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彰化與行道樹蘇芳

本文發表於 2011 年 05 月 18 日 15:40

 _0517123638_001.jpg

台電彰化營業所,1941年寫真。

最早接觸寫出的台灣史是台灣電力,而台灣電力必須寫社長,高木友枝社長又是賴和醫學校的教授及校長,賴和寫下「高木友枝先生」,因此,賴和也成為版主關心的人物,連帶台灣文學也進入視線。

3291.jpg

2005年出版《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內有一篇:技術、語言與文化。這是探討作者的技術史觀。作為也是在技術領域討生活的人,深知台電在使用先進技術的勇氣,因此,不努力跟上是不行的。經30多年的磨練,領悟技術的本質是難以馴服的,我並不想用學術框架來框住技術。而這篇文章放在技術者眼前,是沒有人會看。

chungh001.jpg

台電彰化營業區處,戰後1955年寫真。

3517.jpg

費德廉(Douglas Fix)在1998年的論文「From ‘Taiwanese Experience’ to the Traveling Doctor’s Subaltern Tales :Colonial Modernity Radical Vernacular Critique」,討論賴和的《富戶人的歷史》,《文學台灣》第1及11期有林瑞明及呂興忠分別討論過。賴和以走街先筆名寫此文。

3485.jpg

富戶人影射霧峰林家,透過走街先乘轎子往診時,2個轎夫對談引出人民對富戶人為富不仁的不堪的致富傳說,敘述中帶著非常強烈的批評,走街先顯然不了解苦力的吶喊,認為轎夫講講話能使他們肩膀輕鬆一下,不能與轎夫產生同情的共鳴,是知識份子的驕傲。賴和以走街先在轎子到大腳崎時,轎夫暗示其父下轎,體恤轎夫的辛苦,竟以昨夜晚睡不下轎,批判沒人性的知識份子只會騎在勞動者的頭上。賴和的小說創作年代正處日本殖民政府進行社會教化運動,想把殖民主体轉換成帝國主体,運動是教導殖民主体,摧毀他們日常的壞習慣,合理化他們的日常生活及農業生產方法。

3538.jpg

透過文化運動來轉變台灣人的文化素養,這是社會運動最基礎的工程。版主在1990年開始走入台灣社會運動,期待能產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為196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湯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AD)提出的概念,說明科學演進的過程不是演化,而是革命,從昨日的新發明中,不會找到今日新發明的線索,它必然來自全新的創意和思考邏輯。

典範轉移的概念,可延伸至我們對世上改變中事物的看法。而且,透過典範轉換面對改變,可帶來更多的機會。例如台灣社會的環境典範,隨著資訊充足、國際觸角廣布,已不斷的在改變,其間典範就會不斷轉移。因此,掌握典範轉移之脈動,即可掌握社會的真實脈動與走向,以做為永續發展的動力。 這是從賴和前輩所一直延續下來的文化運動。

3292.jpg

今年初,彰化高中學生,透過他們老師呂興忠的指導下,透過網路找到賴和的老師高木友枝博士,以及塑造高木友枝銅像的黃土水,然後走一趟東京,去拜訪高木台電社長的外孫板寺一太郎樣,實際欣賞高木友枝銅像。這群年輕朋友,將這些人物串聯在一起,吸收前輩的努力,向前走,期望達成「典範轉移」。

3322.jpg

退休前3年,前往彰化工作,在前往工地的道路上,發現這種開花的行道樹,當時沒有拍下寫真,今年又見到這漂亮的花,特地拜託年輕朋友幫忙拍下寫真,也開始找這樹的名稱,膠蟲樹台語叫蘇芳(台語音so pang,台語音蘇姓之蘇,芳台語音蜂蜜之蜂pang)。蘇芳北京話膠蟲樹,學名: Butea monosperma (Lam.) Ktze.

3317.jpg

此種樹台語叫蘇芳原是生產拉卡漆(Lacquer)油漆的原料,是漆樹漆,最早使用的漆(paint)自然無化學性可與木器全然結合,又稱咬人漆,體質不適應的人接觸到可能會產生過敏發腫的症狀。NC俗稱拉卡(Lacquer)、現在通常用人造漆。造成不再採集膠蟲樹,這種樹是日本時代移種台灣。

感謝曾俞勳兄拍攝這麼美麗的和美鎮寶,會開吸引人的花。

38 回應 針對 “賴和、彰化與行道樹蘇芳”

  1. 林炳炎 寫道:

    戰前台灣知識份子所呈現的台灣語言觀

    1920年在東京創刊《台灣青年》,創刊號有三篇討論文學與語文的文章,分別是陳炘的「文學與職務」、甘文芳的「實社會與文學」、陳端明的「日用文鼓吹論」。《台灣青年》後改稱《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與《興南新聞》等提供筆戰的陣地,展開「提唱白話文語体文、新舊文學論爭、台灣化話文建設論爭、鄉土文學論爭」。新舊文學論爭之發展結果,就是上面台灣文學家眼光所見的而用筆寫下作品。

    新舊文學論爭之經過請查閱廖漢臣的「新舊文學之爭」,東方書局的復刻本。俱有本土抵抗精神的黃石輝、郭秋生等人以「台灣化話文建設」為主的鄉土文學論爭,最令統治者恐慌,是最有力的抵抗。它的經過及影響值得在此討論。

    1930年黃石輝在《伍人報》 上發出爆炸性宣言:「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目睭所看是台灣兮狀況,耳孔所聽是台灣兮消息,時間所經歷兮亦是台灣經驗,嘴裏所講亦是台灣兮語言,所以你彼枝如櫞健筆,生花兮彩筆,亦應去寫台灣兮文學」這是廖漢臣在1955年在『台北文物』寫的「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所引用,『伍人報』目前已經找不到。有關黃石輝個人左派背景,一橋大學的松永正義『關於鄉土文學論爭(1930~32)』有詳盡的耙梳,值得一讀。黃石輝開啟台灣話語文學運動,台灣人就像以前的分類械鬥一樣,像鬥雞一樣鬥起來,這個論爭所討論的範圍很廣,包括漢字、羅馬字、造新字、少數族群等問題。1925年黃呈聰在《台灣民報》描述台灣人經歷過荷蘭人、日本人、滿州人的統治,再加上台灣亞熱帶多颱風與地震的自然環境,已然形成台灣特殊文化。1928年台灣共產黨成立,從台灣受帝國主義壓迫觀點,提出政治大綱,建構台灣人論及台灣民族論。

    黃石輝說:「你是要寫會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藝嗎?你是要廣大群眾心理發生和你同樣的感覺嗎?不要呢?那就沒有話說了。如果要的,那末,不管你是支配階級的代辯者,還是勞苦群眾的領導者,你總須以勞苦群眾為對象去做文藝,便應該起來提唱鄉土文學,應該起來建設鄉土文學……」

    劉魯說:「要圖謀鄉土話文趁早實現。就宜準備鄉土學堂,收集鄉土人。聘請鄉土先生。教讀鄉土文。教說鄉土話。研究鄉土常識。養成鄉土習慣。發揮鄉土本能。表現鄉土人格」。

    以負人為筆名的莊遂性 提出:「客話與福佬話,用漢字寫出來,兩者的慣用字面和語法相差多少,有無融化的可能,萬一不能融化,可否單以漳泉白話文,標榜「台灣話文」的名稱」。

    日本文字與語言受到福澤諭吉的影響而邁向現代化,台灣話文本土論者也受到福澤諭吉的啟發,了解現代國家透過語言現代化來提升國民,進而使國家邁入現代化。也就是說現代化不僅科技的現代化,人心與文化也要現代化,才能使社會邁入現代化。負人深知語言問題是殖民地反抗的最重要武器,他用反諷手法,說台灣話文現代化最快的方式是由統治者研究定出標準書寫方法,然後由殖民政權公布實施,但從殖民政權的觀點來看,最方便是一紙公文下來,禁止台灣話文的使用。因此,他反對殖民政權介入台灣話文現代化工作,要求台灣人自行參與協調來達成此現代化工作。將反對殖民的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1931/8/29郭秋生在台灣新民報說:「當前工作,要把歌謠與民歌,照吾輩原則整理…歸環境不惠的大多數兄弟…所有文盲兄弟姊妹隨工餘儘可慰安,也可識字..做起家庭教師」。台灣歌謠大概是承襲此想法而活到現在。1932/6《南音》的卷頭言有第三文學提唱,認為在貴族與普羅之外的文學才值得提唱,作者一直很驚訝當時的人,雖沒有耀眼的學位,但其思考之周密是目前的elite所難望其項背。「一個社會集團,因其人種、歷史、風土、人情應會形成一種共通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是超越階級以外的存在。…第三文學是腳立台灣大地,頭頂台灣的蒼空,不事模仿,不赴流行,非由台灣人的血與肉創作出來不可。這樣的文學才有完全的自由、平等…所謂世界文學一定不是像味之素去統一一切味道的」。

    1934/12《台灣文藝》刊登芥舟的「文藝大眾化」,內有「個人主義的自由精神市民,怎麼也不能搬家到農村過一輩子沒有電燈的生活…所以一有機會,便要提起農村的電燈化的問題」,在此想提醒讀者,縱貫鐵路完工前,台灣是分裂的國土,交通不便,靠海運。1934/10日月潭水力發電竣工,台灣形成凝聚的國土,在此很明顯可看到,技術的發展對文化的影響,刺激文化人去思考新的問題。

    這些論爭者是否有台語文學的創作?黃石輝的未出版作品是『以其自殺,不如殺敵』,請詳1996年《台灣新文學6》呂興昌的『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論黃石輝的台語文學兮觀念和實踐』。費德廉(Douglas Fix)在1998年的論文「From ‘Taiwanese Experience’ to the Traveling Doctor’s Subaltern Tales :Colonial Modernity Radical Vernacular Critique」,討論賴和的《富戶人的歷史》,未出版。《文學台灣》第1及11期有林瑞明及呂興忠分別討論過。賴和以走街先筆名寫此文。富戶人影射霧峰林家,透過走街先乘轎子往診時,2個轎夫對談引出人民對富戶人為富不仁的不堪的致富傳說,敘述中帶著非常強烈的批評,走街先顯然不了解苦力的吶喊,認為轎夫講講話能使他們肩膀輕鬆一下,不能與轎夫產生同情的共鳴,是知識份子的驕傲。賴和以走街先在轎子到大腳崎時,轎夫暗示其父下轎,體恤轎夫的辛苦,竟以昨夜晚睡不下轎,批判沒人性的知識份子只會騎在勞動者的頭上。賴和的小說創作年代正處日本殖民政府進行社會教化運動,想把殖民主体轉換成帝國主体,運動是教導殖民主体,摧毀他們日常的壞習慣,合理化他們的日常生活及農業生產方法。1936年此運動升級為社會教育及農村復興運動,以有系統的轉化台灣鄉村、殖民社會及台灣文化。同時加速台灣工業化腳步,重要工業如鋁業、重化學工業等在台灣設廠、松山機場竣工、台灣拓殖會社成立,進行台灣經濟自給自足。同年小林躋造總督就職時提出工業化、南進化、皇民化,時局越來越緊張,台灣終於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30年。賴和的小說及台灣人的台灣話文運動就在軍國主義高壓下,像凍原植物一樣,在冬雪中冬眠,一直要到1978年第二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春天再度來臨,才掃除冬雪,台語字典一本一本問世,台語歌謠成為歡唱歌曲。延續著以往反殖民、反壓迫的未完成的鬥爭。

    提到賴和的小說,一定會提到《一根秤仔》諷刺殖民統治的小說。當一個社會有「我們」與「他們」(the Other)之分時,批判「他們」是容易的事。賴和有見於此,在《富戶人的歷史》批判「我們」,是抵抗的重要起點。請問知識份子,你還在轎子上,捨不得下轎子嗎?2001/10/14禮拜天聽彭明敏教授與李前總統登輝的對話,談到「我們」與「他們」處,令人動容。

    1936年李獻璋出版《台灣民間文學集》由懶雲(賴和)作序,賴和說此書是「士君子們所擯斥的民間故事與歌謠….在民眾的嘴裏傳誦著,這樣的生命力底繼續掙扎,我們是不敢輕輕看過的」。李獻璋說「文人多受廟堂体制的拘束,人生、社會原非其構想所及,..沒受過腐儒薰冶的民眾,才能把自己的生活與思想,赤腳地表露出來……口碑文學會隨時隨地呈現出轉變的現象」,下面會選擇其中歌謠來討論。

    下村作次郎在《從文學讀台灣》(前衛)74頁有『台灣文學的一個側面—1940年查禁李獻璋編《台灣小說選》』,其出土過程詳書,其收錄作品有:
    作者 篇名 原刊登雜誌 發表或撰寫時間
    懶雲(賴和) 前進 大眾時報 1928.5.1
    懶雲 棋盤邊 現代生活 1931.1
    懶雲 辱 台灣新民報 1931.1.1
    懶雲 惹事 南音 1932.1.17~7.25
    懶雲 赴了春宴回來 東亞新報 1935.12.10
    楊雲萍 光臨 台灣民報 1926.1.1
    楊雲萍 弟兄 台灣民報 1926.8.22
    楊雲萍 黃昏的蔗園 台灣民報 1926.9.26
    張我軍 誘惑 台灣民報 1929.4.7~28
    一村(陳滿盈) 榮歸 台灣新民報 1930.7.16~26
    守愚 戽魚 台灣新民報 1932.3.1~26
    秋生(郭秋生) 鬼 台灣新民報 1930~1931
    朱點人 蟬 第一線 1935.1.6
    王詩琅 沒落 台灣文藝 1935.8.4
    王詩琅 十字路 台灣新文學 1936.12.5
    這15篇文章分散刊登並無問題,但當它集結成冊時就形成很大的力量。這些寫實文章所呈現的是戰前「台灣白話文學漸趨沒落的過程」。希望讀者能讀下村的文章。

    在寫完以台灣人為主体的台灣文學之後,我想到日本人作家們如何看待台灣?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共6卷,作家包括西川滿、濱田隼雄、山本礻零子、中山侑、川合三良、佐藤春夫、田村泰次郎、大鹿卓..共3500多頁、相當驚人。其中田村泰次郎有一篇「日月潭工事」小說值得大家去思考。大阪府立荒本圖書館開幕那年,剛好去找資料,新奇的電腦尋找系統真好玩。看到不遠處桌上一堆《台灣時報》,走過去遞上名刺用僅有的日語自我介紹,原來是研究台灣文學的中島利郎。

    日本人作家們如何看待台灣?中島利郎在《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中有一篇文章『西川滿備忘錄』,談到「因循由來已久的西川滿觀,未免失之偏頗,不能說是客觀研究」,舉張良澤的文章說:「西川滿的存在是在台日本作家的典型例子」,理由是「完全把台灣當成自己的故鄉,發行文藝雜誌最多,出版文學著作最多,積極協助推動皇民化運動」,此外又說西川文學的意義有「使台灣人對台灣文學的意義有深刻的印象,使台灣民間文藝昇華為香醇的文學,培養台灣作家」。受到西川滿提攜作家有邱永漢、葉石濤等人。西川滿是否完全把台灣當成自己的故鄉,我不知道。有一次,穿越早稻田大學校園,看到牽手服務過的西田社布袋戲在早大展覽,相當訝異。後來知道西川滿的兒子在早大當教授,對與台灣交流非常用心。

    那西川滿文學中的台灣是怎樣?西川滿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國文學畢業後,對留在東京或回台灣猶豫不決之際,老師吉江喬松說「為地方主義文學奉獻一生吧」,就這樣決定他後來要走的路。他的詩集、小說集都是充滿異國情調、耽美的、浪漫主義或藝術至上主義式作品。民俗研究把台灣民話和風俗習慣提昇到文藝殿堂。他的作品以台灣為題材,到處可見台灣話,但能理解或稱讚他的作品的人,幾乎都是日本人。他的作品中的台灣,只是一個能滿足當時日本人嗜好的台灣。西川滿在台灣的奮鬥往往使台灣作家覺得格格不入,甚或引起他們的反彈。

    山本礻零子(冠夫姓坂口)她用《鄭一家》嘲笑總督府的皇民化政策只有皮相,小說發表在總督府機關誌《台灣時報》上,是有其反諷意味,因日本人及她的人脈廣而能免除災難。但她的《時計草》(時計果現名百香果)就沒這麼幸運,48頁的內容慘遭被刪除46頁之嚴厲處分,到底是什麼因緣?這是高砂義勇隊奮戰沙場前的事情,日本巡查和原住民所生混血兒—「純」,與拋棄他的父親在日本見面,父親勸他與日本女性結婚,因混血理由新娘子跑掉,使他深受創傷。在日本得知父親拋棄他的原因後,和父親和解。日本女性錦子決定與他結婚,以為家人會反對,誰知家人拿出高砂義勇隊活躍事跡贊成這門婚事,使她很失望。為維持原住民血統純淨,他想解除婚約,錦子的一番話「要讓高砂族的文化多親近日本傳統文化,以提昇它的內涵」說服他。本書以「純」作為全書主軸而對台灣礦龜里作反諷。

    讀小說《時計草》,一直以為那是虛構的小說。在《台灣讀本》中柳本通彥寫的『出嫁霧社的一個日本女人的戰後史』(頁384),才知道那是真實的。帶柳本等朋友去日月潭作水電工事的歷史旅行時,就住在小說主人翁下山家(戰後姓林)。

    田村泰次郎在1934年日月潭水電工事完工年在《行動》雜誌發表了「日月潭工事」小說,這是被歸類為內地文學,表示作者不是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小說發表年3月才從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晚西川滿一年卒業,8月發表此小說,深受佐藤春夫的肯定。此小說的內容要點是:在日月潭邊的第五工區青山組,工人受剝削的故事,原來從工事主任那裡是1人80錢但到工地的頭目荒井就變成50錢,因荒井不是青山組的社員,能否承接工作完全要看主任的臉色,須交際。但6月開始突然減半為25錢。文章中用「中間搾取」、「雇傭關係」、「絕對權力」來形容這層剝削關係。苦力在小說中用台灣式日語來交涉,沒有效果。在颱風夜14名苦力一起逃亡,不幸在斷崖墜落死亡。在大家搜尋14名苦力同時,頭目荒井的情人竟然將他搾取的約千圓的錢財捲款潛逃無蹤(當時日月潭工地台灣人模板工1工1.6圓,現在模板工1工約2500台幣)。原住民將14名苦力屍體搬回工寮火化。作者描述原住民如何看待日月潭工事?漂亮明麗的發電所現代化鋼骨鋼筋混凝土大樓矗立在數千年來原住民的日月潭夢境中,對原住民地區而言「是夢」般的出現,作者用台語「是夢」來詮釋「夢」,它反諷可能之夢,卻成惡夢。工事只是為了增加資本主的金額,讓資本更有力的動起來。小說最後以在「觀壁樓」(影射涵碧樓)台灣電力高層董事們與工事主任們的盛大酒宴,水社對面原住民的杵歌從湖面飄來,喝醉的主任在這似夢境中吟唱起沒落原住民族的哀調。

    田村在小說中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工地的施工設備以及發電設備,想用這些來代表現代化,這在蠻荒的日月潭卻是可笑的對比。他的小說正與我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94頁討論外籍勞工有相同的關懷:《台灣實業界》在1930/7討論到日月潭工事勞力不足問題,預估需要700萬人力,為規劃如何動員,討論了過去台灣勞力不足狀況,基隆炭業使用溫州苦力,這種外勞的使用,雖僅千人但使台灣人勞工大為不滿。台灣電力曾考慮輸入海南島苦力,終歸失敗了。從勞工薪資來看,輸入溫州苦力與朝鮮苦力可使企業主獲大利。因此,在參與日月潭工事老一輩人士口中所說的「朝鮮仔」,確實存在。這些外勞有些在戰後才遣送回國。1934/1/26《台灣日日新報》刊載日月潭工夫不勝其苦行竊被拘,新聞指出工夫是北海道人,工資原本答應給3圓,來台後才給1圓40錢,不勝其苦,夤夜脫出,腹飢行竊被拘,連日本人都成為奴工,其他可想而知。

    小林英夫引用新井榮吉的文章說「工程期間發生事故而死亡者有45名,當中沒有日本人,全是台灣人勞動者..本島人苦力的動作比較遲鈍」,但事實上,他們在生病或發生事故而躺下來,管理者只會說:「這是新陳代謝不會影響工程進度」。但我查新井的原文,略有出入,他說:「迄今日(1933/10/7)工事上的犧牲者,在會社側是直營人夫或工夫以下者為公務而犧牲有4人,高級者則無。而承包商之高級者亦無,小包及本島人苦力31人,共35人。另外,路旁被電車壓死,或乘坐索道掉落有5人,總計40人」。本工事慰靈祭殉職者49人,9人可能因病死亡。新井還舉巴拿馬運河瘧疾為例,說明日月潭的衛生狀況非常良好。

    近藤正己有一著作《總体戰と台灣》,此書號稱對皇民化運動作過最細膩研究,惜有大小缺失,小缺失是引用的資料不正確,大失誤是總体戰竟然未論及經濟動員或物質動員。他完全忽視皇民化運動期中的經濟活動,台灣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工業化,1934年完成日月潭水電工事,1936年在高雄成立煉鋁廠,原本煩惱日月潭水電消化不了,沒想到很快就用完,1939年台灣的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經濟發展理論說這是經濟起飛。戰后1964年是再度起飛。皇民化運動期中完成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台灣工業化進展快速,一天僅有24小時,扣除吃飯睡覺、工作(工業化)的時間外,有多少時間可參加皇民化?在那麼樣快速工業化下,台灣人忙著工作賺取生活費用都來不及,那裡還有勁去搞皇民化?難道只要人們喊「天皇萬歲」,工廠的機器就會自動運轉?不必親自去勞動身體流汗,如有這麼好的事,喊多少遍我都願意。近藤的盲點是過度重視皇民化,而未與客觀環境對照。太不了解台灣人抵抗外來政權的招數,如果下一番工夫去探討的話,相信不會對皇民化那麼有自信。

    森丑之助的《生蕃行腳》內有一篇他告別台灣演講『關於台灣蕃族』,談到「蕃人社會沒有法律,但能維持秩序,也就是無為而治,這是他們心中有誠,有信仰所致」「最好不要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不要帶著日本人的主觀意識去瞭解,最急需做的是客觀地瞭解蕃人並蒐集蕃人資料,不要把蕃人硬裝進日本人的思考模式來敘述」「蕃人千百年來錘鍊而成的崇高品性」,森氏在其它探險報告曾說此崇高品性是獨立自主、尚武精神及純情。楊南郡在翻譯此書對此有一段說明如下:「台灣原住民固有民族性,千百年來錘鍊而成的崇高品性,由於受到外來文明的入侵,好像蟬蛻一般,再也看不到實質的光輝。森氏舉出三項其崇高品性獨立自主、尚武精神及純情,他們沒有文明人特有的偽善、不義、虛飾」。

  2. 林炳炎 寫道:

    不用文字的庶民用台灣話所呈現的台灣文化
    1. 台灣話的「台日調」
    在知識份子之外,台灣不用文字的庶民用更活潑美妙的方式對待外國帝國主義的入侵,知道赤手空拳是無法對抗船堅砲利的國家機器,開始學習異國的語言,大家都知道日語第一課就是「あ い う え お」,台灣人很快就像玩接龍一樣接下「尖擔勾仔索」或「簽擔勾仔索」,還有人在後面接上「舉石頭砌石閣」或是「舉石頭撞石閣」,尖擔指扁擔兩頭尖尖,勾仔索是上山砍柴綑綁薪柴帶有勾子的繩索,用尖擔來挑柴。這樣一來,堂堂大日本帝國的「國語」就與台語發生奇特關係,瓦解日語的官方嚴肅的神聖性,從神的地位下凡。「あ い う え お 尖擔勾仔索」,丈母娘那一代用上面這種押韻對比的唸冊歌方式玩弄日語。她接著念「はな花はな鼻」,「はし橋はし箸」,台灣人很快發現日語的特色,同音字詞太多,不易分辨。「あかさたな阿媽也bei活」是另一種玩法。至於像我介紹自己時常自稱「はやし」,日本人常驚訝不用「Lin」或「Lim」,但「はやし」用台語解讀則效果完全不一樣,「壞的椰子樹」或「害了椰子樹」,如此顛倒轉換日本語。丈母娘受過完整的公學校日語課程。

    1942年東方孝義出版《台灣習俗》,對『國語學習歌』錄有142對台日語詞之對譯。
    黃得時在《台灣歌謠之研究》 第三章從形態本位的分類研究及《文獻專刊》第三卷第一期『台灣歌謠之形態』有台日調之用語,「此調是為推行日本語,藉歌謠的押韻,使人容易記憶,以台灣話與日本話對照歌唱,使台灣人於不知不覺中,記憶日本語,如《日台會話新歌》《國語白話新歌》均屬此調。這種形式,在外國的歌謠,是絕對看不到的。
    おきとら大隻虎,したけ講香菇,あめふる天落雨,まちのり麻薯糊。かみさま是神明,ねま台灣講房間,いそがし真無閑,つまらんん無路用。わりばし消毒箸,あかいも紅蕃薯,きかい講是機器,おきぶた大隻豬。枕頭號做まくら,ぶたあし是豬腳,笠子日本講かさ,まちがひ是爭差」。這種「台日調」代表兩種語言的混雜,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後面還會討論黃得時此書。

    平澤丁東在1917年出版的《台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19頁有「憲兵出門戴紅帽,肩頭揹槍手舉刀。若有歹人即來報,銀票澤山免驚無」(澤山是日語讀takusan)此歌被日本人廣泛引用傳遞,對日本人來說,似乎沒有感覺到歌曲背後反諷的味道。用台語讀起來,除諷刺日本人外也諷刺台灣人愛錢。

    2.台灣話中所呈現的文化差異
    李獻璋的《台灣民間文學集》是1936/10由台灣文學社出版賴和序,在161頁有「人插花 你插草;人抱嬰 你抱狗;人未嫁 你先走;人坐轎 你坐糞斗;人睏紅眠床 你睏屎礐仔口」,流傳非常廣,筆者幼年時就唸過。許成章在《台灣俗文學探討》頁80有另一種版本「人插花 你插草;人邰豬 你邰狗;人在吃 你在嚎;人坐船 你坐糞斗;人睏紅眠床 你睏屎礐仔口;人坐紅頂四轎 你綰包袱仔隨人走」,此童謠充滿分別心,強烈的表達兩族群的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文化歧視問題。此處「人」是指我們台灣人,而「你」是指日本人,放在此《台灣民間文學集》若用台語讀起來充滿挑釁味道。戰後此童謠有些改變,「你」變成「伊」(the Other),台灣人這種論述方式正好與Said在《東方主義》的使用方式相反。此處很明顯的由於認識不同,故意貶低對方的文化價值。我人比對方高人一等的意味暴露無餘,充滿文化差異之偏見。

    對現在的人而言不說明是無法了解此童謠,很多人在解釋插草,常望文生義,我問過日本人,何時插草?他們沒有插草的風俗。有人指過年在門口的掛稻草繩,似乎與文義不符。插草是指日本人在中秋節時會插すすき(芒),除了時節上的景象外,すすき(芒)對日本人有特殊的文化意義,而台灣人插花對比日本人插草,它背後意味著日本人是不正常的(痟兮mad),表示住在南方的台灣人對色彩的喜愛以及能四季取得有顏色的花之驕傲外,兩種人的色彩美感差異非常大;從網路知道芒(すすき)與萬葉集關係深刻,在網路上看到很多芒(すすき)的寫真,那種印象真深刻,黃澄澄的月亮中,玉兔正在舂著石臼內的麻薯旁邊正是盛開的芒(すすき)或尾花;其它的文字與寫真告訴我,芒(すすき)是寂(さびしい)、感傷的、もののあわれ(哀傷),後者是名短歌者與禪師松尾芭蕉所強調的意境,芭蕉有一很有名的短歌「古池やかはづ飛びこむ水の音」(青蛙撲通一聲跳下古池中)。聽過「荒城之月」這首曲子嗎?即使不知道歌詞,相信有不少人會哼唱旋律吧?這是明治時代五年制中學音樂課本中的一首歌。譜曲者是瀧廉太郎(taki rentarou),詩詞作者是土井晚翠(doi bansui),此歌很能表達芭蕉這種もののあわれ意境,禪師松尾芭蕉的短歌很受現代人的喜愛。芒(すすき)除了寂しい、感傷的、もののあわれ外,如果沒有其它特點,相信不會如此受日本人喜愛,菅芒草在台灣給人的印象除了會割傷人的皮膚外,它非常「臭賤」,意思是很容易存活,在北國日本,這是它被珍愛的特色:生命力強的花。在這裡我故意示範「現代性」,對它者或伊作很深入的探索,而對人或自我,採取霸道的自我認為對自我已經很了解的態度,沒有必要探索,其實對自我無知。

    「人抱嬰 伊抱狗」是台灣人抱嬰孩而日本人抱狗,如果從現在的台灣街頭巷尾來看,抱狗是很正常的事,但6~70年前的台灣位處農業社會的前近代時期,農夫用狗來驅趕牲畜,那能把狗當寵物(pet)來愛,寵物是工業化社會的後果,抱狗除表示高貴的心靈(連狗都會愛),還表示她很有「現代性」(modernity)。

    「人未嫁 伊先走」,此處嫁與走是對比的,「走」就是私奔,這也跟兩者社會的現代化程度有關,農業社會受到封建禮俗的制約,人民普遍不敢表達他們的感情,經濟獨立的年輕人很少,所以私奔通常代表死路一條,不被社會認可,但現代化社會就無所謂,經濟獨立且表達感情是個人私事,沒有人能干涉。

    「人坐轎,伊坐糞斗」「伊坐糞斗」南部似乎只有「伊坐斗」,比較沒有那麼強烈的歧視味道,斗在台灣有「米斗」「糞斗」,前者指裝米的裝置或量具,後者是裝垃圾的,「坐糞斗」是坐人力車,而「車糞斗」是像人力車翻覆一樣;這種用人力抬轎的動作被當作比較高級,而用輪子將力量轉換的人力車被認為是可笑的,從技術的觀點看,後者是進步的象徵(將喘不過的壓力轉變為較輕鬆的拉力)。

    「人睏紅眠床 伊睏屎礐仔口」,這仍然是前現代社會的驕傲,以為「睏紅眠床」是唯一正常的事,殊不知,現代化建築的便所都蓋在屋內,幾乎沒有人不是「睏屎礐仔口」(睡在便所門口)。

    這童謠是對台灣與日本文化很瞭解的人所作,原本是在「痞相」(醜化)日本,它反過頭來卻咬到自己缺乏現代化的醜態。看到這裡,想提醒讀者,作者對「現代性」沒有什麼好感,套句在台灣流行的語言「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被迫接受「現代性」。「現代性」中被批判最多的就是它與殖民主義是孿生,其中由於「想要人家與我一樣」的欲望,形成強大的力量,驅使國界擴張,被殖民的人民就被迫接受「現代性」,而技術卻是殖民的工具與誘惑,誘惑被殖民的人民向現代化邁進。

    3.台灣話中的西洋外來語
    「摃龜」這是大家樂與六合彩在台灣流行時的用語,意思是賭博的錢「全輸掉了」。它的語源是來自何方,曾經看過三個人以上寫同樣的事,曾將連橫的《台灣語典》注上羅馬拼音的前台電環保處副處長劉建仁,在《台電月刊》作如此的說明:「它源自美語skunk(臭鼬,慘敗使對方吃鴨蛋),美國野球(baseball)界最先使用,成為狸語,隨著棒球運動進入日本的野球界,然後進入台灣,很會彎話的台灣人把它轉成台灣話:kun-ku」。(師大姚榮松教授亦作同樣說法)
    「海結仔」(hai-kat-a)這是指西式髮型,從英語high collar(高領)而來。「all back」是梳向後面的髮型。「sandal」是涼鞋。
    「阿門鎖門」(ah-men so-men)的台語意思是「有兮無兮」(u-e bo-e)這大概是在諷刺美援帶來很多「有兮無兮」的好的或壞的東西。在那物質欠缺的時代,台灣人接受外來援助,但不忘批判。「阿門」是基督徒禱告最後的用語。
    「ずぶんずぶん褲褲」,庫庫台語的意思是沒長眼睛。

    4.台灣話中的日語外來語

    「ファイバ-」(fiber)staple fiber在纖維的歷史有其特殊意義,因戰爭期間剛開始的人造纖維很容易裂開、品質差、不耐久,所以「ファイバ-」在台灣與日本都有品質差、不耐久之另外意義。

    「あたま頭て手」讀成「あたま偷取手」,完全翻覆日語的的「國家」形象。

    「はた–日本仔國旗」,「はた」(哈榙)台語的意思是「哈死矣」,「袋仔袋泵子」(口袋空空)「はた」日語中有一意思是「旗」,但台灣人把這句話完全扭曲成「日本仔國旗」。

    「氣毛歹」(讀音kimobai)(心情不好),「氣毛鈃」(kimo- giang,鈃讀giang,請司公來鈃鈃列是請道士來驅邪)是「氣毛歹」的反義詞。台灣有一網站「奇摩網」就是從台語氣毛而來:www.kimo.com.tw。「氣毛spring鈃」(kimo- spring- giang)是「氣毛鈃」的最高級的形容詞。「氣毛」來自日語的「氣持」(kimochi)。我的朋友吳國安說,「氣毛spring鈃」的另一說法是「氣毛sakurieu鈃」,sakurieu是原住民語言(南島語系),意思是最高的、領導者等意思,問過撒古流本人,他的全名Sakuliu Pavavalung,台灣語言混雜更讓人訝異。

    一個年輕的工師考進台灣電力抽蓄工程處,有一天負責訓練他的資深工程師跟他說「來げんば」,他心想每天都吃肉,怎會げんば(台語想要吃肉)?他沒有開口問,只拿著安全帽跟他走,後來他才恍然大悟,原來げんば是「現場」這兩字的日語發音。在台灣,後輩常是用這種方式從前輩那裡學到技術。先學日語專門用語,然後進入技術內涵。

    專門技術用語如「礦龜里」(コンクリート的台灣化コンクリー)、「ナマコン」(坔碼礦ready mix concrete預拌混凝土,戰後才進入台灣的日語技術名詞)、「トランス」(變壓器)、「ドライバー」(螺絲起子)、「ケーブル」(電纜或纜車)、「ひさし」(日差,雨庇)、「ベランタ」(陽台)、「オートバイ」(摩托車)、「ラジオ」(收音機)、「ボタン」(按鈕)、「サシゴ」(消防衣)、「ワエ索」(wire rope)。

    一般生活用語「トマト」(tomato)、「トランク」(皮箱)、「ケチョップ」(蕃茄醬)、「ナマビール」(生啤酒)、「ニンジン」(紅菜頭)、「ようがん」(羊羹)、「キャナル」(糖果)、「クリーム」(乳液)、「ベット」(床)、さしみ、すし、わさび跑進台灣語言內成為台語的外來語。這是什麼樣的文化現象?

    5.台灣語言中的外來語
    江俊龍在1998年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中發表『台中東勢客語中的外來語』(p585~597),他提出137個詞,如果不看客語注音,您還以為是台語。因大部分從英日的外來語。顯然日語成為台灣語言的外來語,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在《台灣讀本》那書中,年輕的日本學者小林岳二如此描述說:
    我在與村民用日語講話時,站在旁邊看著我們的小孩子問我:「你怎麼會講我們山地話的?」(頁352)。

    戇人歌:「第一戇選舉運動,第二戇種甘蔗予會社磅,第三戇牽狐狸出洞,第四戇撞球相磕,第五戇食薰歕風」(薰音hun香煙),這首戇人歌顯然出現在1935年台灣第一次實施選舉時。戇人愚蠢之人。第一戇選舉運動是人家在競選去幫忙做拉票(運動),在現代社會中,你如何去保證被推薦的候選人?第二戇種甘蔗予會社磅,值得在此敘述,故事的發生是有保正爬上稱甘蔗的磅秤上,發現法碼並沒有增加,這對標榜正確的現代社會無異是莫大的恥辱與失信,是諷刺日本人的「現代性」之欺瞞。問題出在磅秤的技術上,人類無法造出一磅秤能處處精確,也就是說,量青菜的磅秤無法用來量黃金這種貴金屬,當然,用來量以噸為單位的磅秤是量不出100公斤這種重量,但是這樣的技術問題,卻很難對已經失去信心的民眾加以說明。

    由於語言都有不可翻譯性,因此,被殖民者就有玩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語言的空間,就如上面所舉的例子。這樣的玩弄隱含著殖民者語言熔入自己母語,透過這樣的語言熔入,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語言僵硬邊界就被對方滲透,而透過人與人接觸的感情交流,邊界會更淡化。語言的不可翻譯性存在於情感語較多,如もののあわれ、「氣毛spring鈃」等不是容易翻譯的。

    但技術語言似乎就少有不可翻譯性,所以才能構成技術的流動性。技術語言的可翻譯性相對較高,這種可翻譯性指的是具有同樣知識背景的人而言,不同領域幾乎無法溝通。因此,首先要學習技術語言才能進入技術內涵,在日本統治台灣的年代,日語是攜帶技術的語言,學習日語是邁向進步的階梯。目前在台灣分館還能找到《勸業用台灣語實習資料》《實業教科台灣語及書翰文》,這是語言與實業或技術之間關係的證明。

    「狗去豬來」這是台灣人用來形容前後兩個殖民者,為何說日本是四腳狗?日本神社前面的兩隻動物正是狗,正如台灣廟前兩隻獅子,而狗與日本人之間形成良好關係。這不會是台灣人想用的觀點,「狗眼看人低」才是這句話的重點。狗對陌生人展現兇猛的嘴臉,有如日本人下層官僚在管治台灣人時之窮凶極惡的態度有如狗一樣兇惡。而豬是形容其手腳不乾淨,意思是貪污橫行

  3. 北投埔 寫道:

    1937-01-13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彰化營業支所,已決定於郡役所北鄰,工費4萬3千餘圓,為2樓近代建築,6月中竣工。」
    1939-02-01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彰化台電支所 營業所に昇格」。
    1939-03-27「昇格披露宴」。
    1941-07-07「台電彰化支店」。
    這可以看到彰化營業所的沿革。

  4. 北投埔 寫道:

    彰化火力發電所
    彰化火力發電所建設計畫在1920年11月24日向總督府提出工事施行認可申請書,次年3月認可。21年4月23日,預算21.8萬元的工事開工,9月16日就落成,12月18日認可使用。結算後,工事費15.9萬元,節省5.8萬元。本發電所出力240KVA,在日月潭發電後就撤廢,怪不得連彰化人都不知道有此發電所。

  5. 北投埔 寫道:

    彰化何時才有電可用??

    有人會回答彰化火力發電所完工之後,其實不對。

    1910年總督府預算計畫建設后里發電所,位於豐原郡內埔庄七塊厝,利用從大安溪左岸取水之灌溉用水利之官設埤圳來發電,原定年初完成,因機械向外國注文(定購),發生事故而延期,1911年7月底完成。8月1日台中開始送電營業,10月1日彰化送電,工事費總額45萬圓,2部機出力1000KVA(800KW,1930年改為950KW),水輪機為J.M.Voith製造,型式為Francis(Fss-H橫軸單流渦卷法蘭西式)。發電機為S.S(西門子)廠產品。后里發電所號誌第四發電所。

    1911年10月1日彰化送電。比台北1905年晚6年。

  6. 北投埔 寫道:

    1910-07-15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彰化電氣供給概況:電燈800個, 電扇30個, 動力10馬力。」

  7. 賴和文教基金會 寫道:

    528賴和日,林生祥、吳志寧、拷秋勤、張睿銓、鬥鬧熱,文學音樂high彰化

    在各界耕耘的NGO朋友們,大家好,

    很感謝大家這一年來協力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搶救高賓閣/彰化鐵路醫院。
    讓我們今年四月得以守下彰化大城濕地、高賓閣/彰化鐵路醫院指定為縣定古蹟。
    因為有大家一起努力,在這個春天能有如此成果。

    賴和基金會誠摯邀請大家5/28(六)賴和生日這天,來彰化鬥鬧熱!
    參加賴和文學地景之旅、精彩的賴和文學音樂會、劇團演出〈一桿「秤仔」〉、文化創意市集~~

    彰化,是賴和的家鄉,也是我們以文化方式努力讓公民意識生根的基地,
    這一年來,賴和基金會發揮全國影響力,發揚賴和精神,挺身支持這些與彰化有關的公共議題,
    也同時持續在地的青年、居民人文耕耘,希望為彰化注入文化活水、深化居民的公共意識,
    去年下半年開始培訓首批賴和文學地景導覽志工,完成第十屆全國高中生台灣人文獎。

    即使基金會堅持台灣文化紮根工作,但在這過程中,基金會也出現財務危機。
    自2008年以來政府文化政策轉向,基金會申請的各式企畫案最多獲得一萬、三萬象徵性補助,
    這三年來,所有基金會活動、紀念館營運全仰賴董事們捐助支持,
    直到今年初基金會已無法支付工作人員薪水,
    而今年賴和音樂節的活動經費,從去年到下半年也幾經撥折,申請案子最後沒通過,
    直到三月底也才得知在地公部門沒有編列給基金會今年528賴和日的相關經費。

    為了讓基金會財源自主、擴大台灣社會支持台灣文化深耕工程,
    今年,我們將公開號召「賴和之友」,邀請各界以小額捐款,作為送給賴和117歲的生日禮物之一。
    「賴和之友」的招募辦法將於近期公佈,再請大家幫忙傳遞給更多朋友。

    懇請各位NGO朋友,能幫忙把這封528賴和日的訊息寄給貴單位之友,
    也可直接在臉書分享5/28賴和日的活動: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09974319089354

    感謝您的協助,5/28,期待跟大家彰化見!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周馥儀 敬邀

  8. 賴和文教基金會 寫道:

    2011賴和音樂節,歡慶賴和117歲生日

    2011賴和音樂節:向孩子說
    首創台灣文化人物城市慶典
    528賴和日,樂遊彰化

    跟著賴和的詩文旅行彰化,品味庶民吃食,
    帶你去散步‧賴和文學地景之旅

    台灣文學音樂大會唱
    守護大城濕地新作發表

    鬥鬧熱走唱隊‧賴和
    林生祥‧鍾理和
    吳志寧‧吳晟
    拷秋勤
    張睿銓

    賴和傳世經典作品,搬上舞台
    以聲音、肢體傳遞動人的庶民故事

    影響‧新劇場∥〈一桿「秤仔」〉Live讀奏版

    f8037516743f8d81d6138aeaef01332c_l.jpg

    2011賴和音樂節:向孩子說

  9. 賴和文教基金會 寫道:

    【賴和日系列活動】
    活動日期:2011年5月28日(六)14:30至18:30
    活動地點:彰化藝術館戶外廣場(彰化市中山路2段542號,縣立文化中中心旁)
    ◆賴和文學音樂會∥16:30開唱:
    林生祥、吳志寧+吳晟、鬥鬧熱走唱隊、拷秋勤、張睿銓、
    影響‧新劇場〈一桿秤仔〉Live讀奏版

    ◆鬥鬧熱文化市集∥14:30開市:
    等你來體驗,文化創意遊戲、可愛獨特的手工產品、對環境友善的美食…..
    ※活動免費、自由入場,您可購買文化市集的產品,支持本土文化、友善環境的團體。

    【帶你去散步∥賴和文學地景導覽】
    跟著賴和的詩文旅行彰化,品味庶民吃食,體驗日治時代彰化人文風華

    (1)時間:2011年5月21日(六)上午9:00-中午12:00
    2011年5月28日(六)上午9:00-中午12:00

    (2)梯次:兩條主題路線,共四個梯次,每梯次30人為單位,視報名情形同時段加開梯次。

    (3)活動對象:歡迎個人報名,亦開放團體報名,結合國中、高中、大學的人文相關課程。

    (4)活動內容:以步行走訪,實地解說賴和事蹟、走讀相關詩文、該景點的庶民生活記憶。

    (5)集合地點: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6)地景導覽路線:
    A.賴和彰化市街文學地景主題路線──
    賴和醫館→小逸堂+中山國小→紅毛井→彰化公園→孔廟→警察署→元清觀→高賓閣+小西街
    B.賴和八卦山文學地景主題路線──
    賴和醫館→小逸堂+中山國小→紅毛井→彰化公園→文學步道→八卦山→節孝祠+武德殿→古東城門

    (7) 部分地景點,設有紀念戳章、供民眾蒐集蓋章【賴和紀念館、中山國小、彰化市警察局、元清觀、文化局(彰化公園)、小西街之高賓閣/彰化鐵路醫院】
    ※ 活動免費、名額有限,請事先報名。現場備有精美《賴和文學地圖》販售(一份50元)

    ★賴和文學地景之旅 報名網址:http://goo.gl/zcpGC

  10. 賴和文教基金會 寫道:

    【招募賴和之友∥澆灌台灣美好未來】
    招募關心台灣社會文化發展的公民,以小額捐款達成一百萬以上的目標,搭起有理想的文化青年平台,推展具思想的台灣文學文化,澆灌台灣美好未來。
    (捐款均可折抵扣稅)
    帳號:土地銀行彰化分行 047-001-11244-5
    帳戶: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 感謝所有參與的音樂人、團體義助。在這幾年公部門政策轉向、企業贊助有限的困境下,我們正在籌募經費、支持基金會營運與本次音樂節,若您贊同以創新、具吸引力的方式向青年推廣台灣文學文化、深耕人文,懇請以小額捐款一起完成這個文化大夢。
    活動網站:賴和基金會 http://www.laiho.org.tw
    活動洽詢:04-7241664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張小姐

    【感謝各界鬥鬧熱】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
    彰化市市公所、高雄市政府、高雄中學、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彰化縣小西文化協會、喜願麵包工坊、野上野下、彰化縣環保聯盟、
    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本土文化書局(陸續增加中…..)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鄭福田文教基金會

  11. 賴和文教基金會 寫道:

    籽落地時……賴和文學地景志工培訓工作坊

    他們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共同對彰化、對台灣文史懷抱熱情,
    歷經半年培訓,他們成為基金會第一梯賴和文學地景志工,
    5/21、5/28將帶領大家走訪賴和文學中的精彩彰化,
    這是他們送給賴和117歲的生日禮物。

    文/白佳琳(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賴和文學地景志工)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生長於彰化,行醫寫作於彰化,在這座城市裡,處處都有走街仔先的行跡,本會有感於賴和行跡及其精神皆和彰化土地具有強烈的連結性,遂而進行一系列以「在地性」為起點的文學教育之推廣。

    早在2010年下半年,基金會即開始籌畫2011年賴和音樂節的重要活動「賴和文學地景之旅」,從2010年10月為期到2011年2月底,以「愛‧土地」為核心精神,籌辦「跟著文學去散步:文學地景導覽志工培訓營」,此活動召集了一群對文學、土地有感的彰化民眾及中部青年學子投身參與。

    半年來,十幾位學員風雨無阻、利用週末時間到紀念館上課,有的是彰化在地上班族、有的是到台中求學的彰化青年,有的是對台灣文史有興趣的在地大學生、還有高中生、國中生也加入學習,學員們所學背景不同、彼此激盪交流觀點、對彰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透過一系列紮實的課程,包含從文本的研讀去認識台灣文學及其時代精神、品讀彰化城之演變到耆老的訪調、踏查演練,藉此建立完整且細膩的歷史空間觀。以思考啟發、實事求是的培訓方式,讓學員們從文本、口述歷史以及老照片裡,協力拼湊賴和經歷的日治時代時代圖像,藉由這種方式回溯與重建彰化的歷史記憶,也讓彰化城市新發展保藏過往舊城人文風華的思想路徑,營造我們期待的文化城市風貌。

    學員們也在這個參與式工作坊裡,學習如何接觸不同背景的人、及社會環境,並從中進而體會到「教育必須從現實社會出發」,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進而肯定自己生命價值的真諦。

    他們的學習成果將於5月21日、5月28日賴和日正式登場,當日學員們將引領參與文學地景的民眾,以賴和的作家之眼漫步於城市中,藉此深入認識並且用心體會賴和筆下的城市光景,感受賴和與同時代文友開創的文化風景。以如此貼近生活空間的方式,細心感受這塊孕育滋養的土地、有何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

  12. 北投埔 寫道:

    1911年10月1日彰化送電。
    1910-07-15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彰化電氣供給概況:電燈800個, 電扇30個, 動力10馬力。」

    這兩條留言是版主故意留下的缺陷,要求網友指出,讓版主去回答。網友都非常客氣,不指出。

    由於這兩條留言都是有根據的,那問題出在那?版主只好自己回答。
    這是因為工廠的「自家用發電所」比民生用電來得早之故。

    彰化工場 :新高製糖 :152 :— .AEG . 汽 : 1910.11.21
    但台灣日日新報新聞1910-07-15與《電氣事業概況》「自家用發電所」1910.11.21有些差距,版主就不知道問題發生在何處。1910.11.21可能是發電所經檢驗合格取得總督府執照的日期吧。

  13. Ozi 寫道:

    戰前台灣知識份子所呈現的台灣語言觀:
    當年,日本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展開對台語之研究,於領台翌年之1896年便先後整理發表了《訂正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表》以及《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再於1901年發表了《訂正台灣十五音字母詳解》,統一制定了七十七字「台語拼音假名」,做為總督府編輯的台語發音教材之一。使用漢字以及「台語拼音假名」的互補應用,於1898年出版了《日台小辭典》,再於1907年出版了《日台大辭典》後,開始著手於《台日大辭典》之編篡研究。翌1908 年,「台灣語通信研究會」發行的《語苑》雜誌也於茲創刊聞世(至1941年停刊)。到1931年《台日大辭典》出版,詞彙和相對適用的漢字大都已經搜集釐定完成。
    日本人不僅對其在台日本人施以台語教學,同時也激起一部分台灣人開始認同日本人視台語為分立的『台灣語』概念,參與研習台語。根據1912年元月出版的《語苑》所作的統計,該雜誌的台灣人會員人數,自1908年僅42人,1909年增至230人,1910年則增至697人,至1911年末,總計有1093人之多,認同日本人對台語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做為被殖民階層的台灣人之參與殖民政府所設計、原本屬於自己的母語之研習目的,當然不同於統治者只是為了「方便於徹底傳達政令和政策」,而是志在透過日本人的研究,來深化了解自己的母語來建立書寫體系,好讓台語能夠超越「有音無字」的困境,冀望在日益普及的日本語衝擊之下救亡圖存。
    盡管這樣,台灣的知識份子卻若無其事的,有的寫起日本語文,有的寫起中國白話文語体文,自以為高尚有文化,有新頭腦,不屑於使用自己的母語。唯獨郭秋生批評說「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好,都是脫離台灣人所使用的日常語言,稱不上言文一致;認為台語文應該忠於台語的台灣語文,主張使用「本土字」,以及創造「新字」,遭到黃石揮與黃純青等的反對,認為台語文要與中國話有互通性,反對使用「本土字」,主張使用「白話文」。
    30年代「鄉土語文論爭」表面上看來,好像是書寫文体的問題,其實議論的背後隱藏著對「台灣語」這一語體的定位問題;亦則「台灣的台灣語」還是「中國的台灣語」的問題,生怕日本人之視台語為分立的「台灣語」的概念,將導致深藏於他們心中「傳自中國的台語」與「漢文台語」之消滅,作自我毀滅的爭扎。對寫「日本語文体」來說,是「要不要母語」?於是,未遭到統治者的任何壓力就安樂死了。
    說戰前台灣作家的「日本語文体」文學是反抗文學,卻多的是矛頭向內,對同為被統治族群不同立場者的批評與詈罵,對殖民者的批評反而點到為止。台灣人的「杜伯仔腳」自古至今就是長得又長又強有力的!
    如何看待戰前台灣作家的「日本語文体」文學,70年代台灣文學論述主張寫台灣事物或感情的都是台灣文學,常常引起爭論。記得鍾肇政曾說那是「皇民文學」或「殖民文學」。垂水千惠說是「台灣的日本文學」。以鍾肇政的邏輯,戰後台灣作家的「中國語文体」文學恐怕也是「殖民文學」吧!依垂水千惠的說法是「台灣的中國文學」,因為都是藉用殖民者的語文工廠加工製造出來的文字產品,說好聽一點,只可說是台灣的「過渡性文學」,「無魚蝦嘛好」罷了!難怪藤井省三說「台灣文學是富於異國情調的文學」。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於楊照的訪談中說:當她看到「大陸的人」也在欣賞她的作品時,她不由自覺的感覺自己是「中文作家」,不再是「台灣作家」而已。如果有那麼一天,中國人也開始「欣賞」鍾肇政或黃春明的作品時,按照龍應台的說法,鍾肇政或黃春明的文學,自然而然都變成「台灣的中國文學」,不再是「台灣文學」;不!恐怕「甚麼都不是」,因為中國人會認為那只是模仿的「Imitation 文學」,和戰前台灣作家的「日本語文体」作品一樣都排無星肖啦。
    站在文學的領域,「文」是「語」的視覺工具,「語」才是創作的「原質」,好比畫家的「色料」與「觀念」。依偎天外遠來的語文化來創作本土文學,準講是「文豪之筆」,異質感與語詞之短絀是必然的。

  14. 北投埔 寫道:

    Ozi前輩講得真好!!

    黃春明的作品應該歸類於「被殖民主義制約的作家」,戰後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集團,蔣介石是受委託者,美國是委託者,且中華民國憲法從美方看來,只不過是佔領軍法令之一。

    今天連根藤在自由時報『「憲法」沒有「關係」』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6/today-o7.htm簡單數語,道出「ROC憲法只是佔領區頒佈的法令之一」(佔領區委託佔領者的基本法),根本不是「國憲」。

    而被洗腦的作家,根本忘記自己是誰?他如何能寫成「台灣文學」?

  15. 北投埔 寫道:

    黃春明論台語文 成大教授踢館(自由時報)

    蔣為文﹕應重視母語

    〔記者孟慶慈、洪瑞琴/台南報導〕作家黃春明與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前天在黃春明在台灣文學館的演講會場上,為了台語文寫作適當與否爆發爭執。黃不認同台語文寫作,蔣舉大字報抗議,罵黃「可恥」,引來黃怒斥,批蔣是「會叫的野獸」。

    蔣為文昨受訪指出,黃應先了解台語文現況,以及推動者的理念再批評;文學家葉石濤晚年也很遺憾只能以華語、日語寫作,未能以母語寫作。他認為,在過渡時期使用殖民者的語言,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應重視母語。

    黃春明﹕樂意再討論

    黃春明則透過李姓助理轉述,在爭端的表面上報導實無意義,他已不在意此事,重點在於台語文書寫的論述,他現場就已允諾,可以再透過座談平台,他樂意與蔣老師對談,或發表文章表達看法。

    台灣文學館則保持低調,只強調他們不是主辦單位,未料會發生爭吵,令人驚訝意外。

    據悉,黃春明於本月廿四日上午在台灣文學館演講,題目為「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蔣為文認為黃非台語文專家,題目挑釁意味十足,遂帶著以華文、台羅拼音大字報「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出席,並在黃演講時舉出抗議。

    黃春明當場被指「可恥」,情緒相當激動,直嗆蔣憑什麼這樣講,半途打斷他的演講,還罵黃是「會叫的野獸、悲哀」。文學館人員一方勸阻蔣老師,一方也安撫黃老師的情緒,深怕年近八十歲的黃禁不起激動。

    事件爆開後引發網友紛紛討論,也在文學界引發關注。當天參加演講的一位文化界人士也感到意外,他表示,黃春明演講不到三分之一,蔣老師就發飆,其實台語文發展,各派論述說法都有,最起碼應尊重演講者說完後,與台下觀眾交流互動時再對辯,他也打算和黃春明交手一下,未料蔣的強烈捍衛動作,讓全場氣氛變了調。

    【版主註】1989年在南港研究院舉辦第一屆台灣語文研討會, 這是由宜蘭縣長發起6縣市長的共同主題, 當時這件事的主持人正是「可恥的」黃春明, 當年的他現在變成反動者!!

    這樣沒有前後一貫「的作家」能稱為作家嗎???配進入台灣文學館演講嗎???台灣文學是代表被壓迫的台灣人而發聲的文學, 替殖民者宣傳的人配稱「台灣作家」嗎??

    版主嚴正批判這類殖民者幫凶!!!

  16. Ozi 寫道:

    2010╱10╱16 日 ,為着記念「世界母語日」,台灣北社邀請本土「文學家」黃春明 dīh 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一場「台灣母語文化」演講會。
    Zid 位本土文學家 dīh 二點鐘久 ê 時間內, 頭仔用真優秀兼幽默 ê 台語說明台語 ê 優美 kah 文化ê關係。
    想 būe 到這位本土文學家 dīh 接近結論 ê 時,話頭一轉開始講伊反對學校教台語、教寫台語文。講伊有一擺 hông 請去美國對蹛 dīh 美國 ê 台灣人演講 ê 時,反對邀請單位 ê 要求使用台語,堅持用北京語演,講因為伊惊仔來聽演講 ê 人中間,可能有 būe 曉聽台語 ê 大陸人。
    聽着安呢,我 dīh 心肝內問伊:「Ah 你哪無想着來聽你演講 ê 人中間,可能有 būe 曉聽北京語 ê 人?」
    續落去講:伊無贊成學校教台語、教寫台語文,講:有一擺鄭良偉教授去尹兜拜訪伊 ê 時,伊質問鄭教授,叫鄭教授 màih 佫推動台語教學,màih 佫 le 推動台語文。講:因為鄭良偉教授無 hōh 伊滿意ê答覆,kā 鄭教授趕出尹兜,hām 伊永遠絕交。Zid 位本土文學家 ê 話宛然是 le 對 kāhkī ê 母語宣戰。
    這着實在真怪奇,明明都講是 le 記念「世界母語日」,講是「台灣母語文化」演講會,哪 ēh 煞 le 反對講台語?明明都講台語是咱台灣 êh 本土母語,哪 ēh 叫人 mh tāng 教台語,mh tāng le 推動台語文?明明是「本土文學家」le 反對「本土」。
    Dī 台北 zid ê 無正常 ê 城市,無人親象蔣為文 qīah 起來抗議,伊煞 puad 去到台南,碰着鐵板。Anni 看來,黃春明的文學,kānnā ēh sai 關蹛台北「文學」nyahnā!
    「黃春明表示樂意再討論」,台灣人講台語、寫台灣文,人權 ê 根本,無啥乜好討論 ê !

  17. 蔣為文 寫道:

    感嘆一個台灣作家良心ê死
    –抗議黃春明演講ê頭尾kap公開聲明
    蔣為文/成 大台文系
    2011.5.25

    文訊雜誌社kap趨 勢教育基金會等單位tī 2011年5月24號tiàm台 南ê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 百年小說研討會。大會邀請作家黃春明先生做專題演講,題目是「台 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頭起先看著宣 傳ê時,iáu koh teh質 疑大會敢有hut m̄-tio̍h, 黃春明並m̄是台語文專家,因 何會請伊講這个題 目?想袂到伊有影來台語作家大本營ê台 南,而且就是講這个題目。

    雖bóng進前 就有流傳伊對台語文教育有chiâⁿ負 面ê意見,m̄-koh iah是抱 著好奇、想beh進一步了解ê心態報 名出席這个研討會。想袂到伊ê演 講真正充滿偏見、扭曲事實ê內 容。伊一開始就以充滿負面ê「閩 南語」、「方言」來稱呼台語,koh以「中國人」來自稱。 他the̍h台灣過端午節做例, 表示台灣中國是同文同種,無應 該kó͘-chhui一pêng一 國。其實,越南hām韓國mā有 端午節,kám講越南kap韓 國lóng ài變成中國?關係台 語教育,伊tī演 講tang中坦白家己看無國 小台語文課本。伊無檢討家己是 台語青瞑牛,soah怪 罪台語課,認為本土語言課會增加學生ê負 擔。請問,若是美國總 統Obama無去讀 冊,伊敢會曉讀寫英文?平常時會曉講 台語,若是m̄學,當 然就看無台語文!M̄-nā án-ne,伊koh批 評台語kan-taⁿ有口語,無書 面語。其實,tī黃春明iáu袂出世ê 1885年,就已經有用台語羅馬字書寫ê《台 灣府城教會報》報紙出現,這个報紙刊行袂chió ê台 語白話小說。甚至,1926年賴仁聲mā出 版長篇台語小說《出死線》。借問–chi̍t-ê, 黃春明kám知影? 主辦單位kám知影? 台灣百年小說研討會為siáⁿ-mih thiau-kang漏kau台 灣母語小說!?

    演講到大約40分 鐘ê時陣,黃 春明lú講lú激 動,koh直接點名批判台語文前輩鄭良偉教授kap洪 惟仁教授,而且批評台語文書寫是「不 倫不類」。這時,m̄-nā是我,只要是有良心、有血性ê台 灣人攏會tòng袂tiâu!自án-ne, 阮tī原底ê座位kā海報gia̍h koân tiām-tiām抗議。海報分別是用 台語kap華語書寫:「Tâi-oân chok-ka ài iōng Tâi-oân-gí chhòng-chok!」、「台灣作家不用 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以及「用殖民者的語 言華語創作才須商榷!」。阮無搶黃春明ê mài-khuh,mā無阻 礙伊發言。M̄-koh伊soah siak mài-khuh, 衝tùi我這pêng來,ná-chún beh拍我ê款。Siâng-sî kúi个穿紅衫ê工 作人員mā chiⁿ oá來beh搶 阮 ê海報koh kā阮趕。

    我心內感覺hiâu疑:為siáⁿ-mi̍h伊ē-sái點 名侮辱別人,soah無法度容允別 人對伊ê恬 靜抗議?所以我tō發 言kā 伊抗議,質疑伊憑siáⁿ-mih批 評台語文運動者追求母語文學kap教育ê phah-piàⁿ!

    抗議大約十分 鐘了後,阮kā海 報收起來,hō͘黃 春明繼續演講。想袂到,伊iáu是ná講ná罵。所 以我koh一 擺gia̍h海報抗議!伊soah歹 喙,用北京話罵「操你媽的B」而且 比中指kā阮侮辱。自án-ne阮toh退 席抗議!

    原本這个研討 會tī網路有全程ê實 況轉播kap錄影,想袂到 會後這場錄影soah tùi網 站頂頭提掉。而且,網 站頂頭黃春明ê專 題演講題目mā hông改做「請 讀一頁小說」。我m̄ 知影負責 執行ê文訊雜誌社kap趨 勢教育基金會kám是teh am-khàm siáⁿ-mih無ài hō͘人 知ê祕密?

    本人tī chia慎重 呼籲kap要求:

    第一:文訊雜誌社kap趨 勢教育基金會ài解釋為siáⁿ-mih改 講題,mā ài公布當天ê錄 影資料thang-hó chhoē-chhut真相,poé清 網路頂面對本人無實在ê謠傳kap指 控!

    第二:黃春明ài就 「不倫不類」等侮辱台語文ê言語,公開向鄭良偉教授、洪惟 仁教授以及所有台語文作家kap工 作者hoē失禮!

    第三:假使黃 春明認為台文界對伊有誤解,歡迎kap本 人蔣為文公開辯論,接受社會大眾ê評 議!

  18. Ozi 寫道:

    大家來聲援蔣為文教授!!
    可嘆有肉的地方就會生虫,不止一隻,一定有好幾隻!!
    媒體報導:一群不認同蔣為文激進作法的成大台文系教師包括林瑞明、吳密察、施懿琳、游勝冠、吳玫瑛、李承機、廖淑芳、鍾秀梅、簡義明、蔡明諺等人,昨天聯合發表聲明劃清界線,獲得成大校長黃煌煇同意,公告在成大網站首頁的公佈欄。蔣為文表示,簽署聯合聲明的教師都攏未教教台語文,彼此理念不同,對他們的聲明予以尊重,他願意與黃春明及政大陳芳明老師就台語文公開辯論。

    吾人所以強調台語,推動台語文並非如客家語或南島語族語那樣俠義的族群意識,而是因為台語是營造台灣人生活文化之基本要素。一個人只要置身台灣,不論會不會說台語,喜歡不喜歡台語,甚至反對台語,都得在台語所營造的文化之下過日;就像你若去到日本,不問你會不會說日語,喜歡不喜歡日語,都得在日語文化之下生活那樣。

    現代人類一生下來就被歸屬於某一民族的一份子,而這「民族」並非上帝創造人類的同時創造出來的,而是集團於某地受限於該地區的天然環境下經營生活,經過漫長的歲月累積進化所構成的;「民族」與「民族語言」都是因為生活方式之差異所分裂出來的。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目前地球上約有7000多個部落和民族,有6300多種語言被使用,但1920年的日本哲學家也是民族學者的和辻哲郎卻認為:就特質而言,世界上的民族其實只有兩種;一種是居住在「乾燥氣候」下的民族,即居住在大陸的民族;再一種是居住在「濕潤氣候」下的民族,就是居住在海洋地區的民族。
    就生理與語言的角度而言,以亞洲人為例:居住大陸的民族,從一萬年前就過著遊牧與放牧的生活,自古多食肉,進化成齶部比較發達,喙筋腯厚,口腔較小,咽道較狹細,舌頭較大而丸鈍,講話時,較大的舌板在較狹小的口腔裡無法靈活繞動,因此運動口部發音的比較多,繞動舌板發音的比教少,有明顯的捲舌音和深喉音等語音特徵。
    相對的,居住海洋地區的民族,自古以較軟質的魚、穀為食,齶部較不發達,喙筋單薄,口腔空間較大,舌板較小較尖而靈活,方便於大口吃飯時在口中翻動食物,講話機能的狀態恰與大陸人相反,繞動舌板發音的比較多,運動口部發音的比較少,因此多發清音。
    兩者之間造聲器官的差異成為「母語」的原點,看看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南島語系)包括約有500種以上語言,大抵而言都沒有捲舌音與深喉音。反過來看,居住大陸地區的中國人亦有為數不少的方言存在,大抵而言,都有強弱不等的捲舌音以及深喉音,即使是南方的粵語群都還能看到這種痕跡。
    這證明改變兩者之間的差異或移植不是容易的事。然而,若將一個人出生後立即置於非其母語的其他某種語言環境中育成長大,就會被塑造成為該種語言的發音模式(舌等發音器官的運動模式),可能終其一生無法改變回來。所以說母語 (mather-langue)的mother指的並非生身的母親,指的是mother-land,即母土的語言。母語是土地創造出來的,人只是客體。所以,台語指的是台灣的「語」,非指誰人的語言。

  19. 北投埔 寫道:

    噯呀,Oziさん, 你提到我不敢使用的名字, 跟您同姓!!!

    他在狄卜賽文書公開上扮演殺手級作用!!讓狄卜賽文書一魚n吃,
    從2005搞到2011才半公開!!有許多用穩輸權理由讓讀者穩輸
    不準看
    今天自由時報還刊登另一位專訪!!你們就知道她們的惡勢力有多大

    為了台灣的前途, 請大家聲援蔣為文教授!!

  20. 葉雪淳 寫道:

          
         
    「NHKのど自慢 イン 台湾」を実施します!
    http://www.nhk.or.jp/nodojiman/taiwan/index.html?lang=ja
    http://www.nhk.or.jp/nodojiman/taiwan/index.html?lang=cn
           
          
         

  21. 北投埔 寫道:

    Oziさん是我台中一中的學長, 他是台語運動者, 幾乎是我看過最用功的學院外學者!!
    尚有許多未出版書

    出版書
    字源
    台語e疉詞擬聲語 by 吳國安( Book )
    台語e疉詞擬狀語 by 吳國安( Book )
    歸仁十三窯 by 吳國安( Book )
    臺語四用漢字字源 : 讀音・解釋・文法・造句 by 吳國安( Book

  22. Ozi 寫道:

    林酋長màih烏白介紹啦!…講是「台語運動者」,歹勢啦,recycle niahnyā 啦。
    傳統「移民史觀」認為台語台語即閩南語,由閩南移民所傳入(?);平埔族通用南島語。盡管從基因上的研究,或漢「番」融和的歷史過程研究,都發現傳統「移民史觀」尚未有足夠實證基楚可以推斷、甚至驟下結論。盡管如此,這種迷思仍舊陰魂不散的殘留於台灣人的心底深處,伺機發作。
    (1)首先,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荷人自1645年起每年於赤崁舉行一次南北村社會議,邀集各社長老,聽取荷人報告,並由翻譯翻成新港語(Formasan語)。這表示其他語族的參加者也都聽得懂新港語,意味著平埔族各族語容或有某種程度的方言差,大體上而言,是可以互相通曉。
    (2)陳第的《東番記》(1603年) 為最早記述台灣住民的一篇文章記載:「漳、泉之惠民、 充龍、烈嶼諸澳,往往譯其語」。其時離荷人據台之前二十一年,平埔族人與漢人的接觸尚淺,然而操閩南語的漳、泉人「往往能譯其語」;而所謂「往往能譯其語」意為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反過來說,平埔族人當然也是「往往能譯閩南語」,「Formasan語與閩南語的距離,可以窺見一斑。
    (3)根據1624年《巴達維亞日誌》(村上直次郎譯第一冊P-48):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駐Teyouan長官致巴達維亞長官關於「平埔族」之報告書有如下之記載:「婦女操守正,全無賣淫情事,甚健談,體形美好,顏容較我國人(按:荷蘭人)整齊,其膚色為栗褐色,男女皆蓄長髮。其所使用語言,食謂mackan,豚謂baboya,火謂api,又使用一些馬來語和Chinese(閩南語),為一種不統一的混合語言」。
    (4)根據J.P.Coen 1628年1月6日巴達維亞檔案:海盜一官(鄭成功父鄭芝龍)本住日本平戶,習得蘭語,改名Nicolai,於1626年之前,曾在大員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當過翻譯。此外荷蘭東印度公司前後所聘翻譯,無一不是閩南人、講閩南語的人。《熱蘭遮城日誌》亦記述荷人每於與平埔族接觸時都帶有唐人翻譯同行。可見Formasan語與閩南語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相通曉的。
    (5)荷蘭傳教師Gilbertus Happart編的Dictionary of The Favorlang Dialect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華武壟辭典1650年)收有2586個單語、包括648個名詞與含一些合成語,其中部分詞語可以用現代台語發音解讀,例如:a(and╱例如:我a你a伊)、achoa(enough╱啊好啊)、agá(weapon╱adgá-短槍)、char(cry╱háu-哮)、chaû(fire╱fúe-火)、chauge(as achoa╱hursè-好勢)、geroān(foolish,silly╱kēhlōh’wa-低路仔)、de(in╱例如:de厝裡)、ma-gamgam(covetors╱gāmhgām-儑儑)、zhisya(a day╱日時仔)、boa(the flesh of beasts or fishes╱bah-肉)、oár(almost lake a shellfish╱ûrh’wa-蚵仔)…等等。
    (6)出現於西歐古文書中的台灣古地名,例如:Ketaugalang(雞罩仔崙:郁永河《稗海記遊》:有小山圓銳,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也)、Cavalang(柑仔崙)、Cavalow(柑仔瀨,今瑞芳鎮)、Sideia(四塊仔,郁永河《稗海記遊》:偽鄭之四大社)、Pazeh(北勢)、Voksenboy(北線尾)、Saolang(蕭壟,吳新榮解為沙崙)、Soadelouw(三塊寮仔)…等等。
    由於此,閩南語的基層語與平埔族語可能具有同源關係,可見這種「食謂mackan,豚謂baboya,火謂api,又使用一些馬來語和Chinese(閩南語),為一種不統一的混合語言」最遲於甲螺時期已經在這台灣島上通行。後來加上移民攜入原先擷自漢文的漢字詞融和為現代台語。以南島語為基層的多音節、自由聲調、膠著語混雜了漢語單音節、固定聲調、孤立語,加上若干外來語構成為一大混雜語(creole),這正是現代台語的真面。
    小川尚義在《日台大辭典》〈緒言〉(1907) 中,雖稱(台灣)南部福建語為廈門語族,但他又說這是權宜的稱呼;他說:「廈門的開發慢於對台移民開始後約半世紀,要說移民把廈門語帶進台灣,那是說不通的;而從來的說法,台語就是泉州語和漳州語,可是事實上現在的台語並不屬於泉州語或漳州語的任何一種語言」。

  23. 蘋論:國罵黃與倒楣蔣 寫道:

    蘋論:國罵黃與倒楣蔣
    2011年 05月31日

    蔣為文與黃春明的衝突,至少有兩個面向。關於語言的來源、變化、附著於意識形態上的變種、附著於政治現實上的變種、以及在創造想像的共同體時的工具價值等。另外一個面向則是民主生活的態度與教養。

    關於言語和統獨的關係,公婆各有各的理,若要釐清問題必須進入學術性的論辯。情緒衝動罵人「操XXXX」(超難聽的國語5字國罵)是可恥的行為,沒有資格參與討論;倒有資格參加罵髒話大賽。

    作家欠民主風範
    從民主機制的角度看, 蔣 教授當然有權 利在黃 先生公開的演講廳裡表達言論自由。他舉牌抗議,反對黃的語言觀點,是公民的表意自由,受《憲法》保障。黃竟激動到脫衣衝下台做出毆打蔣的姿態,並且口出5字大國罵,辱及人家母親;這位「國罵黃」是我們認得的大作家黃春明嗎?一點民主風範都沒有,也缺乏文明的教養,他寫的小說誠實嗎?

    奇怪的是,多數媒體一面倒地罵蔣,沒人對黃的「國罵」有意見,好像只要黃的「語言政治」立場跟他們一致,就算罵得更髒都沒關係。馬總統還電話慰問黃,難怪在他治下,台灣的言論自由和民主機制每下愈況。成大台文系10位教授經校長同意聯名圍剿蔣。依法應該要行政中立的成大,把此事刊登在成大網站首頁的行政公告欄,還批評蔣「……主 張 教授應本於學者風範,行為應符合社會期待。」成大行政中立了嗎?這件事? O誰沒有風範?是誰不符合社會期待?若蔣不符合社會期待,黃的5字國罵難道就符合「社會期待」?還是符合「政治期待」?莫名其妙!

    在公共場合舉牌是名正言順的「表意(言論)自由」,何況沒有鬧場。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記者會上被人丟鞋子羞辱,他有脫衣衝下去做打人狀嗎?有大罵F字頭的髒話嗎?民主國家官員在公共場合演講,常有反對者舉牌抗議,有人脫衣衝下去耍流氓嗎?有公開大罵髒話的嗎?江澤民在位時公開大罵香港記者「太天真」,就遭人引為笑柄,何況口出髒話,出言不遜了。

    語言問題可辯論
    語言問題可以辯論,但耍流氓、飆髒話,絕對是落後、無知又沒教養的。台灣不是一大票衛道人士在講究教養嗎?在恐懼「教壞小孩」嗎?此刻就有現成的例子。

  24. 寫道:

    Your personal data not seen on this pages. Please email to me Let me have a way to contact you.So that I will make an appoinyment to talk with my friend(簡女士公子).
    Your response is expected. Please telephone, cellelar phoneand email address.

    Best regards.

    Chang. 2011/05/31
    tel: 02-8502
    (cel.) 0920 120
    email:

  25. hiauhong 寫道:

    [黃春明事件]老賊作家露出本性, 我支持蔣為文教授!

  26. 台文系價值何在 ◎ 許佩旻◎ 林思廷 寫道:

    台文系價值何在
    ◎ 許佩旻

    日前蔣為文老師在黃春明先生的演講會場舉牌抗議,引起系上師長們群起反感,發表聲明表示譴責。一瞬間,讓讀了四年台文系,即將畢業的我充滿困惑。

    長久以來,台文系教我們要獨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要有行動力。在面對這個問題上,他們對於抗議事件「深感不妥」,認為蔣不尊重講者,並且表示「台灣文學不應走向狹隘的定義」,嚴正譴責蔣為文的行為;但卻沒有針對黃春明爆粗口的表現與所談論的講題謬誤百出抱持一貫的批判精神。這種雙重標準的評判原則,道理何在?不去審視彼此論述合適與否及衝突背後的意義,反而提出聲明急於撇清關係。此舉反而只會激化衝突,將可能發展而成的文學論戰導向一個只剩激情的方向。

    台灣文學史上,一九三○年代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即提出漢文無法周延顯示多音節的台灣話,應有專屬的表記方式。直到一九七○年代,綜觀先後歷經的三次論戰,都是強調脫離殖民文學,針對台灣文學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尋找一個出路。就系上所教授的台灣文學史脈絡,如果我們都能肯定過去是為了脫離日本殖民的努力,尋找台灣主體性而生成文學論戰,這個當下正是一個現在進行式。舊的問題,新的時代,面對已經存在的台灣話文,回過頭審視八十年前未竟的論戰,台文系教授卻帶頭否決這個辯證的機會。「批判再中國化」的聲明稿,卻獨對這次抗議事件反殖民的聲音視而不見,自我矛盾。

    打著「廣義的台灣文學」的名號,自稱「尊重台語文學的發展,也期待共建多元語言的環境」的台文系,雖然號稱認同母語文學,事實上在語言問題上卻急於擺脫「多元化」的可能性,以全「華語文學」的態度,來否定母語文學的發展。認定母語只要會講即可,用母語書寫會造成閱讀障礙,因此不需要使用母語書寫。試問,你們真的有尊重母語文學嗎?那麼是誰在壓縮系上母語學分?是誰自動將「台灣語文」窄化成「台語」激化衝突?是誰?

    台文系可以不支持母語文學,但採用劃清界線來處理這次抗議事件,果真是最合適的方式嗎?這樣的台灣文學系,自己正在否定自己被肯定的價值。(作者為成大台文系應屆畢業生)

    ◎ 林思廷

    成大首頁發出台文系教授的聲明稿,試圖切割事件主角蔣為文教授,而這其實就是台文系糟糕的現狀。

    台文系強調學生應有獨立思考,對於母語的認識和態度,我們竟然比非台文系的學生還要反對或不想沾上邊,不願承認殖民情境下語言政策的錯誤、以母語書寫掙脫殖民,卻又身為「台灣文學系」,那台灣在哪裡?只剩下文學,何不直接更換系所名稱?

    設立台文系的目標之一是培育母語師資,我就讀後卻發現,不會講母語在系上比較自在,甚至有老師認為,母語只要會講就好了,不一定要會書寫。甚至在台文系講台語反而彆扭,有同學因為講台語和書寫羅馬字被貼標籤,如今在媒體上發生的指責和批判,就是在台文系的縮影。身為一個畢業生,我很迷惘,因為學得多、學得雜,卻沒有學得精通的專業。對於台文系畢業生而言,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母語語言的訓練,僅止於選修課,成為母語師資的可能性極低。試問,系上關心學生進入台文系的期待嗎?

    如同教授們的聲明一般,廣義的台灣文學定義使我們得以接受許多文學作品的薰陶,但卻也使得台灣文學可以用華文文學、現代文學,甚至是中國當代文學等概括取代,對於母語文學和教育的空間,往往不足,甚至被打壓。如此的「台灣文學系」,本質上應該被稱作「華文文學系」,也建請系上教授考慮更名,以避免往後進入台文系的學生,對母語文學或教育存有不正確的期待和矛盾。(作者為成大台文系應屆畢業生)

  27. 漫畫 寫道:

    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3?sole+1306894307+R006

    有張漫畫, 一目瞭然!

  28. 蔣為文質疑陳芳明 寫道:

    台語文學爭議延燒/蔣為文質疑陳芳明 研討會險失控

    〔記者蔡文居、林曉雲/綜合報導〕成大副教授蔣為文抗議作家黃春明引發的台語文學爭議,在昨日一場研討會持續發酵。聲援黃春明的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出席會議遭圍剿,蔣為文等人質疑陳芳明說一套做一套,場面差點失控。

    陳芳明在圓桌論壇綜合討論結束後未參加閉幕式,在主辦單位安排下,從會場通往地下停車場的專用通道離去。主辦單位社大校長、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表示,只要開車來參加會議者都會走該通道。對於討論爭議,覺得還好,但以此來質疑「台灣人、中國人」比較不妥當。

    台南社區大學研發學會主辦「走讀鹽鄉:二○一一鹽分地帶文學學術研討會」,在台文館舉行兩天,昨天在綜合討論開放發問時,蔣為文批評陳在廿年前批台語文學無知,「講的話都是給中國人、統治者高興」。並質問他「是要當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陳芳明則說,先前對台語文學的確不了解,對台語文創作及書寫者均尊重,「但與台灣人、中國人無關」。

    詩人張德本、成大台文系講師巫義淵也相繼質問陳。張表示,陳先前說只要用華語創作,以台語來唸就是台灣文學,那用英文創作,以台語來唸,是不是台灣文學?

    陳芳明回應說,包括新移民之子,只要創作與台灣社會有關係都是台灣文學。

    蔣為文則在台下抗議「抹黑」,並質疑陳在政大主持的台文所全是華語師資,本土語言遭漠視,說一套做一套,「可恥」!

    蔣為文事後表示,他學越南語、客語,以行動來推動母語文學、多元的台灣文學,卻被抹黑是台語霸權,排擠其他族群,怎不生氣?

    陳芳明說,歷史留下來的問題,只有藉由歷史不斷的淘洗才能昇華解決。他也澄清從未說台語文學不用提倡,也沒有指它排除其他族群的意思。

    蔣為文以「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召集人名義,聯合卅多個本土民間社團,抗議政府獨尊華語,要求給予包含原住民族各族語、客語及台語等台灣語文教育同等對待,今天將赴教育部抗爭。教育部昨天暫不回應,今天則會派人接受抗議信。

  29. 本土社團怒吼 還我台語教育權 寫道:

    img_5568.JPG

    手持麥克風的蔣為文帶頭發起向教育部抗議活動(版主拍攝)

    本土社團怒吼 還我台語教育權

    台灣母語教育學會等民間團體,昨日到教育部前舉行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記者會,並上演行動劇,表達台灣母語受到華語的打壓情況。(記者王藝菘攝)

    600_3.jpg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語文書寫風波愈演愈烈,連續和作家黃春明、陳芳明爆發衝突的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昨以「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召集人名義,聯合卅多個本土民間社團到教育部抗議,要求還給台灣人民使用台灣語文的教育權。

    小學授課應增為三節

    該聯盟批評華語從小學到大學均為必修,且每週總時數達十七到廿四節課,台灣語文卻僅有國小每週一節,且不列入升學的正式科目,實在不合理,應增加為三節。此外,他們要求大學及高中入學考試國文科改為本國語文,讓考生從原住民族語、客語、台語及華語四類語文自選一類應試;政府則須有長期母語復育計畫,常態培訓台灣語文師資及建立台灣語文認證制度。

    img_5570.JPG

    台中一中學長站在抗議的隊部中, 他是目前所知寫台語字典,台語文法,台語創作最多的人, 他指出:要強調語言平等權的觀念(版主拍攝)

    立委管碧玲昨天舉連戰的爺爺連橫所寫下的「孟子齊人章」台語翻譯手稿,證明台語文確實可書寫也有歷史,只是以前曾發生文化斷絕,是國民政府政策錯誤導致,蔣為文要搶救台語文書寫,應該得到尊重。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坪頂國小校長張榮輝認為,語文配置授課時數和政府的政策有關,以目前教學時數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任何一科要增加教學時數都會有困難,而目前小學每週一堂本土語言,主要是引導家長教授孩子母語,母語是「阿嬤的話」,傳承還是要靠家庭。

    教育部國語會執秘陳雪玉出面表示,會把本土社團意見轉交相關研究團隊研議參考。

    img_5572.JPG

    立法委員涂醒哲發言聲援本次活動(版主拍攝)

  30. 回應余光中對台灣母語文學的抹黑 寫道:

    余光中,狼又來了嗎?

    –回應余光中對台灣母語文學的抹黑
    蔣為文/成大台文系2011.6.15

    作家 余光中 先生1928年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1950年移居台灣。與中國國民黨關係良好的他於1977年在聯合副刊發表〈狼來了〉以打擊當時正興起的台灣鄉土文學創作風氣。近日,余光中又於聯合報抹黑本人的台灣母語文學主張,直指「別把自己做小了」、「把單純的語言問題複雜政治化」。

    請問余光中,世界何其大,你為何用華語創作,把自己侷限在狹隘的中國地方主義?你有權利選擇用華語創作,台灣人當然也有權利使用台灣語文創作!當初反共的你,為何近年「回大陸太頻繁,鄉愁詩已寫不出」,且急於在中國出版你的著作?你究竟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二十年前「前衛出版社」出版台灣作家全集時,黃春明都勇於向出版社表明拒絕被納入台灣作家行列,你呢?當初反對台灣文學存在的余光中,你為何於2008年還有臉接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陳芳明的安排,獲頒名譽 文學 博士學位?如果你選擇當一個中國作家,就要像魯迅、胡適那樣有格調,才會受尊重。如果你選擇當台灣作家,不用和賴和、黃石輝、蔡培火等人比,至少也要有黃春明那種向前衛出版社說不的勇氣,去向中國說不。

    請問余光中,你知道甚麼是「做賊喊捉賊」嗎?上個世紀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後,以政治的鐵腕實施國語政策,逼迫台灣人學中國話。我們台灣人要求恢復使用台灣語文有錯嗎?世界上的語言約有六千餘種,台語人口約占全球第23名,客語人口約占第34名。如果使用台灣母語就會把自己做小,那麼排名在台語、客語之後的芬蘭語、挪威語、瑞典語、馬來語等近六千種語言是不是也不需要發展文學?

    請問余光中,你究竟在怕甚麼?或者你就是那匹狼?

  31. 蔣為文 寫道:

    【台文的先聲——台語文的標準化】3之3 - 談台灣語文標準化與教育困境
    ◎蔣為文 圖◎王孟婷

    許多國家的語文標準化與現代化都是在民族國家形成當中,依賴宗教、政治力去規範出來。在西方,16世紀時「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白話德語,帶動了西歐各國國民文學與書寫標準化的形成。在中國,胡適於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白話文學及「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主張,打響中國語文標準化與現代化的訴求。

    眾所皆知,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主要是以文言文為書寫主流與標準。那時的中國文人絕大多數沒有書寫白話文的經驗,也尚未形成中國白話文的標準化。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時提到:「中國固然有了一些有價值的白話文學,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明目張膽地主張用白話為中國的『文學的國語』……白話文學不成為文學正宗,故白話不曾成為標準國語……我們今日提倡國語的文學,是有意的主張。要使國語成為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方有標準的國語。」言下之意,如果作家都不書寫白話文,白話文的書寫標準就不可能形成。同理,如果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書寫,台灣語文書寫標準化就很難達成。

    中國白話文運動可以成功,除了胡適等人臨門一腳的呼籲與身體力行之外,中國政府透過公權力及教育體制長期支持也是成功的關鍵。譬如中國於1912年設立讀音統一會,之後又陸續成立國語研究會(191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1918年)、國語推行委員會(1935年)等。中華民國流亡來到台灣後,以獨尊國語(北京話)的政策強迫台灣人學習,才造成中國白話文在台灣的普及。

    台灣因長期受外來統治,台灣語文的教育權被排除在教育體制之外,導致多數的台灣人即便中文、英文很好,卻也不過是母語的文盲。目前台灣語文標準化與教育困境大致如下:

    第一,遭某些政客、民嘴、媒體刻意醜化扭曲。台灣語文包含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台灣人主張恢復自己的族語寫作有何錯誤,又為何得接受「不倫不類」、「短視」、「心胸狹窄」、「台語霸權」的抹黑?難道得放棄台灣母語才算心胸寬廣嗎?由於台灣特殊的殖民地歷史背景,在殖民統治底下暫時用日語或華語寫作,當然也算是過渡時期的台灣文學。但不代表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民族母語啊!多數母語作家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台灣各族群從殖民者語文過渡到使用族群母語創作台灣文學。

    第二,台灣人自己不看重台灣語文書寫的重要性。蔡培火曾於1925年用台語白話字出版《十項管見》。他曾提到,台灣文化難以提升有三大原因:一、自己不看重學問。二、統治者刻意壓抑。三、漢字太困難。此外,越南知名的歷史學家陳重金提及中國統治越南期間:「……不管大人小孩,誰去上學都只學中國歷史,而不學本國史。詩賦文章也要取典於中國,對本國之事則是隻字不提。國人把本國歷史看成微不足道,論為知之無用。這也是由於自古以來自己沒有國文,終生只借助於他人的語言、他人的文字而學,什麼事情都受人家感化,而自身無任何特色,形成像俗語所說嫌裡媚外的那種狀況……」台灣人當今的處境又何嘗不是如此?

    第三,多數台灣人不曉得台灣語文的書寫歷史與傳統。就如同馬丁.路德出版白話德語《聖經》,台灣於1873年就有白話台語《聖經》的出現,甚至在中國白話文運動前台灣就有不少人用台語白話字創作。這些寫作成果都已成為台灣的文字傳統。可惜,因為教育斷層,後來的人永遠不知道前人的成果。特別是二次戰後,有心推廣台文書寫者,因不了解歷史,於是都從頭開始,導致台文書寫的混亂。

    第四,台灣語文的教育權受剝奪。台灣雖然自2001年起開始實施台灣本土語言教育,但所占的課程比例微乎其微。圖表1(請見文末)是國小到大學學生每週必修的華語、英語及台灣母語課程節數統計。華語獨霸節數,每週合計17至24節課。英語其次,約12至16節。台灣母語最可憐,僅1節,且僅限於國小。試問,這樣合理嗎?

    第五,政治資源分配不公平。台灣語文過去遭受國語政策的影響導面臨很嚴重的失傳危機。幸好這幾年來陸續成立了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客家委員會,多少可以做一些搶救原住民族語與客語的工作。可惜,人口數占75%左右的台語人卻變成了「多數的弱勢者」。以2010年的政府預算為例,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年度預算是72.5億元,客家委員會是27億元。這些預算當中尚未包含教育部國語會編列的預算。而台語的預算呢?勉強要算,就只有國語會台語組那區區幾千萬的預算而已,比外配基金的3億元還少。據說,國語會將被降級收編到社教司底下。果真如此,台語的資源將更加減少。(見圖表2)

    國際筆會於1996年公布《世界語言權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於2001年公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這兩個宣言都呼籲世界各國要重視維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推廣台灣語文不僅是本土化的需求,也符合國際化的潮流。台灣語文要如何才能活存下去?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第一,制訂語言平等法。第二,國小台灣母語節數至少須3節。第三,比照英文與華文,國中、高中及大學必修台灣語文。第四,設立台語電視台。第五,設立台語委員會。●

    (見圖表2)請閱立法委員涂醒哲發言聲援本次活動,版主拍攝的寫真!!!
    文章轉載自由電子報

  32. 林慶勳 寫道:

    [台文的先聲--台語文的標準化] 3之2 台語文可能標準化嗎?

    ◎林慶勳 圖◎龔萬輝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從16世紀開始受到大航海時代的影響,陸續有各地的人口移入,從16到20世紀,至少有歐洲人、中國人、日本人,在不同的時代與原來已在這塊美麗之島居住的南島民族共處,不管他們停留的時間長短,最後總留下一些語言與文化的痕跡。

    從語言分類來看,目前台灣多數人仍然繼續使用的語言,大致可分為南島語族與漢語族兩個系統。南島語族不是本文所要談的主題,在此省略。台灣的漢語族,以使用人口來看,主要是閩南語與客家語,以及少數的官話、吳語、粵語、湘語、贛語、閩東語等方言。日治時代1905年、1915年、1920年三次曾經做過全台人口普查兼語言調查,但是日本人1945年結束統治之後,國民政府雖然做過多次人口普查,卻從未認真做過大型而權威性的語言人口調查。究竟台灣語言人口的分布如何?迄今為止仍然無法正確做出官方統計。沒有數字只有「想當然耳」的猜想,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語言人口調查,其實對國家進步或各種與台灣住民有關的政策制訂,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母語教育的隱憂

    有人說母語只要在家裡講,跟阿公、阿嬤學習就可以,事實真相是四十歲以下的父母,自己的母語都不「輪轉」,如何示範教導子女標準的母語。特別是沒有跟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兒童,家庭這一關的母語教育等於交白卷。有些居住都會裡的父母親,甚至勸兒女不要在學校與同學說母語,免得受到個別歧視,或許這是少數個案,姑妄聽之。其次,整個社會特別是都會區的公共區域,便利商店、車站、菜市場等等,想要聽到母語的機會,難上加難。家庭與社會學習母語的場域失守之後,我們能靠學校區區一、兩個小時說母語奏效嗎?於是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母語推行,演變成父母推給學校,孩子在學校學學即可;學校怪家庭父母親沒有善盡輔導的功能,在責任誰屬尚未釐清之際,母語學習已經變成社會的沉重負擔。

    語文標準化就是「語文規範化」,做法是由政府機關制訂類似於法律位階的語文標準,希望全民能夠遵行使用。不過由於它是由上而下的制定,在推行上往往會有一些阻力,因此需要吸收已經在社會流通許久的語文使用習慣。也就是說,語文規範雖然有公權力當後盾,制訂時仍然需要尊重行之有年的約定俗成,全民「台語文標準化」的目標才容易達成。

    這裡談「語文標準化」,雖然將語與文分開來看,也就是將說話語言與文字書寫分別來談,才不會糾葛不清,但是兩者之間仍有內部結構無法分割的關係存在。「多謝、感謝、勞力」、「雪文、茶箍」、「後尾、後壁」三組詞彙,其中每個詞彙至今都有人在使用,如何界定哪一個是標準化的詞彙,本身就是一項大工程。在台語文標準化的要求下,勢必選定其中一個為標準用法,其他的詞彙即被排除於規範之外,只能當做參考之用。被選定為標準化的詞彙,它的讀音、文字書寫都與該詞彙有相互的制約關係,無法以單純的說話語言來看待。標準化之後的讀音與詞彙需要多做示範或宣導,甚至用教育的方式反覆說明,正式文件、母語教科書當然使用規範化的詞彙,用柔性訴求的導正方式,讓詞彙使用逐漸合乎標準化。

    經過許多田野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台灣社會對漳、泉腔調差異,已經不再那麼講究,特別是四十歲以下的住民,他們多數人差不多已經習慣於「漳、泉濫」,此項因素對語音標準化制訂恰巧比較有利。但是社會上畢竟中、老年人還是占多數,對於漳與泉各有特色的讀音,需要訂出一套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對於公告的標準化讀音,可以利用母語教學、演講比賽等場合,多多宣導說明,讓讀音也能趨向於標準化。對於未能進入標準化的讀音或詞彙,在過渡時期不宜太過嚴厲禁止,仍然自由私下使用流通。如此一來推行的阻力或許可以減到最低。

    「台語標準化」的衍生問題

    文字的規範本來就相當複雜,加上目前的社會氣氛,怎麼訂都無法讓每一派人士滿意,人人都想在台語文字化破曉時分,搶當倉頡、創契的角色,也難怪讓反對母語推行的人有個好藉口,等你們整合好了再來談「母語教育權」。反過來看,如果先規範一套書寫文字,讓所有人遵行,看起來是不錯的方法,可是使用公權力由上而下的規範,屆時反彈的力道可能更強,未能獲選或當不成倉頡,如何教他口服心服。

    使用「漢字」當台語文書寫的符號,從歷史因素或語與文契合度來看,都是上選的方案,無奈它會遭遇到不利於規範化的「假借」和「訓讀」的語言現象。例如歌仔冊:「無嫌戶上打笑科」(不嫌棄的話可以互相開玩笑)、「庵滾不驚呼鬼叉」(脖子不怕鬼掐),因為讀音相同的條件,創作者寫「戶上」、「庵滾」當做「互相」、「頷頸」的意思,這是前人的「錯別字」,後人稱做「假借字」。李臨秋膾炙人口的台語歌曲〈補破網〉,其中有兩句:「誰人知阮苦痛」、「天河用線做橋板」,「人」字在此要念lang5,其實本字做「儂」;「橋板」在此要念kio5 pang1,本字做「橋枋」。人雖然讀dzin5卻與儂同意,板雖然讀pan2意思也與枋接近。此種義同音異的用字,被稱做「訓讀字」。由於截至目前為止,假借字與訓讀字缺乏規範,使用者各有偏好,兩種用字的現象目前已由隨興逐漸變為氾濫。

    漢字之外台語文的另一種書寫符號是「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顧名思義它創立於基督教會,傳教的外國牧師為了與當地人溝通,使用羅馬字標寫傳教的《聖經》或當地口語,這套書寫系統只用有限的幾個羅馬字母(嚴格說應當是拉丁字母),卻可拼寫無限的語言,受到信徒相當程度的歡迎。從1873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杜嘉德(C.Douglas)在倫敦出版《廈門白話字典》,開啟了教會羅馬字標記閩南語的濫觴;1913年英國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在台南出版《廈門音新字典》,奠定了教會羅馬字在台灣流通的基礎。

    如今這套標寫台語文的符號系統,已經由教會內部逐漸向一般社會傳播,由於它可以擺脫複雜的漢字書寫系統,只要有音讀即可記錄詞彙,學習又相當簡易,短時間即能入門。目前流行的除「教羅拼音」外,還有「TLPA拼音」與「通用拼音」兩種,然而後一種拼寫形式與前兩種差異較大。教羅雖然好用、易學,卻有一項根本缺點,也就是讓非母語的人來使用這套拼音符號,可能造成「讀其音而不知其義」的窘境,雖然反覆學習可以逐漸補救,但從語文的使用功能性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因素。

    漢字與教羅之外,近年又出現一種「漢羅體」的台語文書寫系統,也就是文章書寫中同時出現漢字和教羅。語文信息傳播功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工具屬性的實用程度。當漢字標寫有局限性時,就出現了教羅體來做補救;同理當教羅使用有缺失時,漢羅體很自然就應運而產生。漢羅體主要以漢字為主,只有在不易書寫的罕用字出現,或者面對生僻的地區性詞彙無法用漢字表達時,往往改以羅馬字來標音書寫。由於它把羅馬字僅僅當記音符號使用,加上中西合璧的書寫形式,因此受到某些的排斥。

    台灣目前逐漸朝向單語使用趨勢,以及母語教育亂無章法,不禁讓人懷疑台語文可能走向標準化嗎?由於單語使用的趨向,讓原來母語使用隨之弱化,因此語言的整合看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尚未實施之前,任何可能性都會有例外出現,面對複雜性極高的台語文標準化問題,更須謹慎從長計議。●

  33. 李勤岸 寫道:

    【台文的先聲——台語文的標準化】3之1(台語文學標準化的進行式)
    ◎李勤岸 圖◎歐笠嵬 自由副刊

    最近台語文書寫的問題演變成激情的衝突事件,顯然咱的社會對進行中的母語教育以及台語文學的標準化真無了解。批評者恐驚是猶一直停留佇一、二十冬前的時空背景,用彼的背景來批評現況,確實有影是時空錯亂。這嘛證明真濟人干焦有法度活佇伊的舊時代,無願意面對新時代。

    母語教育自從2001年開始實施到今,雖然猶有真濟問題需要解決,不過,已經行向語言教育的標準化是鐵的事實。這嘛符合世界的潮流,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母語教育以及母語保存的呼籲。教育部實施母語教育,舉辦台灣閩南語認證考試,頒發本土母語貢獻獎,制定2月21日為台灣母語日,辦理台語閩客語文學創作比賽,佇各縣市安排國校母語日訪視……

    雖然最近教育部有一寡作為是倒退、不智的,譬如共實施多年的「台灣閩南語」的「台灣」兩字硬提掉,引起真濟人抗議、不滿。但是教育部的本土母語教育成就是有目共賭的。自從2006年10月整合成功公告拼音文字「台羅拼音」,又接紲整合漢字,分批公告常用台語漢字七百字詞,並且編輯一萬字詞以上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供各界線頂查詢。到這個坎站猶閣講台語無標準化,袂當做母語教育,袂當寫台語文學,若毋是無知,就是「睜眼瞎說」!

    台語文學比華語文學早33年

    咱閣看台語文學的創作,自從2007年開始,每年我負責主編出版的「台語文學年度選」攏是厚厚一大本,每年台語文學界出版的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嘛是攏質量相當可觀,這攏是國立台灣文學館每年的台灣文學年鑑內底看會著的。目前當咧出版的台語文學刊物有《海翁台語文學》月刊(已經出刊114期)、《台文通訊》月刊(已經出刊204期)、《台文罔報》月刊(已經出刊176期)、《首都詩報》雙月刊、《台文戰線》季刊……等。遮的台語作家絕多數攏使用台羅拼音以及教育部的推薦漢字。請目睭擘予金,小看覓咧,台語文學的創作性命遮爾旺盛,毋通共別人的拍拚攏看做白工。

    其實,若欲論過去式,台語文學的過去式台灣的白話文學, 比中國的白話文學早三十幾冬。台語文學有伊輝煌的過去,台語是有文學傳統的語言。台灣的第一份報紙,1885年的《台灣教會公報》,就開始使用台語白話書寫。其中隱藏相當豐富的白話文學作品,是台灣文學的早春。2007年開始,我以國科會計畫補助案《台灣教會公報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畫》開始建置「台灣白話字文獻館」網站。其中除了整理《台灣教會公報》的文學作品,更擴充到淡江中學以及台大圖書館之白話字蒐藏。發現白話字書寫之文學作品質量堪稱台灣文學的重要資產。2007年至2009三年的典藏產出已經有8042筆。其中揀選自《台灣教會公報》的文學作品,含詩、散文、小說、戲劇總共近五千篇。遮的文章攏有傳統白話字以及漢羅譯寫對照。請上網: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index.php。

    《台灣教會公報》(本底的名是「台灣府城教會報」)內底有袂少的文學作品,遮的白話字文學作品會當講是台灣上早期的白話文學,所以會當講是台語文學的早春,嘛會使講是台灣文學的上早的早春。

    教會報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小說方面較濟是短篇小說,上早一篇是1886年1月所刊的〈日本的怪事〉;散文方面,有袂少的議論文佮報導文學,議論文方面,親像刊佇1885年6月到8月的〈白話字的利益〉,其他猶有〈論分囡仔的風俗〉(1887.04)、〈論救食鴉片的人〉(1887.12)……等等;報導文學方面,周步霞所寫〈北港媽的新聞〉刊佇1886年2月所出的第八張。算起來教會報的白話字文學數量實在袂少,尤其伊閣是代表進入近代社會的白話文學。

    白話字文學除了佇教會報內底不斷咧累積,到1924年閣有長篇的小說來出版,這就是賴仁聲的《阿娘的目屎》。賴仁聲的小說創作量驚人,毋但佇戰前有長篇小說《阿娘的目屎》(1925),戰後猶有小說《刺仔內的百合花》(1954)、《疼你贏過通世間》(1955)、《可愛的仇人》(1960)等。散文的部分,1926年有蔡培火的《十項管見》出版。這本散本集應該是日本時代就出現的議論性散文集(essays),內底對台灣人以及台灣的特殊性有做全面閣深入的論述,而且引入佇當時算是真先進的社會觀、文明觀、性命觀、仁愛觀等普世的價值觀。蔡培火佇論述中大量運用譬喻,運用這款寫作策略來達成伊教育當時智識水準偏低的廣大台灣常民,提升台灣的國民水準。

    另外,1926年閣有鄭溪泮的長篇小說《出死線》出版。《出死線》有出版上冊,寫到家族第二代總共四十回。另外猶有下冊,已經接近完稿,可惜佇太平洋戰爭中被美軍空襲中炸掉去。

    以上遮的冊我攏全部改寫做現此時台語文學主流書寫的漢羅體,並且將大家較無熟的台語詞加上華語註解,希望會當幫助大家閱讀。

    佇《阿娘的目屎》佮《出死線》這兩本真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出版的時陣,漢字台語小說猶袂看著,漢字書寫的台灣新文學也拄才開始學步,這會使直接證明白話字書寫的利便,以及母語書寫上合咱台灣人的筆路。文學寫作若毋是用家己上會當掌握的語言,真明顯會阻礙文學創作的進展。這是白話字文學予咱的啟示。

    比較中國胡適、魯迅等人佇20世紀初期遮開始鼓吹、進行白話文的改革運動,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發刊,一開始著是白話文的書寫,證明台灣比中國閣較早咧做白話文「我手寫我口」的實踐,而且這款白話文毋但是口語的,同時又閣是本土的語言,毋是模仿中國的白話文。以魯迅(1881-1936)來講,1918年5月,伊佇《新青年》發表第一篇時代性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成做五四運動佮文化革命的頭聲,這個時陣,台語白話文書寫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已經出刊三十三冬矣。

    台灣文學的語言環境「要不得」

    有人批評母語寫作「要不得」,論真講,母語寫作上「要不得」的是當前文學語言的環境。不可否認現在規個大環境有咧改變,母語寫作的環境有小可改善,但猶未真正解凍。母語運動者需要較拍拚去改善這個環境,母語寫作者嘛應該共家己當做母語運動者,做伙來改善下面這寡「要不得」的現象,予母語寫作變成一件「要得」的代誌。

    欲按怎改善?語言政策的改變當然上緊。毋過毋是每個創作者攏有機會參與政策的制訂。若有可能,遇著無合理的現象,隨時隨地理性反映出來。

    一、刊物排斥:當前的「主流」文學刊物或標榜「本土」的文學雜誌,差不多攏毋刊台語文學,報紙副刊、文學雜誌攏差不多。二、書店排斥:筆者進前佇國外的時,每遍回國,一入去冊店,真少看會著母語相關的冊,有強烈的置身殖民地的感覺。三、文學獎排斥:台灣的文學獎袂少,獎金嘛真懸,但在徵文時攏特別聲明「來稿請用中文書寫」。四、文學選排斥:台灣的文學選真少選入台語作品,準有,嘛是選一、兩篇應付應付。五、文學史排斥:編寫台灣文學史的人應對台灣文學中最早出現的白話字文學、日本時代的台灣話文文學,以及當代的台語文學,有才調掌握。六、台灣文學系所排斥:有些台灣文學系所並無開設台語文學相關課程,無聘台語文學學者、無招收台語文學研究生,宛然存在「內殖民」的現象。但當初教育部鼓勵設立台灣文學系所的時,白皮書中特別說明設立台灣文學系所的目的之一是培養母語師資人才。如今有的台灣文學系所已經完全袂記得教育部的原意。

    拜託咧,請好禮仔看待現在進行式的台語文學,請用疼心看待未來式的台語文學!●

  34. 許乃昌 寫道:

    許乃昌簡史的2011年8月24日版

    許乃昌(1905. 1. 4[1]~1975.4)彰化市北門人,生於1905. 1. 4。父許嘉種(1883-1954),文化協會的幹部。家中有2個兄弟、4個姊妹。1909年,進私塾,同年停學。1911年入彰化公學校就讀,1918年畢業。1918~1922年在台灣商工學校求學,沒有畢業;1922~3年,他就讀南京暨南學校,沒有畢業;1923~4年是上海大學社會學科的學生,父將他委託給陳獨秀照顧。[2]1923年於《台灣民報》發表〈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和將來〉,向台灣讀者詳細介紹中國新文學革命理論;1924年於《台灣》發表〈沙上的文化運動〉一文,提示了啟蒙之外的左翼文化思考路向。192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成為中國國民黨黨員。1924年在「平社」工作,隨後在「赤華黨」(The Red Celestial Party)工作。1924年8月經由鮑羅廷引薦進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接受共產主義訓練。他在表格填寫的日期是1924.9.20。也許,這是指他進入東方大學的日期,入學時填寫預備生卡片上的日期自是1924.9.20。在此之前,1913、1922、1924年去過日本(不排除1924年途經日本抵達莫斯科的可能)。在東方大學時使用「約諾夫」(Ionov)的俄羅斯名字。在俄羅斯學習的時間不成長,因患了肺結核。[3]

    1925年6月他回到上海,8月前往東京入日本大學,1926年1月於帝大新人會指導下組織「台灣新文化學會」,研究馬克思主義。1926年8月開始,在《台灣民報》版面上與陳逢源就「中國改造論」展開論戰。1927年許氏等人於東京台灣青年會內成立社會科學研究部,與島內外左翼團體關係密切;1928年獨立為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10月成為台共指導下之東京台灣學術研究會。

    回到台灣後,當民報記者,1930年後慢慢退出台灣左派運動,後在士林製紙工廠服務,並與黃程東的女兒結婚。之後在東方出版社擔任總經理(東方出版社,由林呈祿當董事長)。[4]文化活動方面, 1930年10月與賴和等人發行具社會主義色彩的《現代生活》。戰後,擔任《民報》總編輯、主持過「東方出版社」、台灣文化協進會總幹事。[5]二二八事變時,1947年3月,因被通緝,四處躲藏,後逃過一劫,過著隱匿生活。[6]

    ——————————————————————————–

    [1] РГАСПИ Φ. 495. Οп.225. Д. 639 轉引自《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p54. 共產國際的檔案裏有他的個人入學時填寫預備生卡片資料。

    [2]參照《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側記http://203.68.236.92/epaper/52_epaper_991102/52_epaper.htm#G許世楷的發言記錄。

    [3] РГАСПИ Φ. 532. Οп.1. Д. 462. Л.20. 《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

    [4]參照《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側記http://203.68.236.92/epaper/52_epaper_991102/52_epaper.htm#G許世楷的發言記錄。

    [5] 許乃昌 – 國家文化資料庫nrch.cca.gov.tw/…/cca220003-li-wpkbhisdict002691-0803-u.xml。

    [6] 丁建國收集整理www.philo.ntu.edu.tw/chinese/files/6.doc

  35. 許乃昌 寫道:

    簡炯仁訪問許乃昌(1975年7月27日)顯然到1975年還活著。《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43。

  36. 黃呈聰 寫道:

    黃呈聰 (1886~1963),彰化線西人。1903年彰化第一公學校畢業。同年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實業部。1907年3月畢業,憑藉所學及家中雄厚財力,經營鳳梨罐頭業、輕便鐵道、糖及米業。1917年獲授紳章。負笈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留日期間,正值東京台灣留學生力量逐漸凝聚。1920年出任「新民會」幹事。1921年12月29日被選為「台灣青年總會」總務幹事。1922年6月至中國,受白話文運動衝擊,返台後,與黃朝琴共同鼓吹「白話文運動」。1923年3月自早稻田大學畢業。同年,《台灣民報》創刊,擔任發行人。1924年10月29日為廣大蔗農的利益,偕林獻堂向當局提「建白書」。1925年5月辭去《台灣民報》職務,布道傳教。他篤信真耶穌教會,1926年回台布道。1932年4月《台灣民報》改組為《台灣新民報》,出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1934年往日本經商。1944年返鄉定居。

  37. 驗證了Saphir-Worf 學說 ◎ 蔣為文 寫道:

    驗證了Saphir-Worf 學說
    ◎ 蔣為文
    這次總統及立委選舉得票結果,民進黨在雲嘉南高屏宜等本土語言文化色彩較濃厚的縣市均獲較多的選票,其中在文化古都台南甚至囊括全部立委席次,這顯示堅持本土語言文化才能固守台灣!

    美國人類學家Saphir 及Worf二人曾提出「Saphir-Worf學說」指出,每一種語言背後均有其獨特的思考邏輯及文化價值觀,其使用者會深深受其價值觀影響與支配。

    二次大戰之後,外來的中國國民黨在台實施獨尊華語的教育與文化政策,其用意就是消滅本土語文背後的台灣意識與價值,要將台灣人同化成中國人。經過六十餘年的大中國教育及文化政策影響,台灣各縣市逐漸淪陷,僅剩大南部及宜蘭地區還勉強維持本土文化色彩。而這些地區也成了本土陣營選票的主要來源。

    從這次選舉看來,本土政黨應該更加重視台灣語言與文化的經營,才能確保台灣的勝選! (作者為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

    【版主註】文化扎根運動不加強的話,台語會滅亡,台灣也會消失。這是非常可怕的事。短視的台灣人,不要只顧眼前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看到群體滅亡之徵兆。

    1920年代,台灣人才意識到現代化,最重要是文化的現代化。也意識到台語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

    1928年台共成立時,提出台灣民族、台灣獨立及台灣共和國之觀念。雖然沒有看到對台灣共和國有什麼描述,但從建黨的大會上使用台語、林木順向莫斯科提出的建檔報告、以及林木順指令東京支部回台灣做農民組合運動之使用台語觀之,很明顯的,台灣共和國使用的語言是台語。

    80多年過去,台灣的台語文字化運動,到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依然是山頭主義作祟,有待台灣人拋棄個人成見,努力創作符合電腦時代的台語文字。

  38. Anonymous 寫道:

    蔣為文控公然侮辱 黃春明罰1萬緩刑2年
    〔記者黃博郎、凌美雪/綜合報導〕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因為成大演講紛爭,控告作家黃春明公然侮辱案,台南地院昨天判處黃春明罰金一萬元,緩刑二年。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由文建會、趨勢文教基金會、文訊雜誌及聯經出版社等單位舉辦的「百年小說研討會」,邀黃春明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黃春明演講時,蔣為文到場舉大字報抗議,批黃不用台語文創作「可恥」,黃火大兩度衝下台理論,還激動得脫掉外衣要打蔣,口出「成大的教授啊,這個會叫的野獸啊…」,並口出五字經等語。
    蔣為文去年十一月到台南地院提出自訴,控告黃春明公然侮辱,並提出撤告的三條件:第一,公開向受侮辱的鄭良偉、洪惟仁及所有台灣母語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道歉。第二,文訊雜誌社立即於網路公開當天錄影檔。第三,在事件發生原地點就「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議題,履行曾答應的辯論會。
    撤告條件後來未被黃春明接受,黃春明出庭時並辯稱當時所說的話是口頭禪,是在盛怒之下說出,並非針對蔣為文,毫無侮辱蔣之意。
    法官審理時認為黃春明講出「成大教授」等語,且是與蔣衝突後說出,對象的針對性明確,且均屬辱罵人的惡語,黃係屏東師院畢業,自知非一般日常生活用語,已足以傳達不屑、輕蔑或攻擊之意。但考量黃係因演講受到干擾,一時氣憤才有此犯行,事後已表懊悔,已知所警惕,故判處一萬元罰金,緩刑二年。
    黃春明不上訴:不想再看到蔣
    「其實我沒有錯,整個事情是他挑起來的。」知道判決結果之後,黃春明表示:「當天我下台去找他時,一路都很懊惱,所以就喃喃自語,講出一些罵人的話,但並沒有針對性,他用這個告我實在不合理。」
    不過,黃春明還是決定不上訴,「我已經出庭三次,每次看到他都很氣。」因為不想再看到他,黃春明說:「法院怎樣判,就讓它這樣結束算了。」
    蔣為文:求是非 仍盼公開辯論
    蔣為文聆聽判決後表示,他尊重法官判決,不會上訴,他先前出庭時就同意給對方緩刑,因為處罰根本不是此案重點,重點是「求是非」,未來仍希望雙方有機會公開辯論,釐清是非黑白。

    黃春明接受判罰 不想見蔣為文 【2012/4/2 20:50】
    〔中央社〕作家黃春明去年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蔣為文爆發口角衝突,今天遭台南地院依公然侮辱罪,判罰新台幣1萬元,緩刑2年。黃春明說,事件過了就算了,不想再見到蔣為文。

    【版主註】台語是台灣文化的核心主幹,對台語有這樣想法『反對台語文字化』的人,是想要被強暴的作家,這樣的作家趕快遠離台灣,版主也不想再見到黃春明。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川上浩二郎(1873.6.8-1933.3.29)と基隆港築港
  • 「破冬」之後,台灣安全的戰略思考
  • 台南高等工業學生前往日月潭工事區, 進行見學及軍事演習。
  • 1949年4月23日ROC滅亡。1949年11月4日屠夫詐騙家族的華麗生日寫真集
  • 畫家吳甲一前輩的驚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