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本文發表於 2009 年 04 月 08 日 20:37

2970001.JPG

「橫斷道路」就是「東西橫貫道路」。這條道路是幾百年前,原住民所走的獵路,經「科學」方式予以定線,而非原住民的經驗獵路。1917年9月15日,開鑿能高道東段,於1918年6月30日完工,計長約44公里,稱為「能高越道路」。史料記載,能高越道路起點從木瓜溪邊的初音起,沿木瓜溪經過「瑪得蘭社」,再攀越海拔2424公尺的峻峭天長山,經桐里、板邊、奇萊山、東能高到達稜線海拔2818公尺的中央山脈,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即是能高跨越道路,此路由初音到霧社長90公里。

_dsf4252.JPG

「橫斷道路紀念碑」的指示牌掛在道路上方。

2009年3月16日與台灣營建研究院的胡志卓委員認識,共同的興趣是歷史觀光。他問我知道「橫斷道路紀念碑」這事嗎?雖然花蓮港與木瓜溪還算熟悉,「東西線」也走過4次。但不知道這「橫斷道路紀念碑」,上台灣日日新報查共有230條,可見是熱門新聞主題。

_dsf4253.JPG

3月20日東台灣發電所參觀小隊人員住進「清水第一水力發電所」後,就急著前往尋找。朋友說在鯉魚潭附近,但衛星導航卻表示錯誤,只好依科技產品走,在榕樹與初音發電所之間找到。

000001.JPG

 台灣日日新報查共有230條,版主選幾條與此有關新聞,列在下面供參考。

1. 19061208『橫斷道路探見』南投廳;霧社;隘勇線前進;降伏歸順;萬大社;總督府;賀來警視;埔里社支廳長;埋石山;蕃地啓發;中央山脈。從Keyword,就約略知道新聞內容。這是台灣日日新報第一炮。

1000002.JPG

2. 1917-09-05『中部橫斷道路開鑿』是本年度預算,南投廳與花蓮港廳開鑿橫斷道路,9月中旬開始工事。花蓮港廳的隊員職工及人夫約500名一隊,由梅澤警部指揮,15日開始行動。

_dsf425601.JPG

3. 19170907『開鑿橫斷道路』花蓮港廳下拔土蘭方面。透南投廳下方面。橫斷蕃地。開鑿一節。既編入本年度預算。兩廳互相呼應。自本月中旬著手工事。花蓮港廳的隊員職工及人夫約500名一隊,由梅澤警部指揮,15日開始行動。

4. 19171215台灣日日新報『無絃琴』內有形容中央山脈下雪,新高山ヤレ玉山像北海道一樣。並有一段高木博士的內容:

200900409.jpg

過日来ガオガン番界に滞在中であった山内桃園警務から
高木博士の許へ雪のたよりがあった
すきまもろ風さむかりし窓の戸をあけて驚く今朝の初雪
夜な寒み衣かたしきひろちねの枕の山に雪降りにけり
高木博士は直ちに返歌して
入墨のしこ山眉も白妙の雪を装い君を待ちけむ
ひとりねの枕の山にふる雪は打ち見るだにもうれしかりけむ
台湾の雪がおいおいこの種の歌に入ることは
大御代の開け行くしるしとして南の島の文学史上に
はた番界開発史上に
一紀元を画する格好の資料である

拜託友人阿部樣寫成現代日文。

_dsf4254.JPG

5. 19180622『橫斷道路竣成 警備員の配置終る』「駐在所及客室之興建,全工事竣了,在初音進行解隊式。將來會有郵便遞送。」

6. 19180828『便利之東西台灣 橫斷道路出來 十月一日郵便遞送』新聞如是說:「曩在工事中之南投、花蓮港間本島橫斷道路。頃已全部告竣。如至完全開通。通信局即決定將西台灣及東台灣間之郵便。開始遞送。其遞送人擬全部使用原住民。惟暫時為晝間遞送。夜間則俟他時實行之。此橫斷道路之郵便。果要幾日乎。蓋自台北附近而出的郵便物。第4日可抵花蓮港。自台中附近而出的郵便物。第3日可抵花蓮港。抑此東台灣及西台灣間之交通。甚不便。除船舶外。殆無可連絡者。如遇近頃之暴風。或並杜絕其交通。也不足奇也。惟自阿緱、台東間。浸水營越線開通以來。遞送郵便。進行極順調。一般皆蒙其便利。今回所開始之南投花蓮港間橫斷道路遞送郵便。比于浸水營越線。更加便利。洵可為我台灣交通史上及一般賀也。」

_dsf4255.JPG

7. 19180905『調查橫斷道路』「通信局利用此次竣工之南投花蓮港間橫斷道路。預定10月1日起。遞送郵件。通信局員欲調查該道路。經於2日赴南投。自該地與埔里郵便局長。於4日同到霧社。出花蓮港。自該地循海而歸。10日至北云。」

在這230條新聞中,重要Keyword如下:丙牛生、高木博士。丙牛生就是森丑之助;而高木博士猜測是高木友枝博士,19171215高木博士為何在ガオガン番界に滞在中?不知道。這條路在美援時代,成為第一件美援竣工的工程:East-West Tie Line & The next bite? ,也是狄卜賽家最喜歡的休閒活動,連狄卜賽的丈母娘都走過。歷史是荒謬的,日本人辛辛苦苦的播種,美國人輕鬆的收割。

PS: 寫真依照順序,第1、4、5是台電輸變電工程處李朝山課長所拍攝,其餘5張是姪子小林所拍攝。這段時間大家都很忙,沒時間寫與整理寫真,今天能貼出來,要感謝2位攝影師。

22 回應 針對 “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1. Hiauhong 寫道:

    從內文來看, 在 gaogan 蕃界停留的應該不是高木博士, 而是山內桃園警務.

  2. OMAR 寫道:

    林前輩的這篇文章,真是發人深省。

    中橫公路給國人的印象,幾乎都是蔣經國和榮民,國人也多不會去探索中橫的歷史沿革。

    看了林前輩的介紹,才想到上網查,在維基百科查到:

    「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原為日治時代開鑿的理蕃道路,1935年完成埔里、霧社經合歡山,直達太魯閣、花蓮的道路,命名為「合歡越道路」(合歡越嶺道路)。其中合歡埡口(大禹嶺)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東段。霧社至合歡埡口(大禹嶺)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中橫公路主線西段則大部分與「大甲溪警備道」路線重疊。」

    我覺得看歷史的樂趣,是像林前輩這樣的探索,看林前輩的介紹,比起維基百科的記載,還要來得有味道、有感情。

  3. scl 寫道:

    有文稱:所謂開闢橫貫公路的榮民,有犯罪軍人如同勞役,防危害社會。

  4. 林炳炎 寫道:

    在本頁所談的「橫斷道路」是指後來在旁邊豎立鐵塔的東西線East-West Tie Line , 是人走的路, 從霧社, 屯原, 雲海, 天池, 檜林到銅門, 初音的路!!

    「合歡越道路」是以車可以走的路, 吃汽油的, 有些不同.

    東西線East-West Tie Line 是登山界熱門路線!!

  5. 林炳炎 寫道:

    085.jpg

    台電輸變電工程處黃文炫課長寄來所拍攝,差一點就被我刪掉,沒想到有寫真,有看到當然就要貼出來!!謝謝黃課長

  6. 林炳炎 寫道:

    dsc0144901.JPG

    收到張榮麟工程師所拍寫真, 這是在橫斷道路紀念碑隔壁所拍, 真是酷到不行ㄝ, 妳/你知道那是什麼???

  7. 阿部 寫道:

    Hiauhong 寫的沒錯,進去山裡的不是高木博士,而是警察.
    他們兩個交換下雪的俳句.

  8. Hiauhong 寫道:

    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om maṇi padme hum

  9. 北投埔 寫道:

    感謝Hiauhong さん, 詳細再一看, 上下2行是一樣的字, 為什麼一紅一黑??有無什麼意義???

  10. 張承鎧 寫道:

    過去一些日子以來駐在ガオガン番界之山内桃園警務寫了有關下雪的信給高木博士。
    『縫隙鑽進寒風,敞開窗扇驚見今朝之初雪
    深夜寒衣獨眠,見著枕山之降雪』(註:天寒一個人睡不暖,男女相互將和服之衣袖墊在對方下方共寢) 
    高木博士即席回作一首
    『遠山雖醜妝點白雪待君來
    獨眠但得片刻見著枕山之降雪也歡喜』
    台湾の雪 放入這種歌之中,作為天皇治世開拓疆土的象徵,於南島文学史上,或番界開発史上,係画時代的好史料。

    注: (片敷(かたしき)語源:男女相互將和服之衣袖墊在對方下方共寢,袖片敷表示一人獨眠。
    枕の山:『枕の山』は、寛政 12年(1800)71歳の秋から冬、71歳の宣長が、秋の夜長、目覚めた時に詠み続けた桜の歌である。枕の上に桜の山の景色が展開するので「枕の山」だ。 

  11. 小阿姨 寫道:

    上下2行有兩個地方「不一樣」
    而且,不像六字真言

  12. 北投埔 寫道:

    上下2行有兩個地方「不一樣」經小阿姨這麼一說, 也看出不一樣!!這真是有刺激才會睜開眼睛!!哈哈謝謝!!

  13. Hiauhong 寫道:

    一行紅一行黑, 似乎沒有特別的意義.
    下排左方 ma 缺筆, 下排右方缺倒三角的分音節符, 下排中ṇi 的筆畫不一致.

  14. Hiauhong 寫道:

    漏列了一條: 下排中央hum 少了u

  15. 小張 寫道:

    回應OMAR,你看到維基百科介紹中橫公路那則內容是不準確,是「大致」,並不是「一致」,當初公路開闢有考量多方因素,不可能完全照合歡越去闢,最明顯例子就是碧綠隧道與金馬隧道,那一段路是穿過一片大崩壁,因為這地形不禁使公路採高繞方式上行,然後闢隧道通過,為了避開坡腳。

  16. 楊基裕 寫道:

    非常佩服北投埔林先生
    因為對古早台灣頗感興趣
    上網稍做搜尋
    常見林先生大作
    我世居頂崁仔
    最近常去北投埔訪友
    林先生還住北投埔嗎?
    哪天有緣一會嗎?
    期待…

  17. 北投埔 寫道:

    其實只是出生期在碧峰國校與溪州(平林吊橋頭)兩地生活!!1948年就搬到炎峰國校, 然後草屯國校!!
    只有很短期會回到溪州老厝, 八七水災後連溪州老厝也無法回去, 屋基都不見了!
    大哥82歲還住復興里(中段有民眾活動中心那裡)
    有事才回去

  18. 楊基裕 寫道:

    謝謝回覆
    我1960年生
    當了30年老師
    已經退休
    很高興在網上認得您這位值得認識的長輩

  19. 北投埔 寫道:

    頂崁仔在南埔附近!!
    草屯初中時有一活動是從草中經南埔跑一圈
    回到學校!!這是真正用腳走的經驗
    但當時太小
    印象是沒有的
    以後都是坐車經過南埔
    我的同學很多住那附近!!!

    楊老師既然退休, 如果知道自己住的地方的人文歷史, 應該寫出來!!
    就貼在我的blog上!!
    如果寫的人多, 那會形成一大河

  20. 楊基裕 寫道:

    謝謝前輩鼓勵

    前輩對故鄉 對這片土地的真摯關懷正是我該學習的

    有些胡言亂語 請前輩裁奪
    ———————————————————————————-

    說什麼芋仔、蕃薯 —- 從湖南伯到老芋仔

    楊基裕

    台中、南投一帶,當一個人遭受委屈、含冤莫白,卻又無處申訴、說了也是白說的無奈狀況;或對方有不合理的訴求、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時。老一輩的當地人會說一句非常鄉土的俚語 —- 「去說給湖南伯聽!」這句話的典故、緣由,乃因清朝在霧峰附近派有湖南籍駐軍,駐軍雖一駐多年卻鄉音無改,與閩南人語言不通,常是雞同鴨講有說沒有通、有聽沒有懂,閩南人心中有委屈若真說給湖南伯聽也真是白搭。

    從曾國藩湘軍的歷史,可知湖南人與湖南軍人在近代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連毛澤東都說過:廣東人革命、湖南人當兵、浙江人做官的話。清末、民初以至抗戰,湖南人從軍的比例有多高?全國軍人中有多少比例的湖南人?恐怕此時已難以清查。數十年來台灣一般百姓常稱外省軍人為「老芋仔」,這「老芋仔」可能與「湖南伯」大有關係。從軍人推論,假若湖南人在軍中比例較高,左一個「老湖」、右一個「老湖」,到後來外省軍人全成了「老湖」。再從語音、語意來推論,「湖南伯」是尊稱,「老湖」則算是平輩、兄弟之稱無尊卑意味,「老湖仔」則有忽視、無所謂、甚或輕蔑的意涵。至於「老芋仔」應是「老湖仔」的同音之誤!

    這幾年也不知從何時起,有些人刻意以「芋仔」代稱外省人,而自稱起「蕃薯」來了;連原籍湖南的宋楚瑜先生都曾公開呼籲不要分什麼「芋仔、蕃薯」,大家都是新台灣人。在族群融合的過程中,自高高在上的統治者 —- 湖南伯,到平起平坐的夥伴 —- 老湖,降至卑微、鄙視的對象 —- 老湖仔(老芋仔),顯現了消長的過程。且讓歷史洪流沈澱諸多恩仇,我們可不可以暨不卑又不亢,大家都是「老湖、老台」?近年大量「蕃薯」移居上海、廣東乃至大陸各地,目前狹著財力、資訊優勢,頗有「台灣伯」氣勢,但我們要知道不會有永遠的「台灣伯」、也不可能每個「蕃薯」都成為「台灣伯」,希望他們都自以為、也被當成「老台」,要切記入鄉問俗,尊重、融入當地社會,不要重蹈湖南伯在台灣住了幾十年不會說一句閩南話的覆轍,因為我們也不願意見到有朝一日「蕃薯」都成為「老台仔」或「蕃薯仔」!

    後記:本文完稿於2001.03.02,因未發表,且今日觀之仍有參考價值,野人獻曝,並就教於方家,期待指正。

  21. 陳凱劭 寫道:

    芋仔在台灣數千年了,台大及中研院考古團隊,早在台灣很多史前人類考古遺址發現,數千年前的台灣人有種芋仔、吃芋仔的化石記錄。反而是蕃薯在台灣可能只有兩、三百年歷史,蕃薯的「蕃」字就說明一切,它起源於美洲,哥倫布帶回歐洲,後來的西班牙水手才傳到亞洲。

    照這兩種植物在台灣的歷程,芋仔才是本土植物,蕃薯反而是外來植物。

    台語「老芋仔」語源,看來很可能與清帝國佔領台灣時期派來湘軍部隊有關。

  22. 楊基裕 寫道:

    謝謝凱劭的回應

    國民黨軍隊剛撤退來台時,軍中全是來自大陸各省人氏。後來為了防衛需要不得不開始招募台灣人當「充員兵」,最後用「法律手段」實施徵兵制,所有男人都得當兵。

    (一開始台灣人頗有疑慮,不願意當兵的所在都是,主政者祭出超優惠措施 - 退伍後安排到公家任職。個人有個相當親近的長輩,雖只有小學畢業,第一批入伍當兵,因而在稅務單位當了一輩子公務員。)

    「充員兵」進入軍隊之後,「老芋仔」漸漸成為「充員兵」對所有大陸各省籍官兵的通稱,但使用對象也侷限軍中,不像現在「芋仔、蕃薯」充斥氾濫。「湖南伯 → 老湖 → 老湖仔→ 老芋仔」這樣的推論,乃因早期「老芋仔」確實只存在軍中。

    當然,大膽假設之餘最需要小心求證,至少要找不出其他反證,再努力就是!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花蓮港木瓜溪與清水溪的天然美景
  • 2010台灣國凱道升旗典禮
  • 919嗆馬遊行號召公民反無能、反官僚
  • 初音、溪口、榕樹3發電所の見学
  • 談「美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