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太子賓館—金瓜石的新古蹟新景點

本文發表於 2007 年 09 月 03 日 10:56

1923年4月12日當時是日本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從東京出發,16日到達基隆港開始12天在台灣的「東宮行啟」之旅,這是一場政治秀。演出場所:基隆港、基隆車站、台北車站、台灣神社、總督府、台灣生產品展覽會、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台灣生產品展覽會、中央研究所、北師附小、太平公學校、台灣軍司令部、高等法院、台北師範(教育展覽會)、台灣醫學專門學校、新竹車站、新竹州廳、新竹尋常高等小學、台中車站、台中州廳、台中第一尋常高等小學、台中水道(自來水廠)、台中一中、嘉義車站、台南車站、台南州廳、北白川宮遺跡、南門尋常高等小學、孔廟、台南師範、台南第一公學校、台南一中、安平新生地、製鹽會社鹽田、養殖試驗場、台灣步兵第二聯隊、高雄車站、高雄州廳、高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高雄碼頭、屏東車站、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工場、猴山(今壽山)登山、高雄港、馬公港、基隆港、乘魚雷艇、基隆重砲兵大隊、博物館、全島學校聯合運動大會、草山溫泉、北投溫泉、台灣步兵第一聯隊、專賣局、台北第一高女、武德殿、台北第三高女、台灣體育協會陸上競技大會。

4月27日經台北站基隆站基隆港返日、5月1日到達橫須賀軍港。由於他無法到其他重要單位,侍從或武官以他分身方式去的場所有:芝山岩(六士墓)、紅毛城、台北衛戍病院、台北工業學校、新竹神社、台中神社、霧社、台南衛戍病院、開山神社、烏山頭嘉義神社、嘉義農林學校、嘉義製材場、屏東公學校、今村農場、鳳山無線電信所、宜蘭、角板山、花蓮港、花蓮港分屯大隊、花蓮廳台東廳。此行之意義在於顯示政治秩序、人民教化以及政治改革成功之認證等,有關此部份之歷史研究請詳若林正丈教授之論文。但請讀者注意不知為何忽略官民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這真是歷史最大的吊詭! 演出配角及劇情請詳1923年的《台灣事情》或台灣日日新報報導。

根據《台灣銀行會社錄》,田中礦山株式會社成立於1917年,資本額2千萬(請注意2年後成立的台電才3千萬),社長是田中長兵衛。此會社為拍馬屁在金瓜石依皇室規格蓋一棟360坪日本式房屋,此屋戰後成為台金公司財產,1984年台金結束營業,連同禮樂煉銅廠由台電購入,而成為台電財產,參與此事之陳榮波當時掌管會計部門,目前的總經理郭俊惠當時兼台金副總經理,由於禮樂煉銅廠負債大於資產,陳榮波看上此屋,所以將太子賓館劃入,使資產與負債平衡而達成交易。太子並未去看當時台灣大產業台電電力,也沒有去住此賓館。田中長兵衛並不是在1917年才入台,在1896年10月他以田中組取得金瓜石採礦權,是與藤田傳三郎皆在1874年牡丹事件參加征台之役的御用商人,所以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與矢內原忠雄的「利益是總督的恩賜」說法相符。

歷史在台灣往往成為屍塊而拋棄在荒郊野外,任令野草掩埋。台灣電力太子賓館是歷史的例外,它很神奇的淪為台灣電力資產,1994年開始籌劃修復,次年編列2100萬元,於1996年9月完工,修復過程請詳《金瓜石賓館整修工程竣工報告》。1998年筆者去參觀時,發現在入口石碑上由台電董事長席時濟與總經理郭俊惠署名,石上即以「太子賓館」名之,它象徵台灣歷史走入新的世代,是充斥台灣歷史接枝另一案例。所謂「台灣歷史接枝」是將沒有關係的資料「竹篙鬥菜刀」湊在一起。在台電內部流傳一笑話,整修後去過夜大人物,目前皆已離開台電。

princeface.gif但根據《台灣と日本交流秘話》這本書說,此賓館建於昭和初年,是為招待日本皇室而建,建築後日本皇室有人去住宿,當地居民誤以為是太子,而以訛傳訛,如今變成「太子賓館」。

賓館內有3房間有床の間(tokonoma),床の間支柱稱為床柱值得特別介紹,分別用黑檀木、櫻花原木與檜木圓木,這些都有很濃的貴族氣味,此黑檀木3.5寸見方10尺高左右,聽說價逾50萬,櫻花原木也不便宜,在台灣雖到處可見櫻花樹,但能取材當柱者少,櫻花樹在台灣的壽命通常僅25年左右屬雜木易遭白蟻害。檜木在整修期,台灣已禁採,幾乎是有行無市。床の間會在茶室、客間(客廳)、和室、廣間(大廳)等出現,它開口向房間,如下寫真所示。

茶道精神的祖師爺被其徒弟豐臣秀吉賜死的千利休有如下的話語:「房屋不漏水、食物能充飢就好,這是禪、茶道的本意」,通常茶室四疊半,床no間稱為壁龕約半疊,其裝飾為寫有毛筆字如「洗心」之掛軸。床柱以自然素材作裝飾,木構造常左右對稱,為了打破這種安定與靜寂而有變化,且與全體調和產生新鮮美感,床柱的細部就富有變化,通常使用銘木(高級木材)。床柱因此而展現精神意義。

在日本的 Yahoo網鍵入「床の間」或tokonoma,結果在內的漢字有驚人的詮釋,完全是佛洛依德的再現,它對tokonoma與掛軸之性解釋請大家自行上網查看。看完您對網頁所未詮釋的床柱的佛洛依德意象,一定會產生會心微笑。大家一起來觀賞歷史的寫真影像吧。此段文字雖然不長,特別是有關tokonoma部分,找日本朋友幫忙,但似乎比不上我的同事張承鎧工程師的貢獻,幾乎所有重要內容都是他提供的。寫真由深澳電廠金水股長提供,在此對所有提供資料的朋友誌謝。(此文寫於1998年)

PS:「糯米橋」

PS:對於「台灣歷史接枝」之荒謬,另外有一件是「糯米橋」位於南投國聖鄉水流東,第一次去的時候,牌子上寫建於大正時期,第二次去這些都不見了,地方文史工作者就將歷史往前推到大清帝國。問題在於偉大的大清帝國在台灣時,它的目光怎麼會看到水流東這麼偏僻的地方?此地出產白金、鑽石嗎?為了幾個人而動用如此高科技,其目的何在?至於「建於大正時期」,那也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已經不會用前近代的技術了!

吾友PK兄為此事調查台灣有多少這類石拱橋,誰建的,為何而建。他的結論,是建於戰爭期,為了節省水泥而採用此形式,…2008/09/02寫。

24 回應 針對 “台灣電力太子賓館—金瓜石的新古蹟新景點”

  1. 陳凱劭 寫道:

    文中所指,1923年昭和太子來過的「台灣步兵第二聯隊」,位於台南市火車站東北側約20甲土地;自清據時代就是練兵之地,1895年後,日本植民政府繼續開發做軍營,但興建大量現代軍事設施、軍人辦公住宿營舍;終戰後蔣幫國民黨政權劫收為陸軍營區,即今台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此校區是羅雲平校長任內,於1967年左右由國防部取得土地,此事由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親自批准,以籠絡高級知識菁英;我去查此校地移給成大的歷史新聞檔案,幾乎都把成大校地擴張整整一倍的功勞歸給自稱「青年的導師」的蔣經國(救國團、政戰、特務、退輔、國防的頭子)。正式進駐校區則是數年後之事。林炳炎學長在成大時應該就知道軍營轉校地,但可能一直到畢業都還沒進過這個原本是軍營的校區。

    這塊校區內有一片約2公頃的綠地(大概等於一間國小之面積),今稱「榕園」,草地上有棵極大的榕樹,樹高約20公尺!就是1923年昭和太子親手所植。

    樹種經成大生物系的研究,應非台灣本土榕樹,是來自沖繩(Okinawa)移植。好在1945年的蔣幫國民黨政權湮滅日本時代歷史檔案,否則那群土匪乞丐兵若知道這顆大榕樹是當年日本天皇御手親植,早就連夜砍掉了。

    1923年昭和太子來台灣,所到之處幾乎後來有立碑或標示、植樹紀念,惟終戰後幾乎全數搗毀,這棵超大榕樹可能是少數倖存者。

  2. 林炳炎 寫道:

    大概在離校那年這校區才成為成大的一部分!這棵樹在很晚以後才知道,謝謝你的補充!!

  3. 葉雪淳 寫道:

         據旅館ねえちゃん說,當時,皇太子殿下,也去過「四重溪溫泉」。
         35年前,我在四重溪的旅館(名字忘記了),
         泡過所謂皇太子殿下泡過的浴池。

         當時,從車城去四重溪,街路左側最後一家旅館就是。
         現在,不知変成怎麼樣。

  4. 陳凱劭 寫道:

    過去常聽到一種講法,說昭和太子來台住過,或專門為他準備的行宮,在戰後都被蔣介石佔去做「行館」。

    這種講法,後來在調查研究蔣介石行宮時,發現是錯的。詳我寫的:38個蔣介石行館與153條中正路,及Richter寫的蔣介石行館分布圖

    蔣介石行宮(行宮的定義不是他睡過就算;而是為他一人準備,平常有蔣幫特務駐守,不讓外人接近的才算行宮),在台澎金馬至今被發現已超過四十座,這數字還在增加中,因為有幾座他不常去,外人也不知道,也有隱身於金馬戰地及軍營內的。

    蔣介石行宮跟昭和太子直接相關的,不超過三座。也就是說,蔣介石行宮,其實大部份是戰後用台灣人的納稅$新蓋的,但裡面也有日本時代位於風景絕美處警察、台銀招待所或政府單位宿舍被他劫收的。

    會有「蔣介石行宮多來自昭和太子行宮」的講法,原因也很簡單,以前我們都不知道蔣介石有那麼多行宮,只知道其中幾個,那幾個也的確跟昭和太子1923來台有關,就以為蔣介石專門劫收昭和太子有關的行宮。

  5. scl 寫道:

    有憑有據追根究柢的史學研究結論常為世俗所敗
    不過
    史料亦有不可信者

  6. kING 寫道:

    炳炎老師
    謝謝您讓咱們知道太子賓館的緣由
    我有位以退休同事汪先生(我都稱他為基隆學之泰斗)就是在金瓜石長大時與中學畢業的
    他從沒講過您所陳述記述的分析的內容 真的很感謝您對基隆的文史貢獻
    無論如何日治時期的事物 到現在才有機會讓過去列為洪水猛獸的
    民間收藏「重現江湖」
    這是提升文史素養這也是愛鄉土的有力指標
    前人走過的路 有非營利專家去發掘就是一件功德
    是一項成功一件偉大的成就是值得肯定喝采的
    (在下覺得這個版面很類似陳凱邵的網站格式)

  7. Anonymous 寫道:

    >>>金瓜石長大時與中學畢業的
    時雨中學
    224台北縣瑞芳鎮銅山里祈堂路217號

  8. 林炳炎 寫道:

    凱邵兄是本blog的義務美工, 如果不是他設計整理,這個blog不會是這麼漂亮!!我的手是老師所說的手拙類人物!!

  9. KING 寫道:

    謝謝訪客先生的指正
    這全然是打字之誤請見諒
    我還有一位多年老友 是我住過金瓜石民宿之後認識的好友
    是擔任里長的吳里長現經營民宿 現正加緊改裝中
    我送給他一張昭和十年(1935)金瓜石金礦場老照片
    我常在想當年北白川宮從雙溪走過毫無山路可言的三貂大嶺抵達瑞芳是哪條路徑
    該不會是現在從九份到雙溪的稜線山路
    應會有人有興趣去探討
    炳炎老師也被認為是「基隆學」的佼佼者資深前輩
    感謝炳炎老師能為地方文史做出貢獻
    本人第一位啟蒙的私人老師就是這位已經退休的同事汪先生
    在金瓜石長大 基隆港務局任職過加蓋海關大樓第四層的規劃者
    所以他提教我很多基隆得故事
    他雖是六歲才來臺灣不會講台語
    可是他對早期基隆的故事地圖影像資料彙整不少 比誰都愛這塊土地
    也是在海大任教講課最吸引學生的教材(河海工程實務)
    所謂「第四混成旅團」抵基隆照片也是從他教給我的
    因為他只製作膠片資料若再影印回紙張影像已經失真許多
    又難以找不出原件是一件憾事

  10. 林炳炎 寫道:

    KING SAN
    >>從九份到雙溪的稜線山路
    我有一次從台北去九份,那一天不知為何,一個人走,在雨中迷路了。
    結果是從九份到雙溪的稜線山路,沿山溪走到達雙溪站回台北。

    >>>又難以找不出原件是一件憾事
    有機會我們見面談談如何去找史料或原件!!

  11. KING 寫道:

    謝謝炳炎老師
    能找史料就是一種關心去愛護這塊土地的具體行動
    感謝您對基隆港的投入付出愛心

  12. KING 寫道:

    感謝林老師的指示
    也許您走過的那條非路之路就是
    近衛師團的披荊斬棘之路
    只從文章的描述
    當年是只憑著一張古地圖摸索前進
    走過三貂大嶺其中有深深的山谷
    雲雨交加下扛著拆解輕山砲前進到瑞芳
    當然是經過九份的

  13. 林炳炎 寫道:

    我迷路的那條路與近衛師團有關, 這是有趣的超連結!!那次好像要帶隊去, 先前往探路, 意外的是讓嚮導迷路!!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北投埔的人與日軍攻彰化之役有關!!日軍如何對待北投埔的歷史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14. 林炳炎 寫道:

    最近把台灣年鑑內的「東宮行啟記」jpg化,送給朋友!!有朋友說他的遠祖名列其上, 對想知道那時的歷史與家族史很有幫助!!想要的朋友寫私信給板主

  15. KING 寫道:

    炳炎老師真是太好了
    感謝老師能挖掘出如此罕見的文化資產
    日本人普遍很有歷史觀文化素養
    在下一直常說
    日本治台也同時為臺灣留下龐大的文化資產
    像光是舊滿州就無計其數
    更何況是臺灣
    這些重見天日的史料雖說是日本皇室的歷史
    但也是有與這塊土地有密不可分的因緣
    正是臺灣的重大歷史
    站在地球村的一員觀點而言
    更是彌足珍貴
    在下二十歲前都在台南縣新化鎮長大
    受日本教育的小學恩師們都對學生們深植日本人的教育思想理念
    而且北白川宮 軍醫總監森歐外(後來轉為近代大文豪)
    都在新化(當時稱大目降)停留過一夜
    就這樣一頭栽入北白川宮御遺跡等的考究探討也是年長之後的興趣
    正好有大學學過的日文基礎去吸收這些文獻
    老師看來是出身台電對各地文史頗有經專
    真是佩服您的勇氣與執著以及對這塊土地文史的愛
    過去被視為被日本統治餘毒的日治時期史料
    現在都翻身了都重見天日是喜事是臺灣的幸福所在
    都虧像林老師的投入才有今天的成果
    不過喜歡文史者並無多大的報酬可言純然是奉獻
    唯有像老師在公部門才有餘力去做奉獻做功德
    為下一代盡一份傳承的使命達成
    總之感謝老師的大功德
    自從進入林老師陳凱劭準博士的網站後
    是也加大也增深文化深度收穫多多
    謝謝您了

  16. mikado 寫道:

    請注意一下,「昭和太子」這個「人」實際上並不存在。因為「昭和」是日本前任天皇裕仁的年号,那是在1926他登基時才由日本的相關單位以書経尭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話來擬定的。所以「昭和太子」這様的稱呼是講不通的。

  17. Encolpius 寫道:

    “”請注意一下,「昭和太子」這個「人」實際上並不存在””

    以前有人討論幾各名詞的用法
    登基前叫”裕仁皇太子” 登基後是”當今天皇” 過逝後叫”昭和天皇”

  18. Encolpius 寫道:

    mikado君的意思應該是要說:

    日本人不會使用”昭和太子”這種說法!

  19. Encolpius 寫道:

    我們台灣人作事總無法有””徹底性””

    大家看照片的植栽和盛水盤顏色和材質都不搭配

    假如第一張和第三張是原來””茶室””

    那現在相片左邊掛畫的地方是使用正確的

    日本茶室會因應不同季節掛不同的書畫和插花

    而右邊應該是煮茶的地方!

  20. DANNY KUO 寫道:

    1.jpg

    昭和 御大典記念 ( 7 mm Thickness X 74 mm Width )

    大正天皇嘉仁駕崩於大正15年(1926 ) 皇太子裕仁即位,當時並末舉行登基典禮, 守孝三年,直到昭和三年(1928) 才舉行登基大典。

    祖父郭拔芳,於1928年, 尚任職於台北三和銀行,代表當時銀行界前住日本京都,出席 “昭和御大典” 並獲贈一枚記念品。

    先袓父,離開三和,開了一家公司,水牛牌 “土郎沙”….簡單說,不知從那裹運來大石頭,用機器及人工敲打成碎石仔,以供輾米谷之用,行銷東南亞及本島之用,所有員工都是來自,台北大龍峒盲啞學校 (今稱啟聰學校) 大批失聲者,在他的民權東路工廄工作,也算是小善人一位,懂得關懷弱勢團體..

    得知他於 1923年 在日治時代,於台北曰新國民小學校,與多位友人共同起草 “兒童保護者協會” …也是今天兒童,少年保護法的法源頭吧 ?

    他,應該也是台灣第一位從日本進口保險套,提唱節育的人,他常說 ” 生生一大堆, 攏攏姆教是失德 !!” …. 最大是姊姊叫郭初枝,中間我哥及我,最小為妹妹,郭滿技 … 那我媽媽還敢多生嗎 ?

    孫輩不敢專美於人,史實資料閃失難免,虛心受教是基本修養,有容乃大,倒空才能注入活泉。

    其實我們先民所受的苦難,那才是最值得珍惜,有價值的寶貝,他們在荒撫荊剌中,己為我們開出一條道路,雖然它仍是崎嶇難行.. 可是在他們那年代已算是儘了心力,我們不需要為他們哭泣,”嘸驚路途遙遠,只怕看嘸方向” 繼住開來, 秉持台灣人早期那種幾乎喪失特有的美德、精神… 以活潑正面心態面向陽光往前走 !!

    擁有祖父流傳下來的一些記念品,固然有三分的驕傲,坦白說,我的心靈深處,充滿很多遺憾 …

    哎 !! 人類是無法改變歷史的, 緬懷祖先, 睹物思情.. 但願今天我們所作所為是討先民所喜悅的 … 您說是嗎 ?

  21. Anonymous 寫道:

    在台灣日日新報檢索「郭拔芳」得到2筆資料

    1. 1911-11-10『追弔李烈姬』 作者 郭拔芳
    2. 1923-07-01 『設學童保護者會』謝汝銓;大島校長;楊漢龍;杜家齊;臺北市日新公學校;陳秋本;陳茂通;王寶鉞;郭抜芳;吳江山;黃淵源;陳安士;陳曾俊;孫吉祥;蔡烏財;蔡稅;李柔生;林柳絮;周宗起;王振桂;陳德慶

    但「昭和 御大典」資料太多,難找。
    1928-10-30
    臺北市各公學校 保護者會聯合會 御大典記念事業として 十一月三日發會式を擧ぐ

  22. 台灣技術史的「笑話」----南投縣北港溪「名橋」 寫道:

    第二次去看到,詳寫真

    0731.jpg

    至於「建於昭和15年」,那也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在1873年開始自己生產cement,已經不用前近代的技術了!台灣也自己生產cement。

    0732pg

    現代的技術,有一很重要的特徵,要能在試驗室證明此種材料可以使用,其強度等都有規格與標準,請問日本於1940年為何要在此蓋這樣的「公共建築」?它的安全性有保證嗎?有什麼文獻?

    0733.jpg

    但是,7月19日看到南投縣文化局正式將「技術史的笑話」,予以法定認可,不知南投縣文化局的根據是什麼?

    好友PK兄為台灣此類石拱橋調查有多少這類橋?誰建的?為何而建?他甚至於遠赴鹿兒島去查史料,嘿嘿,去請教PK兄吧。

    0734.jpg

    對於玩紅毛土的人,當然知道不會是1940年蓋的,那時台灣正處於第一次經濟起飛時,工業生產欣欣向榮,新龜山發電所1941年2月12日完成併入系統。嘿嘿,剩下的是軍極秘。

  23. 轉貼張永楨教授的文字 寫道:

    北港溪石橋位於國姓鄉北港村北港溪上,俗稱「糯米橋」,但並非用糯米建造,而是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二次大戰期間所建,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由日本商社源田組承造,日人淺野氏督造,彰化技師張色監工,石工部分由當地人王金練、黎雙火承包。興建此橋的目的在運輸國姓鄉之北港、梅子林和仁愛鄉眉原、清流等地之山產;也是埔里通往台中縣東勢之捷徑和戰備道路,作為裡南投道路被封鎖時之預備道路。民國83年被公告為三級古蹟,民國93年七二水災將橋面沖走,目前只剩部份橋身及橋墩。具有整體造型的藝術美感,可藉由保護這座橋樑及溪流的自然資源,發展觀光。其特色為橋身用當地之石頭以手工打造而成,每個石塊之尺寸大小依橋之拱型打造,並依力學原理堆砌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以水泥黏合而成,並非如傳說是由糯米加紅糖、蠣灰混合而成,為三墩四孔西式拱橋,外觀古樸典雅。北港溪石橋石材的尺寸、大小,依橋樑的拱形狀打造堆砌,因為拱橋是最符合科學原理的橋樑,一來符合力學原理,二來減少洪水的衝擊,是相當了不起的工程。訛傳為糯米橋是民國八十幾年某政治人物,為了讓他受到重視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24. 台灣技術史的「笑話」----南投縣北港溪「名橋」 寫道:

    台灣技術史的「笑話」—-南投縣北港溪「名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375021859178153&id=100000110575844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基隆築港殉職記念碑與築港局長官舍歷史建築
  • 版畫人生–傑出校友廖修平教授特展@師大圖書館
  • 初音、溪口、榕樹3發電所の見学
  • 雲程新書《1949 福爾摩沙》(Formosa, 1949)已於12月25日出版
  • 鹿島組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