

    然而我心中非常清楚,美、台關係已經產生重大程度的進展。儘管國際社會在中國的反對之下,現狀對台灣並不公平,但是坦白說,雙方合作的程度與內涵是三十多年前所無法想像的。這個成果應當歸功於所有的玩家,包括自認為被美國人徹底玩弄的中國人——其實美國人和所有的人一樣,根本無法預知真正的結局。台灣人當然也有功勞,台灣人創造了一個民主的社會,獲得了那些體認到這項成就的人們真誠的尊敬與支持,更不用說是樂於見到這項歷史成就的美國人了。

    然而這種進展也會帶來一些風險,接下來我將一一說明。先說我在下一個段落的結論:如果台北無法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因而造成對台灣不利的影響,則擺在眼前的威脅,會比失去美國的支持來得嚴重許多。

    台灣人對自己國家安全的角色有很大的改變。貝德特別注意到軍售問題,台北當局迄今為止甚至還未依約採購小布希總統在2008年所批准的軍售清單,就連台灣的國防預算也從那個時候開始停止成長。或許有人會回顧國民黨在陳水扁總統任內強力杯葛軍售案,因而導致台、美關係嚴重倒退,這一點出乎大多數美國觀察家的意料之外,他們無法理解國民黨的葫蘆裡究竟賣著什麼藥,如果需要中國的幫忙,他們就寧願不顧維護台灣的安全。長期以來,台灣是否有足以抵抗外來攻擊的防衛能力,基本上總是取決於美國的決定,不過現在看來,台灣軍事預算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軍售案能否成立反而變成要看台灣的臉色了。然而,如果台灣不以認真務實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防衛問題,我們可以預期美國介入的意願勢必降低。

    美國將會緊盯兩組指標來判斷台北當局如何看待自己的軍事責任,第一組指標當然是國防預算佔政府支出或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我們的分析專家對台灣軍隊是否稱職的評估、中國情報人員滲透台灣軍隊的程度、以及台灣政府是否認真採取防備滲透的措施,還有一些相關的考量。第二組指標則是台灣自主研發武器的進展。即使沒有實際的合作,如果沒有美國某種程度的協助,我相信台灣不可能發展出一系列日益增多的自製武器系統,包括超音速反艦飛彈、巡弋飛彈等等,可能在軍事平衡上造成強大的影響。考慮到每一個國家都必須保有嚇阻及第二擊的能力(非核子武器),而美國也會小心翼翼地避免提供符合這些關鍵作用的武器,所以台灣必須依靠自力研發,甚至要加強發展。然而對於目前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情況,我個人並不清楚。

    此外,馬英九當權之下的台灣政府對中國採取「陽光政策」,當然有其理性算計的基礎,雖然目前看起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相當低,但是卻逐漸忽略掉危險的存在。別說是台灣,就算對馬英九或國民黨而言,中國都不是真正的朋友。北京尋求以讓利給台灣人的方式,來掏空台灣的安全與憲政體制,同時也透過溫水煮青蛙的手段,最終可能會達成和平統一——屆時北京將會指派一群中國自己的人馬來統治台灣。

    美國相關政策源自於毛澤東(1893~1976)在中國享有絕對權力、蔣介石(1887~1975)統治台灣、還有尼克森坐鎮華府的時空背景,並以此導出一連串有關亞洲未來發展的設想。然而一旦台灣人從國民黨編造的中國認同中破繭而出,逐漸朝向更真實的自我認同移動時,這些假設狀況便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美、中兩國在40年前的上海公報中協調出彼此對台政策的根本差異,宣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同只有一個中國,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尼克森與季辛吉在當時認為這句話應該不會招致太多非議,顯然圍繞在兩人周遭的幕僚並不清楚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會有多強烈,雖然當時早就有相當多包括前國務院官員在內的人士指出這一點。如今在台灣,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比率只剩下個位數,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率雖然較高,但是也稱不上多數。這種認同意識的演變是美、中兩國難以理解的,因此他們除了設法找出體現台灣意識的代罪羔羊,套上麻煩製造者的罪名來好好懲戒一番之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就連行事謹慎的蔡英文在選前造訪華府時,也遭受如此的對待。蔡英文是我這輩子所見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我想在她訪問行程結束後,華府有些官員應該也都會認同這個事實。可是很不幸地,一位匿名的政府官員卻在《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電話訪問中不顧外交禮節,公然詆毀蔡英文經驗不足,尚未準備好該如何處理台、中關係。

    可是話又說了回來,這些基本上並不公正的評論卻還是揭露出一些事實。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是由一群政治人物與支持者所組成難以駕馭的聚合體,當中並沒有嚴格的黨綱或政策做為規範。以民進黨的中國政策為例,有些民進黨人士相當欣賞李登輝那個承受許多罵名的「特殊國與國」主張,可是對另一群民進黨人士而言,唯有國際間承認一個獨立的台灣共和國才算是大功告成。麻煩的是,這光譜的兩端都無法說服中國;中國唯一會接受的條件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多年來,許多主張台灣獨立的要角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國民黨,只要消滅國民黨後,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最大威脅便不復存在,台海的緊張關係就會隨之舒緩,中國最終可能會勉為其難地接受台灣獨立,這當然是過度天真的錯誤想法。民進黨現在面臨兩個選擇,要嘛就放棄他們的基本主張,否則他們那個行不通的中國政策,很可能會讓民進黨無法執政。

    美國非常樂見馬英九採取承認「九二共識」的作法,根據他的說法,海峽兩岸都接受只有一個中國,但是對於何謂「一個中國」,各有不同的解釋。

    這樣的用詞在上海公報中也發生過。當時中國從一開始就打算寸步不讓,所以先針對雙方沒有共識的領域採取模糊策略,而在經歷過開頭所刻意保持的模糊後,中國便使出前所未見的強硬態度主導整個談判過程,陷入挨打狀態的美國只好被動提出「一個中國政策」。同樣的狀況現在輪到台灣了,中國提出一連串令人困惑的描述——主張台灣可以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但是無論如何都必須是中國的一部份——大概也只有國民黨對這種流沙式的談判手法會毫無警覺。任何一方針對何謂台海現狀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說詞,廣義來講,這就表示台灣可以因此不受威嚇壓迫。如果台海現狀是以馬英九所提出的九二共識為基礎,美國會更有興趣再次加碼影響台灣政局,就好像一般公認由前美國國務院主管台灣事務的官員卜道維(David Brown)向台北當局傳達的訊息一樣[14]。

    持平而論,很多民進黨人士想要追求法理獨立的作法很可能會對美國執政當局帶來很大的困擾,不過,繼續維持台灣存在的實質獨立等等,則是美國政府現階段——一項非凡的進展——已經接受的程度,至少也是心照不宣的支持。 時間對台灣有利,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那一邊,如果台灣能平穩地、一貫地,特別是毫不遲疑地運作這一點,只要台灣不受中國統治的現狀多增加一天,中國要統治台灣的可能性將會大幅降低

    在這一方面,目前美國政府的作法和最近幾任的政府相去不遠,依然固守著以朦朧態度來看待台灣不可能在短期內被中國併吞的現實,然而在此時刻,可能除了延續同樣的修辭推測之外,也沒有明確的道路可走。

    最後,也是我這篇文章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在歐巴馬政府的任內,中國自己造成了美、台關係始料未及的改變。數十年以來,華府圈內存在著一種陳腔濫調,中國是一個既存的強權,它歡迎(即使不是公開的說法)美國在亞洲扮演的安全角色, 尤其是防止日本變得太強大 ——這就是所謂「美國是封住瓶內日本的軟木塞」(American cork in the Japan bottle)的論調。

    然而從2010年起,中國的動作開始改弦更張,宣稱擁有南海及其他地區的主權主張,帶來極大衝擊。地圖劃定疆界的主張,的確是要回溯到以前中華民國的年代,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大多數時間裡,中國只是不吠的狗。我個人一直很擔心中國這些主張收復國土者或是修正的社會主義者的主張可能會引爆衝突,我在1994年與前中國外交部部長黃華的長談中提出這個疑問,他告訴我「是的」,中國將會一個一個收復那些領土,而我也盡力親自去參訪一些具有爭議的地方。比如說,兩年前我受日本外務省之邀去訪問關島(Guam)和先島群島(Sakashima Islands),包括最南端距離台灣只有60英哩的與那國島(Yonaguni),還登上日本自衛隊的直昇機繞行尖閣群島(Senkaku Islands,台灣和中國都宣稱擁有這些島嶼的主權)。

    然而,這些日本管轄的範圍只不過是中國宣稱擁有主權中的一小部分,在中國新一輪對南中國海的主權聲明中,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全都被直接捲入,日本的部分就不必再多說了,俄羅斯當然也會擔心在西伯利亞或遠東地區的中國因素,印度則面臨近海區域的困擾,尤其是中國在斯里蘭卡、緬甸、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的發展,同時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也是北京想要染指的區域。

    過去時常有人提到,台灣是唯一會造成強權衝突的引爆點——這的確曾經是令人深信不疑的信念,但是現在中國開始聲索這些沉寂多時的主權,結果是我們可以數出十多個可能引爆衝突的地方。

    這種收復固有領土的主張究竟對中國有什麼益處,更明確地說,究竟能帶給中國政府什麼好處,實在是看不出來,就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也都知道軍事行動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首先要先擊敗法國,然後再來對付俄羅斯——雖然事後證明那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原本有機會長期佔有另一塊領地,好比說是滿州國,只可惜日本人竟然只因為菲律賓對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側翼造成威脅,就愚昧地把焦點轉向當時屬於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最終導致日本找上美國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

    多線作戰是軍事戰略家最忌諱的局面,可是中國現在卻大辣辣地宣稱,必要時將不惜對任何的周邊鄰國使用武力,這當然會導致周邊鄰國結合起來共同對抗中國,就算中國迄今只是採取有限的行動,似乎都會招來出乎中國意料之外的反彈。

    基於上述種種,台灣再也不能被當成是可能爆發戰爭的唯一引爆點,台灣應該是、或可能是防止中國步入戰爭歧途的集體區域安全網絡當中的一部份。然而,台灣是否會真正採取國際合作的政策,仍然有待觀察。不可否認的,在台灣有些聲浪是偏向大中華概念的立場,一旦這種聲浪成為多數的話,台灣未來所面臨的危險將會淪為不被贖回的流當品,成為香港的翻版。

    最後,讓我以一些對中國的觀察做為總結。今日的中國傳達出強權、經濟成長以及政局穩定的印象,這些印象並不全然都是假象。在1949年至1976年這段由毛澤東統治的年代裏,中國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動亂狀態,幾乎無止境地打擊中國及其人民,這段期間即使有任何的進步,也都算不上是起眼的成就。在毛澤東過世前一個月,軍方與黨內高層就插手把毛澤東、他的思想、以及他原先想要的接班人永遠拋棄掉。千萬別被中國至今仍然表面上還在歌頌毛澤東給誤導了——諸如永久保存毛澤東的防腐屍身、掛在天安門上的肖像,還有數不清的樣板劇。關於薄熙來的垮台事件,我認為黨內同志真正感到害怕的是他大力擁抱毛澤東的口號、歌曲以及其他的宣傳手法。中國當前的領導階層一致認為,讓異議份子接觸到與毛澤東的相關事物,可能會引起反噬的劇變——毛澤東的信徒留下來的只是一片反應激烈、全然負面的「紅海」。毛澤東過世至今已經有36年,這段日子比毛澤東統治中國的時間還長,中國的發展也顯得相對穩定:社會恢復秩序,每個人都比1949年以來的任何時間都更有機會改善生活,都市裡的學生享有規律、良好的課堂和課後教育,以及各大城市都有令人炫目的基礎建設。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種表象。我們不會忘記1989年春天發生過民主運動的事實,在這個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民主示威活動中,有好幾千萬的中國平民百姓走上全國大小城鎮的街頭,到頭來卻受到中國政府的無情鎮壓,這個事件一直在提醒我們,那些我們現在看不見的壓力、緊張、未實現的願望等等,總有一天遲早會爆發。

    這表示中國可以改變,也可能會改變,或許會非常戲劇化的改變,在座各位的有生之年內就會看到這個結果。我們是不是會看到一個憲政國家的誕生,或是延續目前混合官方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與軍國主義的發展模式,或是演變成脫序和混亂的局面,仍然有待觀察。無論如何,中國內部的變化必須納入我們的盤算之中。

    不論走到哪裡,我始終認定尼克森政府打算以北京來取代東京做為美國在亞洲的主要對話者[15]。果真如此的話,美國在亞洲的政策就會變成中國政局穩定與否的人質,如此一來風險極高,因為與中國關係越緊密,就意味著中國的動盪將透過這些連結擴散到世界其他角落。所幸美國已經放棄全然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特別是中國在2010年開始提出各種領土主張之後。

    台灣現在面對的風險與當年的美國一樣,如果台灣跟中國靠得太近,則中國的問題會很快擴散並影響到台灣,而做為一個小國的台灣卻不像美、中兩國一樣擁有一些容許犯錯的空間。

    當我向日本聽眾演講時,我把 中國可能失序的狀況比喻成包含震波、震源、震央在內的地震 。數十年來,日本東京建築物的設計都足以抵抗地震損害,台北的建築物也有類似功能,這樣的觀念也應該套用在外交政策上。無論中國的鄰國如何制訂自身的外交政策,都必須穩健到足以克服源自於中國大陸的風暴與動盪,這或許是我帶給台灣最重要的忠告。

    譯者:陳以禮(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

    [1] 布魯金斯研究所2012年出版品(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2] 請參閱以下連結:http://www.nytimes.com/roomfordebate/2011/09/23/should-the-us-continue-selling-arms-to-taiwan/weaken-the-hardliners-in-us-and-china;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1/10/06/2003515011

    [3] 相關連結: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2/03/28/2003528896

    [4] 坎貝爾與羅沃伊兩人的證詞分別在http://foreignaffairs.house.gov/112/cam100411.pdf; http://foreignaffairs.house.gov/112/lav100411.pdf

    [5] 相關連結:http://taiwantoday.tw/ct.asp?xItem=177508&CtNode=436

    [6] 相關連結:http://taiwantoday.tw/ct.asp?xItem=177508&CtNode=436

    [7] 相關連結:http://www.intellasia.net/taiwans-ok-of-beef-amendment-is-1st-step-in-long-process-223860

    [8] 作者個人的消息管道

    [9] 相關連結:http://www.cfr.org/asia/if-taiwan-declares-independence-china-reacts-force-whom-should-us-lean-harder-china-taiwan/p3628

    [10] 相關連結: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obama-s-new-intelligence-chief-sets-the-stage-for-showdown-over-taiwan

    [11] 請參閱作者另一篇論文《Political Aspects of Taiwan’s Security in a New Political Environment》,Orbis 56.3(2012,夏季號),pp. 447-469

    [12] 請參閱作者另一篇論文《Nixon and Taiwan in 1972: The Week that Didn’t Change the World》,出自由周鉅原所編The One China Dilemma一書(紐約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pp. 159-178中的第169頁

    [13] 相關連結: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mgx/zysj/kldfh/t36241.htm

    [14] 作者個人的消息管道

    [15] 請參閱作者在西元2012年所發表的另一篇文章,即註腳11

  5. 渡辺 利夫『中國崛起與日本的亞太戰略』 寫道:

    中國崛起與日本的亞太戰略
    .渡辺 利夫
    拓殖大學總長・校長

    一、 日本外交的「威信喪失」
    此次被邀請擔任台灣安保協會「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研討會的報告人,本人感到非常的光榮。

    那麼,雖然研討會第三場的主題是「中國崛起與日本的亞太戰略」,但很遺憾的是,日本長期以來並沒有所謂的亞太戰略。在東西冷戰期間,日本位於美國對蘇戰略的最前線,除提供軍事基地給美國之外,連自身的安全保障也都委託給美國。對敗戰國日本來說,當時並沒有其他選擇,而在此意義上,一般也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戰略。但問題在於冷戰結束後日本的安全保障仍是一面倒地依賴美國。

    現在美國在安全保障方面最重要的對象國是中國。同時,最讓日本苦惱而且將來會越來越困擾的也是中國的軍事大國化。但即使在中國的軍事大國化已成為任誰都一目瞭然的狀況下,我們仍然看不到日本有想要自立的動向。

    俄羅斯領導人訪問北方領土、韓國總統訪問竹島等,都是周邊國家看穿日本缺乏想要自立的志向,從而趁機伸張國家利益的行動。然而,日本對於這些狀況還是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方案。

    其中特別是2010年9月在尖閣諸島發生的中國漁船衝撞事件,日本政府、首相官邸的對應更是令人慘不忍睹。在此一事件的過程當中,明白顯示日本欠缺亞太戰略。目前的日本缺乏毅然堅守主權的精神,此點也導致日本外交威嚴或威信(Integrity)的喪失。

    關於中國漁船衝撞事件,我想諸位都很清楚,故而在此不再贅述。我想指出的是日本政府對此事件的事後處理。這是日本在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方面「威信喪失」的一個事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例,首先希望諸位能耐心傾聽。

    二、 尖閣諸島中國漁船衝撞事件異様的事後處理

    無庸贅言地,在日本領海内衝撞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的中國漁船船長,當然被日本海上保安廳以妨礙公務罪加以逮捕。然而,那覇地方檢察署(以下簡稱那覇地檢)居然在保留處分的情況下,釋放該名被視為嫌疑人的船長。從主權國家的角度來看,這次漁船衝撞事件的事後處理真是不可思議。

    事實上,日本首相官邸的意圖是想以那覇地檢的對應,讓此一事件簡單落幕。現在若就此事詢問内閣官房長官(秘書長),他一定會回答說:「尊重檢察獨自的判斷」。當時我即強烈地感受到:日本政權的中樞如果對於主權問題採取這種不誠實的態度,將會在日中關係的將來殘留重大禍根。

    關於釋放船長的理由,那覇地檢在記者會上做如下表示:「若慮及日中關係的未來,再繼續拘留該名船長進行偵察並不適當」。這真是天大的假話。因為檢察官的職務就是對移送的犯罪事案一再仔細偵察,最後決定給予起訴或不起訴處分。

    在刑事司法上,檢察官的權限相當強大。起訴權限由檢察官獨占,這種「起訴獨占主義」是日本法律的基本原則之一,其他任何事由都不能加以妨礙。「起訴獨占主義」讓檢察官只能依據「法律與證據」遂行任務,這就是所謂法的權限。依據「法律與證據」進行偵察,應該不會發生「慮及日中關係的未來」等問題。無庸贅言地,「慮及日中關係的未來」是「政治判斷」,因此那覇地檢的發言明顯是越權行為。

    吾人可以推測,說不定那覇地檢在説明釋放船長經緯的記者會上,故意開宗明義即指出「慮及日中關係的未來」,是想要向國民傳遞抵抗的信號,表示「我們被迫做出自己也不容許的事」。依據「法律與證據」決定起訴或不起訴,這是刑事司法上專業檢察官的工作,此點應是檢察官自身最瞭解的事。

    刑事司法原本即沒有要完全排除政治判斷,因此法務大臣擁有發動指揮權的權限,可依此指揮檢察廳。即使犯罪嫌疑濃厚,但以外交的顧慮優先,故而透過指揮權的發動,由法務大臣指揮檢察釋放船長的話,雖然會讓國民深感失望,但至少還能確保法律的正當性。但在此次尖閣諸島船隻衝撞事件中,日本領導階層連發動指揮權的氣概都沒有。

    直言之,真相就是中國執拗地強硬要求釋放船長,日本首相官邸採取屈辱性的對應,強迫那覇地檢署保留處分加以釋放。

    但幸運的是,此一事件並沒有因為這樣就被湮滅掉。因為五名有勇氣的日本國民向那覇地方法院提出不服申訴。接獲申訴的那覇地方法院立即組成那覇檢察審査會。該檢察審査會於2011年4月18日議決以妨礙公務罪等,要求檢察官起訴該名中國籍船長。

    於是,那覇地檢乃重啟偵察,之後於同年6月28日決定「不起訴」。但檢察審査會並不同意這個結果,而於7月21日第二次議決要求檢察官起訴該名中國籍船長。依據現在日本的法律規定,如果檢察審査會兩次議決要求檢察官起訴,則該案即成為「強制起訴」。日本著名的小澤一郎案例即是如此。

    在第二次檢察審査會的議決書中,特別重要的地方是指出:儘管收到第一次檢察審査會「要求起訴」的議決,但那覇地檢並未就嫌疑人的資料,向中國當局要求提供情報或協助捜査,因此再次議決「要求起訴」。我的看法一如檢察審査會所言。換言之,因為本案是政治判斷,因此並沒有讓那覇地檢認真重啟偵察。

    於是,由於檢察審査會第二次議決「要求起訴」,那覇地檢於今(2012)年3月15日對該名中國籍船長強制起訴。由那覇地方法院指定律師擔任檢察官的角色,對犯罪嫌疑人的中國籍船長以妨礙公務罪強制起訴,於那覇地方法院進行包括公開審判等的司法程序。

    然而,這項司法程序當然不會順遂進行。那覇地檢雖將起訴書送給犯罪嫌疑人,但當時該名中國籍船長業已回國。由於中國政府認為尖閣諸島是其領土,故透過這種解釋,起訴書當然不可能會送達犯罪嫌疑人。依據日本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起訴書在兩個月內未能送達犯罪嫌疑人,等於是「放棄提起公訴」。於是,中國漁船衝撞事件的司法程序在2012年5月17日正式確定。

    綜言之,由於受到想要息事寧人的首相官邸的壓力,那覇地檢早在將中國籍船長以保留處分釋放的時點,就已經決定這個案件的結果。雖然是涉及侵犯主權的國家大事,但日本政府高層卻讓這個事件彷彿沒有發生過。這次事件目前已經落幕,但帶給中國的「學習效果」是:即使對於國家主權的問題,「只要施壓,日本這個國家也會扭曲法律而讓步」。由此觀之,尖閣諸島命運的輓歌無疑終將到來。

    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尖閣諸島的中國漁船衝撞事件,對日本而言有如惡名昭彰的慕尼黑會談中,英國張伯倫首相對德國總統希特勒的譲歩。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談,由於想要迴避德國執拗地強硬要求,因而持續採取對德宥和姿勢,結果反而讓情勢變成朝向大戰發生的分水嶺。中國漁船衝撞事件讓我們想起慕尼黑會談的歴史先例,顯示日本在外交與安全保障嚴重「喪失威信」。不知在座諸位是否如此判斷呢?

    三、 東亞共同體構想的危險與怪異
    方才我提及現在日本政治領導階層在外交・安全保障政策與亞太戰略方面「喪失威信」,但為何日本今日會落入這種狀態呢?

    我是在1960年代或可說是1970年代渡過青春時代的人。因此,深信當時日本許多記者、學者或政治家的幻想,認為保衛日本和平的憲法第九條存在著陰影,那就是日美安保條約有讓日本捲入戰争的危険。當這種「護憲和平」的倒錯論理一再被主張時,會讓人們將這種「共同幻想」認為是現實。我對此有相當強烈的感覺。

    現在日本執政的民主黨是由還天真地相信這種幻想的人所組成的政治集團。日本人在2009年秋天的衆議院選舉中,給予超過300議席以上的超絕對多數,讓這樣的政黨執政。這是日本人的重大「失敗」。

    在該次衆議院選舉前不久,下任執政黨黨魁(也就是幾乎確定擔任首相)的鳩山由紀夫,在日本某雑誌以「我的政治哲學」為題,發表極端非哲學性的論文。該文充斥著和平主義的虛空理論,所有我認識的人都大為驚訝。同時,該論文的摘要還刊載於「紐約時報」的電子版。於是,美國國内普遍認為日本的新政權相當反美,難怪其時美國政治核心出現不少嫌惡日本的情緒。

    在中國漁船衝撞事件、俄羅斯領導人訪問北方領土、韓國總統訪問竹島等相繼發生的今日來看,這篇論文完全不值得評論。但不知該稱其為自由派或是左派,總之一直存在幻想氣氛的當今日本執政黨,的確還令人深深感受到充滿鳩山論文的浪漫主義。因此,為瞭解現在日本政治指導者特有的某種觀念,我認為評論該篇論文亦有其意義,因此在此略加探討。

    該論文提起「東亞共同體構想」倡議,而主要論點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鳩山表示,現在國際關係重要的是必須認識到:美國影響力低下的同時,中國影響力正顯著増大。於是,鳩山認為日本面臨的重大外交課題是:「在努力維持覇權國家的美國與企圖成為覇權國家的中國的夾縫間,日本如何維持政治與經濟的自立,守護國家利益呢?」。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日本處於「美中夾縫間」的事實誤認。雖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美國是日本的同盟國,而中國不是。一但日本陷入急迫的事態,美國負有防衛日本的責務。另一方面,日中之間不但沒有同盟關係,而且兩國關係還存在一堆麻煩的問題。

    關於日美同盟,日本政府被「雖擁有集體自衛權但卻不能行使」的奇怪解釋所束縛,並不負起防衛美國的義務。在此意義下,日美同盟是非常「片面性」的。

    在民主黨的政見中,雖然謳歌構築「緊密對等」的日美關係,因而認為日本因應的第一歩是承認集體自衛權的行使,並主張日美同盟必須是「双務性」,但事實上民主黨並不認為如此。我認為,以非核三原則的法制化或普天間基地移轉問題的再檢討等作法來逼迫美國是不對的,但民主黨竟毫不在乎地公然加以推動。若是日美同盟動揺,「崛起的中國」將立即掌控東海的制海權,但民主黨無論如何是沒有這種想像力的。

    第二,鳩山論文中強力倡議「構築東亞共同體」。鳩山的主張是:「東亞地域是日本生存的基本生活空間,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在此地域創造安定的經濟合作和安全保障架構。」。

    所謂共同體是指超越FTA(自由貿易協定)或EPA(經濟夥伴協定)的機能性制度,是一種理念的共有體。鳩山想定以EU(歐洲共同體)為範本,期待將域内統合或紛争處理託付給共同體,甚至還考慮創立東亞共通貨幣,但很遺憾的是,東亞並不存在EU般的機構,將來也無法期待會存在那樣的機構。

    東亞並不存在共有的社會理念,政治制度也相互迥然不同,甚至不具備共通的安全保障。同時,東亞是由發展階段顯著不同的國家所構成。與EU之間的決定性不同即在於此。在沒有統合基礎的地域,強行套上共同體的大傘,結果將由於其「非對稱性」,必然會讓強國更容易控制弱小國家。東亞共同體違背道理到這種程度,民主黨為何沒有注意到呢?

    鳩山的政治哲學是以Coudenhove-Kalergi (奧地利政治人物、地緣政治學及哲學家,為歐洲統一的啟蒙與鼓吹者)的思想為基礎,此點在前述論文中已有提及。但認為做為創設EU理念的Coudenhove-Kalergi思想在東亞也能適用,那就未免太嚴重忽視現實。在東亞確保行動自由,證明自己存在的決定性的重要兩國關係是日美同盟。東亞共同體雖是華麗的詞藻,但其內容卻不鮮明,反而是讓擁有明確戰略的大國能自由行動,變成巨大怪物般的存在。對於這種狀況,日本無論如何都必須避免被迫接受。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諸位以為如何?

    最後,我透過這份報告,就尖閣諸島發生的中國漁船衝撞事件的事後處理,認為日本的做法類似當年的慕尼黑會談,讓日本在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方面「威信喪失」。同時,對於為何日本會陷入這種「威信喪失」的情況,認為其原因來自於組成民主黨的政治集團所典型呈現的扭曲的外交感覺。

    或許本文有相當程度是我獨自在此意義上展開「牽強附會」的論理。總之,我的報告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聴。

    譯者:李明峻(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

  6. 金田秀昭『中國霸權的海洋擴張與和日本的對應──日台安全保障關係和集體自衛權的行使』 寫道:

    中國霸權的海洋擴張與和日本的對應.──日台安全保障關係和集體自衛權的行使
    金田秀昭
    岡崎研究所理事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的動向,對許多方面的意義來說,已成為區域和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特別是中國環繞海洋的霸權行動,更是增加各國對區域安全保障的擔憂。

    自1978年導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都持續成長為區域大國。另一方面,在軍事方面,中國核子武器的現代化,各種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或海空軍力的迅速現代化與擴張,以及太空和網路戰力的強化,同時近年來在東海,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持續採取霸權的行動。這種中國在海洋的霸權行動,與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北亞地區,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發生摩擦,有時甚至出現情勢緊張的狀況等,從而引發區域或國際社會的警戒心。對於中國的這種動向,海洋國家日本該如何因應呢?

    一,中國覇權的海洋擴張

    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在南海向海洋擴張,自1980年代以後更向東海或日本領域週邊甚至是日本在西太平洋的專屬經濟區(EEZ:Economic Exclusive Zone ),有逐漸擴大其向海洋伸張的趨勢。

    起先是為了開發在東海的海底資源,在日中中間線西側海域進行資源探勘的鑽孔開始,1990年代的平湖油氣田,以及2000年以後的春曉(日本名白樺)油氣田的建設。另一方面,在有關尖閣諸島的爭議,自1971年至目前為止,中國利用軍艦、公務船、漁船與民間團體等,頻繁地採取對日本挑釁的行為,甚至在2010年還發生中國漁船在日本領海故意撞擊進行監視行動中的日本巡邏船的事件。

    同時,中國海軍透過水面部隊(有時包括潛艇)侵入日本周邊海域,在1990年代以來被確認在東海西側採取編隊航行,2000年則以情報收集船繞行日本列島,自2001年以來更在日本專屬經濟區水域的小笠原群島,硫磺島和南西諸島(琉球群島)附近的西太平洋海域,甚至關島周邊海域等,不斷進行被視為對潛作戰用的海洋調查;2004年發生漢級核子潛艇非法潛航入侵領海的事件,2006年更在沖繩附近海域發生宋級潛艇在美國航空母艦附近浮出水面的事件。

    最近幾年,中國更頻繁地進行多種,多數水上部隊的演習和訓練。2008年4艘驅逐艦組成的部隊從日本海侵入繞行日本一周以來,2009年又再發生一次(五艘),2010年再發生三次(分別是六艘,十艘和兩艘),2011年再發生三次(分別是十一艘,六艘和五艘),2012年到現在為止已經發生四次(分別是四艘,三艘,五艘和三艘),每次都通過日本的大隅海峽或南西諸島(琉球群島),甚至是台灣近海,甚至侵入沖之鳥島周邊的西太平洋或菲律賓海,進行各種海上訓練。同時,2011年也有兩艘軍艦通過對馬海峽在日本海航行。這些都是已經被確認的事實。

    如上所述,中國海軍從沿岸,近海到外洋(遠洋)逐步擴大其行動範圍,進而變成在西太平洋等海域反覆進行定期的外洋訓練。中國此點具有向國內外誇示其遠洋行動能力與綜合戰力,或是在沖之鳥島周辺環繞專屬經濟區基點的日中爭論焦點(島嶼或岩礁)進行政治性示威行動的意義。更軍事性的意圖是研究美國和日本的對應,分析和積累資料,掌握敵我的優缺點,吸取經驗教訓,反映在今後戰略和戰術的擬定。

    二、中國的海洋戰略

    1980年代,深受鄧小平信任的海軍司令劉華清,在武力統一台灣之外,為確保本國防衛及天然資源,策定以連結日本列島、南西諸島、台灣、菲律賓、婆羅洲的「第一島鏈防衛線」為絶對海上防衛線的「近海防禦」戰略。在這條防衛線内,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只是台灣,還包括日本的尖閣諸島在內的東海,以及ASEAN諸國主張領有權的南海。中國在將設定為本國防衛上的絶對防衛圏的「第一島鏈防衛線」和包圍中國大陸南岸線的南海加以「聖域」化的同時,更提出在東海的「制域」化,甚至伴隨著戰力的擴充和遠洋行動能力的提昇,將中國的前沿防衛圏(海防邊彊)向東方擴大,並開始著手將從千島列島西部、小笠原諸島、馬里亞納諸島(關島)到新幾內亞島的東經150度的「第二島鏈防衛線」的内側海域,做為戰略性的「緩衝帯」化。這條「緩衝帯」幾乎等於涵蓋日本的太平洋島嶼、專屬經濟區和重要海上航路(軍事及貿易)。

    中國海軍將這條「緩衝帯」定位為終極凌駕海上自衛隊的能力,抑制爭奪西太平洋覇權的美國海軍的行動,在發生台灣問題等狀況時,能先期阻止海上自衛隊或美國海軍馳援部隊的海域。同時,為使「近海防禦」戰略能夠完整,以能在這個海域活動的戰略核子潛艦、攻撃潛艦為中心,進一步增強大型水面戰艦、可以進行空中加油的基地航空機和攻擊艦艇的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謀求構築「反介入/區域阻絕」(Anti-Access/Area Denial ,簡稱A2/AD)的戰略構想。近年來,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主目標的對艦彈道飛彈,以及第一艘航空母艦的服役也即將實現。與此相關地,中國海軍的戰略已超越歷来的「近海防禦」概念,而變成由胡錦濤主席於2007年提出的「遠洋防衛」概念。

    三、 中國軍事力量的増強

    中國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原本是以因應「核心的利益」的台灣問題為目標,具體而言是以提昇阻止台灣獨立以及外國軍隊支援台灣的能力為最優先課題,但近年來卻鋭意建立遠超過遂行因應台灣問題程度的任務能力。

    2010年,中國已擁有75艘戰艦的現代化水面艦隊,以及包括戰略核子潛艦在內的60艘潛艦等,具備遠超過台灣海軍甚至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陣容。同時,中國也致力於改善並擴充過去専家間所指出中國海軍的弱點─後方支援能力,並整備急遽増強中的水陸兩用艦,目前已擁有不只是針對台灣本島,更具備攻略尖閣諸島或南西諸島等日本南西方面離島的能力。

    中國軍事力量現代化的長期計畫,正如其國防及軍隊現代化的三階段發展戰略所示,揭櫫「在2010年奠定基礎,到2020年基本上實現機械化,達成情報化建設的重大進展,到21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目標」的目標。海軍被定位為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軍種,提昇近海的綜合作戰能力,以及戰略嚇阻與反撃能力,進而謀求發展遠洋的國際合作及因應非傳統安全保障領域威脅的能力。

    若以此推論,中國鋭意持續進行的軍事現代化當中,可以想見的是以増強海上戰力為重點,以戰略核子潛艦或攻撃型潛艦(包括核子潛艦及傳統潛艦)、航空母艦做主軸的機動部隊為中心,謀求提昇各種現代化戰闘艦艇、支援艦種的綜合戰力。此種情形若繼續發展,再加上美國國防預算的長期降低,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Henry Rumsfeld)所指出,可以想見中國到2020年就會擁有「超越美國海軍的大海軍」。不論此點是否真會實現,但中國今後以増強海軍力量為背景,日漸強力追求海洋覇權一事,絕對是不會錯的。

    其中,藉由航空母艦艦隊的完成而増強的武力投射能力,將使區域的軍事平衡到達危險的水準,並將伴隨著中國政治領導人想要行使軍事力量的危險性。同時,正如先前漢級核子潛艦的潛航侵犯領海事件所見,人民解放軍誇示能力的冒險性意欲,很可能造成沒有軍務經驗的胡總書記或温首相,甚至以習近平為首的後継政治領導人,出現無法統制局面的危兆候。

    四、 周邊海域防衛和日美同盟

    確保日本周邊海域或海上航路的安全若遭到阻礙,則不只是國際經濟,對區域或沿岸國家的安全保障,也將導致嚴重的悪劣影響。特別是對日本而言,海洋的自由利用是維持「生存」和「繁榮」的基本要素,海上航路的安全確保具有致命的重要性。然而,海上航路的範圍相當遼闊,單靠日本一國並無法確保安全。

    日本戰後一貫重視並維持與提供強力海洋防衛承諾的美國合作(海洋防衛同盟)。在國際安全保障環境正大幅改變當中,長期來看,對處於國際社會「指導者地位歧路」的美國和「國家興衰歧路」的日本而言,海洋防衛同盟的維持特別緊要,兩國都期盼這項合作能夠繼續。

    日美兩國雖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但在兩國關係中,擁有全球力量的美國和擁有影響力的日本,維持「兩人三脚」的互補關係極為重要。透過這種關係的維持,日美同盟不只是對美國和日本雙方有益,在以自由民主主義為基調的國際體系能安定維持與發展的意義上,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域社會或國際社會,也將持續是帶來良好結果的重要因素。

    更直接從安全保障的層面來看,當中國的戰略「緩衝帯」化的意圖日益明顯,則如何保全日本領域或專屬經濟區、台灣或海上航路的防衛即成為問題。如果參照這個海域的地圖,即可知連結日本列島、南西諸島、關島的三角地帯,與中國的戰略「緩衝帯」幾乎是一致的。以駐沖縄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遷往關島為契機,在這個三角地帯或東海,美軍和日本自衛隊若能積極共同運用航空機或船艦,顯現制海能力的話,或許有可能讓中國的野心受挫。換言之,這個三角地帶具有讓中國戰略「緩衝帯」弱化的「戰略三角洲海域」的意義。如此一來,日本自身極有必要謀求海空防衛能力(特別是海上防衛能力)的飛躍性充實。例如,日本有必要勇敢突破過去的禁忌,嘗試擁有核動力的攻撃潛艦或搭載戰術航空機的航空母艦等。

    五、 關乎存亡的重要的台灣防衛

    台灣對日美兩國的戰略重要性無庸贅言。上述「戰略三角洲海域」西端的南西諸島與台灣本島緊密相鄰。包括潛艦在內的中國海軍部隊,若要從第一列島防衛線侵入西太平洋方面,則絕對必須通過台灣近海。台灣若落入中國的支配之下,則這條海上要道等於免費通行。日美台三國共同對「戰略三角洲海域」的重要性重新認識,更進一步構築安全保障與防衛協力關係,如此應可遏止中國嘗試構築反介入/區域阻絕(A2/AD)構想的企圖。

    關於此點,日美同盟有一定的進展。2011年6月,在華盛頓舉行的日美安全保障協議會(2+2)發表的共同聲明中,明白指出將敦促中國遵守國際的行動規範,採取強化中國提高軍事現代化或活動的開放性或透明性措置的方針,同時針對中國的海洋擴張,強調維持航行自由的原則,以及確保海上交通安全或海洋安全保障的必要性,進而強化日美澳的防衛合作,促進日美印對話,加強日美ASEAN安全保障協力等。日美同盟雖在民主黨取得政權以後,出現普天間基地遷移等停滯的部分,但也有進一步深化的部分。然而,台灣防衛問題依然不明確。

    若台灣與中國的紛爭出現時,美國會參戰。如此一來,日本會啟動周邊事態法來支援美軍。由於戰場接近日本的領域,因此日本很容易出現認定為是對日本武力攻撃的事態,在這種狀況下,日本政府若有決斷,將會基於個別自衛權發動防衛行動來因應。然而,當有必要對参戰中的美軍或台灣軍進行軍事性支援時,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六、 集體自衛權的行使

    日本政府應該從「雖保有權利但不能行使」這種源自憲法解釋的神學論争脫離,從現實來面對集體自衛權的問題。同時,對同盟國的美國當然無庸贅言,必要時亦須將對台灣「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可能條件加以明確化,甚至應調整「武力行使的一體化」所衍生的問題。

    原本基於聯合國憲章的「集體自衛權」即指,對與本國有密切關係的他國發動的武力攻撃,「(由於雙方的密切關係)客觀上等同於對本國的攻撃,其危險在現實上亦十分明白(該項攻撃視同對本國的攻撃)時」加以反撃的權利。在國際上一般性的解釋中,此點須滿足「與被攻撃國的密切性」以及「與本國防衛的相關性」的兩個要件。

    然而,日本政府的立場是:「基於憲法第9條所容許的自衛權的行使,僅止於防衛日本必要最小限度的範圍,而行使集體自衛權將超越此一範圍,故為憲法上所不容許」,因此雖然認可個別自衛權的行使,但並不容許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換言之,日本政府在上述兩個要件之外,再加上源自憲法解釋的「反撃行為的限界性」的要件,結果變成採取不為日本國憲法所容認的立場。然而,從國際間的解釋來看,「反撃行為的限界性」是指行使集體自衛權時反撃的程度是否過剰的問題,很明顯地並沒有做為集體自衛權行使要件的性質。

    另一方面,日美安保條約採取「在日本國施政下的領域,任何對一方進行的武力攻撃,即認為是危及本國和平與安全」,「基於本國憲法的規定及程序,進行因應共同危險的共同行動」的立場。換言之,依日美安保條約之規定,美國對於在日本的施政權下的領域他國對日本的攻撃,或是日本對於在日本的施政權下的領域他國對美國的攻撃,基於「認為是危及本國和平與安全的行為」,日美進行「因應共同危險的共同行動」,很明顯地,此點係指容認兩國在日本施政權下的領域,基於自衛採取集體共同防衛行動。

    尤有甚者,若再進一步推論條文的解釋,則即使是「在非日本國施政下的地域,他國對美國發動的武力攻撃」,若從其態様來看,視同「在日本國施政下的領域,任何對一方進行的武力攻撃」在理論上是可能的話,則此點將被「認為是危及本國的和平與安全」,那麼受到攻擊的美國(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亦是可能的。

    七、 日台的安全保障關係

    就日美同盟而言,兩國間的集體自衛權的確如上所述,但對並非同盟國的台灣來說,是否滿足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要件,在日本卻連討論都沒有。日本政府除應謀求與台灣的國交正常化之外,應同時思考制定安全保障基本法或修改憲法,舉全國之力儘速進行包括集體自衛權在內等有關國家安全保障基本問題的議論。這項議論不止針對美國,更應包括對台灣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問題。

    眾所周知,台灣大多数國民都非常親日,且在經濟、産業和文化等方面,都與日本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在311東日本大震災時,全世界捐贈最高額援助金的是台灣。同時,日本國民也對台灣擁有極為親密的感情。

    此外,在地緣政治上和戰略上,台灣這個一衣帯水的隣國對日本都居於重要位置,同時地處東北亞海上交通的隘路的台灣,對日本或區域全體的安全保障,都具有重要意義。假使台灣被中國用政治和軍事加以控制,則日本不只是在政治面和經濟面,甚至連軍事面也會遭到極大的打撃,此點是無庸贅言的自明之理。日本在台灣有事時應採取軍事性支援台灣的行動。

    然而,由於台日間並不存在正式的邦交關係,如果台灣遭受來自中國某種形式的攻撃,日本應如何思考「與被攻撃國的密切性」以及「與本國防衛的相關性」這兩個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要件即成為問題。

    在此必須思考的問題主要有下列四點。亦即,①台灣是否為聯合國憲章所指的「被攻撃國」(也就是說台灣是否為「國家」)?②與此相關連地,日本和台灣之間是否有必要締結如日美安保條約般的條約?③台灣主張尖閣諸島為台灣的領土,此點是否會否定行使集體自衛權要件的「與被攻撃國的密切性」?④相同地,前述台灣的主張是否會否定「與本國防衛的相關性」?

    其中,在第①點及第②點方面,有必要進行國際法或國際政治層面的研究,此時雖然有導致日本議論集體自衛權特徴的神學論争死灰復燃的危險,但正如議論日美間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情況,透過内閣總理大臣發揮政治與行政上的強力指導力,仍然存在以政策上的決定事項(憲法解釋的修正)而容許行使的管道。亦即,如果因為某種事由而產生明確必要性時,日本政府可以立即承認台灣為國家,恢復正式的國家關係,甚至締結具備行使集體自衛權要件的條約。此種作法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關於第③點及第④點,也就是說台灣的國家方針是主張領有尖閣諸島,而不承認此點的日本要以國家意思對台灣行使集體自衛權,此等問題如何整合即成為重要的課題。

    台灣雖然主張領有尖閣諸島,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灣極力克制以國家身份採取具體行動。同時,對於實效支配該列嶼的日本,台灣非正式地提出更具務實的具體要求─締結相關海域近海的漁業協定。

    對於這種雖是非正式卻具實效性的漁業協定,日本除以主管者的身份與台灣之間透過某種形式締結之外,只要可能以暗喩或間接方式呈現日本的施政權及於該列嶼的話,當因某種事由產生明確的必要性時,日本毫不躊躇地將台灣納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對象,此點是可能的。

    現在關於尖閣諸島的問題,雖說是民間團體,在中國、香港加上台灣都掀起對日抗議行動,但這在政治上只有對中國有利。從此種觀點來看,當前最重要的是日台政府間對尖閣諸島問題的相互理解,並基於現實觀點締結「民間」漁業協定,雙方今後應朝此方向傾注努力。(此次台灣方面阻止台灣漁船的抗議行動,可說是極為適切。)

    無論如何,對於台灣自身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努力,吾等的期待是台灣以國家的自覺,認真提升對周邊海域或海上通路的防衛能力。雖是我個人的意見,但台灣應先讓全軍儘速熟習實際運用從美國引入具備強化C4ISR機能以海空為主體的現代化裝備,努力獲得「綜合性(Comprehensive)制海及制空能力」這種遂行現代化作戰的能力,並以國家的整體意志朝此方向邁進。如此,台灣才能在此一基礎上,思考朝向將來保有遂行戰略性對潛作戰、廣域情報収集、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防禦及海上防空等能力的必要。

    譯者:李明峻(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

  7. 北投埔 寫道:

    fb美女是誰阿

    我以前告訴自己,不要因為怕事就不說話或發表意見,也努力地在生活中實踐。

    然而這學期Reading跟山一樣多,加上又要TA,去年的壓力又再度襲來。人在忙的時候就會忘記事情,而忘記事情常常就是逃避事情的另一個代名詞。課業壓力不應該成為忽略社會的藉口,否則唸法律就失去了意義,即使成功之後,也會習慣忽略眼前的事物。

    江國慶案中陳肇敏等人的不起訴處分在之前已經分享過了,跟旺中、華隆的事件一樣,只要不發出聲音,事情就會繼續腐爛下去,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沒意見」這一回事,因為沒在關切是冷漠的另一個代名詞。

  8. 北投埔 寫道:

    Chou, Kuei Tien
    [Study] 現代科技文明反思年前演講,04/02/2010

    http://stsweb.ym.edu.tw/studymail/author/author_2010/auth1.html

  9. .... 寫道:

    老謀深算
    請看下面新聞

    看阿北你以後還敢不敢說我是打鐵算盤
    老謀以ipone5 換訂單更狠
    搶單樂? 張忠謀換用iPhone5
    作者: 記者陳碧珠╱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3:16蘋果iPhone5上市後熱賣,平常就習慣使用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與夫人張淑芬一起換了iPhone5。不過,張忠謀昨(5)日表示,「才剛換2天,無從評論好用不好用。」

    張忠謀夫婦昨天受邀出席「2012商周之夜」時,由於接下來還有私人行程,夫妻倆到現場與商周主管合影後,隨即離開。

    台積電可能自三星手中分食蘋果行動處理器的代工訂單,消息傳出後,台積電昨天股價以91元作收,再度寫下還原權值後的歷史新高,市值也來到2.35兆元,寫下歷史新高。不過,被問及台積電即將躍升百元俱樂部的心情如何?張忠謀不做任何回應。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抳的數學遊戲
  • 狄卜賽垃圾之迷與毒漂亮美眉
  • 服務台電半世紀──李金枝主任收藏的文件
  • 台灣電力野球史と台電棒球史
  • 簡吉與日據台灣農民運動特展@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