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姬所長演講:台灣史上1945年8月15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
本文發表於 2009 年 11 月 08 日 11:04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的一天,那一天台灣人的感覺如何?戰爭期間,台灣人的生活有何改變?戰爭結束後,他們是如何面對?歡迎各位透過許雪姬所長的演講,由不同台灣人的日記中尋找對「終戰」的共同歷史記憶。
- 主講人: 許雪姬所長
- 講 題:台灣人如此說「終戰」─日記中的台灣史
- 時 間:2009年10月31日 14:00-16:00
-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8樓820會議室
版主最近對打字有些厭煩,一方面是常打錯,一方面眼睛對電腦非常厭惡。所以那天的報告就事先找台史所的朋友,幫我把許所長的文章電子檔送我,我也只想把電子檔的結論影像貼出來,但影像內容無法被電腦檢索,那就需要把關鍵字打出來:戰勝國?、戰敗國、治安維持會、台灣士紳的獨立作為、台灣人到底是戰勝或戰敗、自衛隊、部分官員的接收貪污不法、政府的失政、台灣人遭受差別待遇、事變後亡命、參加處委會實行叛變、擔任部長。
許雪姬『台灣史上1945年8月15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12頁151~178 。
從「日日是好日:台灣日記特展」看日記中的台灣史
史料之蒐集為歷史研究工作之基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台史所)為能以完整而平衡之觀點,對台灣過去之歷史提出解釋,並且深化在地民眾對歷史知識之暸解,遂積極投入台灣官方檔案及民間史料之徵集。自台史所成立至今,史料徵集及解讀工作持續在進行,並透過每年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日之機會,將成果展現在社會大眾眼前。今年,台史所將以「日記」為主軸,展示其徵集、解讀及數位化成果。
日記是個人連續性的生活紀錄,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作為研究個人及家族歷史之素材,並得以異於統治者制式之說法,直接反映記主生活的時代以及想法。現存台灣研究的史料中,已有不少官方檔案(如明清檔案、總督府檔案、公報等)可以呈現政策執行之官方解讀,此外舊時報刊雜誌的利用逐漸普及,口述訪問的採集與運用亦已累積相當成果,但以上都是透過民間或民間當事人以外的立場來描述事件,而有親身經歷且以第一人稱述事之日記,猶待進一步發掘。大部頭的日記資料受到史學界重視原因有:(1)日記是當時人記當時事;(2)長年記載周遭發生之事,可看出社會變遷的軌跡;(3)對事或人的記載較為直接無隱,可真實反應史實;(4)遊記型的日記可了解記主在他者的天空下,對自己的審視或他人的凝視。
目前台灣人寫的日記不論長篇、短篇、已出版和未出版的,已發掘者計數十種。有些經由專業社群(日記解讀班)逐日逐句解讀與校訂,並針對人、事、時、地、物進行註解等工作,持續發掘與研究日記的內容,不僅提升日記的學術價值,也對台灣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
靠近柱子的簡吉兒子簡明仁,大眾集團董事長,他是今天的貴賓之一。
此次展覽活動將展示12位記主的日記,記主的日記內容跨越日治及戰後兩個時代,他(她)們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有保正(張麗俊)、農民運動家(簡吉)、記者(黃旺成)、律師(吳鴻麒、黃繼圖)、醫師(林玉雕)、音樂家(高慈美)、傳統詩人(林癡仙)。最珍貴的是霧峰林家兩對夫妻的日記,分別是林紀堂與陳岺,林獻堂與楊水心,透過日記紀錄可看見台灣社會的多元與多彩。
此外,特別展示本所建置之「台灣日記知識庫」,為一套運用Wiki平台技術,並整合日記內文及其註解之資訊系統,其內容以記主及日記時序進行結構化分層,提供年、月、日之序列瀏覽及全文檢索。所查詢的結果可進一步利用時間分類參照,顯示不同記主同一天日記的記載,提供多元的史料來源,還原事件發生之完整樣貌,可促進台灣史研究主題之拓展,進而帶動台灣近代史之多元化展示。
《灌園先生日記》 (林獻堂1927-1940年內容,日後將陸續加入1941-1955年日記),包含日記全文及註解內容。
黃旺成日記 黃繼圖黃旺成,《黃旺成日記》,計有四十八冊,始自一九一二,終至一九七三, 此一史料於近年出土,迄今仍未出版,其長子黃繼圖,亦有《黃繼圖日記》數十冊。台灣的近代法律經驗與新竹地方社會:以黃繼圖律師父子的兩部日記為中心(1920年代-1970年代), 曾士榮老師
吳鴻麒(1901-1947)前政務委員吳伯雄先生有兩位伯父,兩人特性互異,命運不同,大伯父吳鴻森是資深老表,安養天年;二伯父的伯吳鴻麒,個性耿介,不得享天年,於二二八事件中蒙冤受害。
終戰之後,吳出任台灣高等法院推事,由於出身治學嚴謹的日本法學系統,吳鴻麒對於光復後陳儀政府官吏貪污馬虎的作風十分不以為然,因此對於貪污暴亂案件的處理均十分嚴格,從不加以寬待,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小說家吳濁流在其描寫二二八事件的作品《無花果》中,便曾提到:「……法官吳鴻麒,據云:有個軍人之妻進了日人經營的醫院,因生產時的開 刀手術而死,打起了官司,吳推事刊決醫師無罪,因而遭怨被報復。」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吳鴻麒沒有參加任何行動或聚會,他甚至還到監獄視察監獄中被捕嫌疑犯有無安置妥當;但3月12日在高等法院故遭國府軍逮捕,被捕的當時,正在法院開庭,同月16日在台北縣七星區南港大橋腳遭槍殺。
17日吳妻接到消息,得知南港坑道口有幾具屍體,其中可能有吳鴻麒,乃趕去認屍,果然發現有吳鴻麒,吳妻認屍後,欲租汽車載運屍體回家,卻因為當時政治氣氛恐怖,無人敢出租汽車,最後在百般困難下,僱用了一輛手推車,才將屍體推回家。據說,吳鴻麒的屍體,經吳妻一番清洗後,受槍傷的傷口,竟然滲出鮮紅的血。沒有發問的版主,但是許所長請我站起來,介紹我如何關心台史所今年要出版的新書: 郭杰博士(Dr. Konstantin M. Tertitski)與白安娜(Anna Belogurova)2005年出版的書《Тайваньское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е движение и Коминтерн(1924-1932гг.)》之翻譯本,將在年底面世。
楊基振 國史館第一套以個人日記編篡的史料叢書「楊基振日記附書簡.詩文」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新書發表會。新書內容包括民主人士楊基振的日記、書信與照片等珍貴史料文,紀錄戰爭期間台灣人生活以及二二八事件的台灣實況,見證時代,反映知識分子心靈寫照。楊基振走過日本與國民黨統治的兩個時代,活躍在台灣、滿州國、日本及美國等地,一生經歷也反映台灣近代的變化。
吳新榮Gôo Sin-îng Diary 1933-1967吳新榮日記全集新書發表會
感謝台灣教授協會林立正兄提供寫真。
2009-11-08, 2:12 下午
《林獻堂先生日記》中的顏水龍
(按:林獻堂與顏水龍是義父子的關係)
此外,吳鴻麒先生遺孀吳楊(毛火)治女士,戰前就在台北第三高女任教(今中山女高),是校內惟一台灣人教員。戰後自力更生,獨立撫養遺眷(吳氏家族其他成員享受榮華富貴去了)。後來謝東閔創辦的實踐家專家政科邀請吳楊女士去擔任家政科主任,與顏水龍(美工科主任)為同事。
2009-11-08, 11:02 下午
林炳炎大大,
太感謝你將此如此介紹演講。
因遠在南港,(以及要工作…嗚嗚…)對台南真是段遙遠距離!
至於他們的「台灣日記知識庫」查詢使用範圍好像也是「院內限定」…哈哈
另請教此講稿還有的索取嗎?
謝謝。
2009-11-09, 6:54 上午
>>>另請教此講稿還有的索取嗎?
當天沒有講稿, 只是她的助理告訴我她已經有文章出版
所以寄出版文給我參考!!
請留下email住址即寄
2009-11-09, 10:11 上午
有關「終戰」或「戰後」這詞,在台灣使用得很習慣,讓人以為沒有應該要爭議之處。全世界所有殖民地國家,幾乎皆在「終戰」或「戰後」成為獨立的國家,極少數是例外,台灣卻是其中之一。因此,「終戰」或「戰後」這詞,是需要好好去思量的。我有注意到,許雪姬所長的文章『台灣史上1945年8月15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12頁151~178 。她使用「終戰」這特稱。在寫此則回應時,我發現沒有完全一致而加以修改。
在《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Cement/Concrete Technology History in Formosa)》之序文『巫術與技術』,有一段文章談及「終戰」或「戰後」在台灣。「終戰」是一時間點,1945年8月15日。似乎過這時間點,一切皆「戰後」。但是,我的觀察是:
有一衡量台灣文化現象的指標是台灣庶民之カラオケ活動。想從幾個我接觸的例子說明:有一次在高雄國光號汽車上聽到車上收音機放送聽眾在カラオケ節目唱戰爭期日本軍歌。台南有一同事,為了愉悅父親,將カラオケ節目轉成DVD,歌詞重打、漢字並注平假名,送好友回家高歌。台北有幾個講台語的放送台(廣播電台)經常放送昭和歌謠,甚至於作為台聲(代表放送台之聲音)。經常騎自轉車在新店溪淡水河之自行車道運動,靠台北側經常有6~8處カラオケ站,這些庶民把カラオケ機器、發電機、汽車、椅子等組合成カラオケ站,高興的話,你也可以加入歡唱一曲。他們唱的歌大部分是台語歌謠與昭和歌謠,當然也會有北京語歌謠。我曾經多次前往日本觀光,發現台灣人唱的日語歌,現在的日本人根本不唱。戰後已經60年了,這樣的台日文化現象代表什麼意義?日本不但進入戰後同時也已經進入「後昭和時代」;台灣人卻強硬的死抱著「戰前」不肯放,更不用說脫「昭和時代」。這樣的行為背後,其社會心理學之解釋顯示台灣人潛意識裡想要用日本文化去抵抗在台灣的殖民政權。這樣的行為,值得大家去研究及深思。
物理世界是可以規定的。但文化或心靈世界,往往不是如此。妳/你說台灣已經「終戰」或「戰後」了嗎?????
2009-11-09, 10:28 上午
那一天林立正兄坐在前面, 我坐後面, 所以拍的相片不同, 此回應貼我的不良品, 因有同步轉播, 無法隨意走動.
林獻堂與黃旺成
黃繼圖與吳新榮
吳鴻麒與楊基振
楊英風與吳平城
2009-11-09, 10:48 上午
台灣日記特展之現場
陳岺日記
黃旺成父子日記
2009-11-09, 11:10 下午
『恍如隔世』,應該就是在台灣聽見流行於昭和時代之歌曲感受。
留了EMAIL,感謝版主,要好好拜讀。謝謝。
2009-11-12, 12:33 上午
林樣:
感謝這麼詳細地談這次的演講與特展,您如實地傳達了這次活動的內容,也給我們許多現場的照片,讓我彷彿又回到那一天.我讀了好幾次,一直在思考要寫什麼,卻一直難打出字來.
人為什麼寫日記?應是對生命的珍愛,因為愛惜,所以要寫下所有的夢想與真實,不論是實踐或幻滅,都是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的歷史.這次展出的日記中,有一人是寫了就要燒,因為她的歷史被外境干擾,但即使要燒,她還是忍不住要寫.她想不到殘存的一本被展示出來,她苦悶的心思,她的努力與掙扎,就在幾個讀者眼中重現.
能找到臺灣人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日記,確實很不容易,如果能對照前一,二年以及後一,二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日記,我想更可以體會臺灣人在這關鍵的幾年間,經歷的巨大的歷史變化.
2009-11-12, 6:18 上午
聽說林木順的弟弟也有日記!!有待妳們師徒去挖掘, 林家比較看重外人!!
為什麼日本時代台灣人會寫日記???我就曾開始寫, 但沒幾天就停了, 理由是無資料可寫!妳應該趁妳的論文去思考這問題. 也嘗試提出答案!
2009-11-12, 8:26 上午
個人對於這次活動以及學界研究論文演講著重名人,雖無可厚非,但仍覺有所偏頗。常民顯現及型塑所成影響,不應忽視。
2009-11-12, 9:49 上午
學長
名人的日記才會有人去挖掘與窺視之性趣, 你想我老爸他是農夫, 拿起筆來幾萬斤重, 雖可以寫字, 但沒有磨鍊的文章只會有單字與片語, 無法成文啦!!相信不可能有人有性趣去挖掘…
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 是因為她/他有比別人不一樣的業績啦, 這點常民很難去比啦, 你會想窺視我的日記嗎???
2009-12-15, 6:59 下午
我的了解吳平城先生已過世。
我要叫他叔公祖。
2009-12-16, 7:09 上午
吳平城醫師, 我想他的親人也應該從非學院的角度作一番書寫, 這一定不會與學院的書寫一樣ㄝ不做書面出版, 做網路出版也可以!!台灣史從政權角度之書寫, 令我感到厭煩!!從素民角度之書寫應改需要增加, 但依賴 學院, 太 慢!!如此才會有堅實的台灣史!!大家一起來寫家族史, 將受扭曲的 被差別的都呈現出來!!
2009-12-16, 9:15 上午
吳平城先生已過世。
如能找到確實日期可補研究院之缺
2009-01-02, 8:38 上午
前輩:
謝雪紅的口述(楊克煌筆錄)之『我的半生記』第二集有提到不少林木順的事。
2012-12-07, 8:22 上午
[NHK東京终战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2MTcwMjgw.html
這電視節目展現被美帝殖民前的日本
這個日本基本上是德意志色最濃的歐洲色日本
我看到牛車馬車
與戰後初期台灣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