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橋—2004年印象

本文發表於 2007 年 09 月 04 日 16:30

sister1.JPG2004/9/29早上乘車子往水里跑,為了完成年度的大戲,得到長官想要的工程品質獎。

禮拜天,長官也到工地來,加上評審人員,把最後的香格里拉—武界擠滿人。

做為搭戲棚的勞工—我,責任是把戲棚弄好,讓演員能順利演出。總算戲是按我排好的戲碼演出。

有很多天在日月潭附近,常問「姊妹橋的歷史如何?」,同事們很熱心的幫忙尋找,有機會住在木屐囒村(今名東光)附近,就抓住住在木屐囒工區機會。雖然是總公司的職員,到地方工作,未曾請他們繞道去看想看的日月潭工事古蹟。

dscn2035.JPG

dscn2044.JPG

吃過晚飯,趁天還沒暗,就趕緊去知道姊妹橋的守衛家,然後一起前往,他說他推過輕便車到埔里,平常是走路到埔里。很快就到姊妹橋邊,這一次先到姊橋,脫落的文字似乎是「姊川橋」「大正四年建」,連同上次「妹瀨橋」,如此,姊妹橋的歷史應該能拼湊出來而解開才對。

心中興起川瀨是否是姓?姊妹橋是為輕便鐵路而設,將有名的埔里糖經由輕便鐵路而運到二水,而日月潭工事用材料也利用輕便鐵路而運進來。姊川橋、妹瀨橋在木屐囒溪上,它們在溪對岸各另有一橋墩,所以是兩對橋。

sister2005521.jpg

dscn2046.JPG

日本友人告訴我:妹瀬(imose,いもせ)是妹背(imose)也就是夫婦。至於姉川(あねがわ)是日本有名河川,也是姉川合戦之姉川古戦場,織田・徳川軍在此一決雌雄。(2004/10/5寫)。

讀初中時,第一次買台灣地圖,無事就翻閱地圖,發現埔里盆地是台灣鐵枝路(鐵道)密度最高的區域,一直不了解為何會如此。當多次前往埔里導遊時,歷史地理知識增加。

最近遇到埔里朋友,常出現的問題是「請問埔里盆地有多少種類鐵枝仔路?」最常見的回答是「愛說笑!」,年齡超過40歲的會回答是「糖廠的五分車」一種,年齡超過55歲的會回答是「糖廠的五分車、輕便車路」二種,像我玩台電歷史的人會再加上「施工用電氣鐵道」,所以是有3類鐵枝仔路。在《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誌》就可以看到這些電氣鐵道、輕便鐵路鐵枝仔路並存的現象。(2007/9/4寫)。

8 回應 針對 “姊妹橋—2004年印象”

  1. 陳凱劭 寫道:

    這些橋,是不是「鐵線橋」(日本時代的稱呼,今稱吊橋、纜索橋)?

  2. 陳凱劭 寫道:

    發現一個問題,看第一張照片:

    一般來講,工程師要架橋,攏嘛是儘量取河流最窄之處,與河流流向呈90度的角度架過去(這樣架最偷工減料;喔講錯了,最省時省力省料);可是第一張看來不是如此,初看起來是斜切30度過河。是不是為了將就鐵枝路線?

  3. 林炳炎 寫道:

    這是「鐵線橋」(日本時代的稱呼,今簡稱吊橋),輕便鐵路的重量較小,才會稱「輕鐵」。1915年的技術以架「鐵線橋」最成熟,至於為何斜切30度過河?那是因為木屐囒溪是穿透力很強的河流,它將山切成山谷,沒有足夠的空間讓路線迴轉。

    姊妹橋有很迷人的故事,曾經請教在姊妹橋附近的共和國小老師,但沒有問出結果來,希望有人能補足。

    以前由於隧道狹窄,遊覽車不易進入131道路,2005年已在舊隧道旁建新隧道!!希望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能關心這個景點,讓更多人來觀賞!

  4. kensyu 寫道:

    彰化公園也有一座日治時期鐵線橋的遺跡。樣式很像林學長所貼的照片的那種形式的橋,不過尺度小很多。「吊橋」這個名詞當時的日本話也有,我節錄了台灣建築會誌裡面台灣建築的變遷其中有關架「明治橋」的經過。裡面他們把「明治橋」這種橋的型式稱之為「吊橋」,我記得第一代的明治橋的型式類似現在的西螺大橋(記憶模糊不是很確定)。
    下面的節錄有一段很好玩。尾辻先生引用小松先生的話,當時的台灣人一開始認為日本人沒有架吊橋的能力好像跟笨蛋一樣,後來「明治橋」被十川技師設計出來了,也造好了,讓台灣人大為吃驚,原來日本人不是笨蛋。

    柳:あれは総督がいって「明治橋」を架ける予算を取られるのに出さなかったそうですね、それで神社のものじゃないと斯う言うのだそうです、それで一の鳥居を基隆に持って行ったら境内になるだろうから、そうしたら金出そうと言う話があったということです。
    木村:結局七万円とかかかったそうですがね、其の当時の橋としては台湾では一つ位しかなかったのでしょう。
    尾辻:小松さんの話ですがね、その頃台湾人が日本人は能う「吊橋」は架けまいといって馬鹿にして居ったそうですね、そうしてあれが十川技師の設計で出来上ったので、本島人がびっくりして日本人も馬鹿にならんというような感じを有ったという事です。

  5. 林炳炎 寫道:

    最後貼的寫真放大後,會看到對岸橋門架被藤所包圍,要仔細看才能看到。

    十川技師是十川嘉太郎,畢業於札幌農學校,是広井勇博士的高徒,広井勇後來去東京帝國大學,他們都對1900年代台灣與日本的土木工程有貢獻。明治橋請詳

    http://www.sinica.edu.tw/~tibe/1-care/bridge/history.html

    1901 明治橋/鐵製桁架橋完工啟用
    1912 明治橋/木造橋面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面
    1933 明治橋/鋼筋混凝土拱橋完工啟用
    1946 改稱中山橋
    1968 中山橋/拆除欄干、燈柱,拓寬橋面
    1968 之後,明治橋從橋下看有一條戰後線,施工之良窳立見,文化差距太大。

  6. 陳凱劭 寫道:

    原本看第一張 林學長 與 橋立面的合照,覺得奇怪,都侵佔到慢車道了為何不被公路單位拆除(應該是車道拓寬以後才變成在慢車道上);看到最後一張才發現,原來這舊橋還有在做「流籠」的功能,推測是天災交通中斷時,仍可隔溪運送物資。

    註:日本時代「流籠」一詞指的是以纜索吊運籠形(廂形、箱形)物。所以今之「纜車」、建築物或工地的「昇降電梯」在日本時代都叫「流籠」。像日本時代最高的商業建築物,台北菊元百貨裡的昇降電梯,台灣人也稱「流籠」。

  7. heretic 寫道:

    關於姉川合戦
    是織田・徳川軍對抗淺井・朝倉軍
    德川軍不但擊敗人數龐大的朝倉軍
    也解救織田軍免於潰敗的命運

    是德川家康晉身戰國列強的關鍵之戰

  8. smvv 寫道:

    “關於姉川合戦
    是織田・徳川軍對抗淺井・朝倉軍
    德川軍不但擊敗人數龐大的朝倉軍
    也解救織田軍免於潰敗的命運

    是德川家康晉身戰國列強的關鍵之戰”

    ===============================

    我不認為這個合戰有讓家康晉身所謂的戰國列強。

    其實因為西元1562年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的同盟(清洲同盟),家康失去了向西發展的機會,東邊又有今川~北條~武田等強大大名的威脅,所以到了1572年三方原之戰前,德川除了自己的三河國以外,也只多了遠江一國(還是只有三分之二的殘缺國)。

    德川與織田信長雖說是同盟,但隨著信長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原本應是對等的關係慢慢也產生了改變,慢慢被織田信長視為與秀吉~光秀同等地位的家臣,1579年還被信長命令逼迫將自己的長子切腹。就算1582年武田家滅亡,德川家康也只再多了駿河一國,還是信長所封。所以長達21年的清洲同盟,家康不僅要幫信長幫忙擋住東邊的勢力當砲灰,還要聽他的命令四處支援織田軍作戰,但領地卻只多了兩國。在信長在世的時候,德川家康完全無法自由發展,等同是附屬大名,與差不多時期的武田~毛利~北條~上杉~大友~島津~龍造寺等大名相比,它並非真正獨立且強大的戰國大名。

    他真正開始有影響力且強大起來,是在本能寺之變後解除了清洲同盟的束縛才開始。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1920年代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技師長寫真帖
  • 「台灣論述」對「中國論述」
  • 敬弔鄭兒玉老師
  • 水車技術史The Technical History of Water Wheel(Water Turbine)
  • 松本虎太社長1937年壽像被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