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本文發表於 2007 年 08 月 23 日 10:54

欲購本書,請洽:

簡介(原載於 遠流 台灣元氣村-大廟口 網站

當混凝土學術界內、外的朋友看到此書時,會非常訝異於此書的內容與他們主觀的認知有相當的距離,到底一個學院外的技術史遊戲者,抱持何種意識形態在處理紅毛土(水泥/混凝土)技術史?

個人在很奇怪的因緣陷入台灣史的漩渦而不能自拔,發現「火山灰混凝土曾在台灣電力使用」,為了追尋這句話的真正樣態,花了16年以上的時間在日本與台灣的 圖書館挖掘,先後完成《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最後,總算把「火山灰混凝土在台灣」的 技術史弄清楚。

因工作需要,在台電的職場中開始讀美國混凝土協會(ACI)的出版品,累積混凝土知識,在有關混凝土試驗的論文中,常常看到「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意指僅用水泥、細骨材=砂、粗骨材=石子、水之混凝土,稱為對照組),所有non-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除上述之外再摻用火山灰、飛灰、高爐石粉slag、矽灰silica fume、珪酸土…者都屬此類non-pure混凝土,稱為試驗組)都要與「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作比較,「pure」代表無可取代的標準、依據,也就是說擁有無上的霸權。問題是,混凝土的「混」本身就表示不純,混凝土材料的水,不 可能使用純水(成本太高),更不可能使用沒有雜質的砂與石子或「純」水泥。「pure」的北京話是純,此字與蠢是音近字,強調「pure」是蠢的。本書主 要在談論「non-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台灣人用語紅毛土(水泥/混凝土),用土來稱述水泥/混凝土,相當貼切。

朋友北波道子博士丟給我一串「芝麻開門」密碼,讓我進入戰後美援的神秘領域,在那裡發現了日本火山灰混凝土技術與美國飛灰混凝土技術在霧社大壩之遭遇戰,戰況慘烈,是迷死人的技術史題材。

做為學院外的技術史遊戲者,當然要好好戲弄「學術」,日本的混凝土學術界不會去摸觸GHQ(盟軍佔領軍總部)或進駐軍(佔領軍)水泥標準,也不會去檢討或 反省戰後日本的混凝土學術界成為美式混凝土學術的傳聲筒(大都成為ACI的member)有何不可。作者在本書中以ironical手法,談論進駐軍水泥 標準如何落後於被進駐的日本國之所在。當然也談論成為美式混凝土學術傳聲筒的後果:無法欣賞明治時期曾禰達蔵、広井勇、真島健三郎等的火山灰混凝土學術, 成了Thomas Kuhn所謂的不可共量(incommensurability)的一群學術達人。

遊戲如果僅只於此,是有欠缺的。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在美國圖書館得到A.C. Davis 的《A Hundred Years of Portland Cement》,此書以很技巧的方式排除非-Portland Cement的Cement,僅在2處提到Dr. Wilhem Michaëlis,但都不是他的業績。更從美國得到Robert W. Lesley《History of the Portland Cement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有3處提到Dr. Wilhem Michaëlis,2處同前,第3處談到「Invention of Iron Cement」,這是亂戴高帽,他是促成高爐slag Cement合法化的委員之一。在ACI SP-52 《A Selection of Historic American Papers on Concrete 1876~1926》由Howard Newlon編輯的書,此書在13、20頁分別敘述沸騰試驗與膠体假說,並在18頁提到他早在1867年就研究構成水泥的要素,但他這種phase of cements的觀點卻遲至1906年才發表。英美出版品不討論Dr. Wilhem Michaëlis的業績(火山灰與高爐slag水泥),那才是意識形態在作怪。

Dr. Wilhem Michaëlis(1840~1911)的業績如下:
1.1865年創立陶瓷協會(Lang-Nam-Verein)。
2.1867年就研究構成水泥的要素。因在礦物學與化學有傑出成就而獲得博士學位。
3.1869年發表水泥試驗基本要綱。
4.1871年創立建材試驗室。
5.1875年發表水泥判斷的17課題。1877年2月水泥製造商協會議決。
6.1870年代發表珪酸化合物、火山灰、高爐slag與Portland Cement混合會改善其性質。(此論文在1888年以「有關混合水泥的知見」發表)
7.1888年發表有關混合水泥的知見。
8.1895年提出沸騰試驗(boiling test)以決定水泥的健度。
9.1902年他參與決定高爐slag Cement能否使用的委員會,最後德意志交通部宣告可用。
10.1906年提出膠体假說(colloidal hypothesis)以解釋水泥水化現象。

未學德文,只能依賴日、英文,但從上面的引述,發現科技史是有意識形態在作怪的。在網路上 http://www.fh- mainz.de/fr_architektur/personen/haedler/downloads/gebau_11.pdf 德國人Prof. EMIL HÄDLER把德國發明高爐水泥與火山灰用在混凝土之成果忽略。

1824年英國發出Portland Cement專利,Portland Cement公司為求獨佔利益,對於高爐slag Cement、天然Cement(火山岩製品)之要求分享市場,當然使出渾身解數打壓阻撓,相信只有德國人才能有如此高的抗壓性,讓高爐slag Cement成為合法建材,更是好的技術史題材。

Portland Cement剛出現是被使用在做為砌磚的膠結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如何將磚塊連結是重要課題,水泥的抗張力試驗就是為此而誕生。德意志水泥製造協會認為有修正必要,1886年修正結果協會向工部大臣 提出認可請願,大臣先向柏林工業試驗所監督委員及建築材料試驗所長諮詢,後送國立建築學校審查。工部大臣1887年7月28日公布採用修正規則,增加耐壓 強度試驗。德意志已經認知水泥的特性是其抗壓能力。美國ASTM C190是始於1944於1985年改版後在1991年正式從ASTM消失;ASTM C150始於1940延續原來抗張強度觀念,直到戰後才採取抗張、抗壓強度並列,1968年取消抗張強度試驗。水泥規範中抗張強度(tension philosophy)與抗壓強度(compression philosophy)的鬥爭史,更是好的技術史題材。

日本時代,火山灰混凝土曾在台灣使用與研究的技術史,戰後成為被掩埋的Outcrop,不但台灣人不知道,日本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真正成為被驅除的「日本遺毒」。台灣人與日本人合作研究的火山灰混凝土論文,其質遠高於日本內地,是火山灰混凝土學術界重要的遺產。

在完成《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後,感覺未能將美援實例作展示,有所不足,讀者只能看到美援的上層運作,也就是說,真正的美援末端情況 未能敘述,在本書『跡』章,正可以補其缺憾,可以看到美援對台灣電力工程技術的影響,當然,連帶的也轉化台電文化的內涵。

最後,要提到去希臘羅馬觀光時所看到的鬥獸場、水道等2000年以上火山灰混凝土古蹟。1987/12的International Concrete刊登Florida州Barry大學應用考古科學系主任Dr. Joseph Davidovits的一篇文章「Ancient and Modern Concretes: What Is the Real Difference?」,International Concrete是ACI的機關誌之一,ACI是呈現美國混凝土知識霸權機構,其出版品權威十足。Davidovits對9000年來各種 concrete考察,提出為何2000年前的有較佳耐久性?而核廢料要以混凝土固化,如果無法耐久3000年以上怎能算最終處理?本書企圖將荷蘭人熱蘭 蔗城築造技術與古羅馬技術聯接。

摻用火山灰、飛灰、高爐石粉slag、矽灰silica fume、珪酸土之混凝土成為當代所重視的生態混凝土(ecocrete)立下典範及歷史傳承。

本書雖號稱技術史,也有些化學符號,讀者對此可以安心,作者已經把艱深的「化學」毒牙拔除,讀得懂漢字,就能夠輕易進入。

技術有一特性,在未被開發出來以前是Know-How、艱深難以觸摸的領域;一旦面世,它就成為簡單易行、容易copy的,也就是說沒什麼了不起的知識。

序篇是桶箍篾仔(thang2-koa-bih-a2),將枝葉茂盛的文章箍起來,成為能承載idea的形體。

33 回應 針對 “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1. 陳凱劭 寫道:

    有位常來我Blog網友,是成大畢業的學姐,台南市人,赴美留學後,目前定居日本。

    她告訴我,她最近在日本,被介紹認識一位六十多歲的日本太太,她幼時在台灣出生,阿公是建設基隆港的松本虎太(1879-1959)!

    https://blog.kaishao.idv.tw/?p=1172#comment-10137
    https://blog.kaishao.idv.tw/?p=1172#comment-10150

    想說學長您這本書曾大幅報導基隆港建港史實,就向她提了一下。

    已把這位學姐的聯絡方式寄到學長您Gmail郵箱。

  2. 林炳炎 寫道:

    謝謝啦,

    我可以先把去年1月去神戶大學的報告寄給她, 讓六十多歲的日本太太可以知道松本虎太是我的偶像之一!!

    本來台北市文獻會要出版住台北的工程師, 但看它們有關稿件的規定就讓我沒有味口!!松本虎太的新稿子是準備好但有些問題要請教她!!(我有在你的blog貼文)

  3. 陳凱劭 寫道:

    這位學姐,昨天就把 松本虎太 先生的名字告知了,一時忙,沒把訊息傳到這裡來。

    原來這位松本虎太(1879-1959)先生,是貫穿學長幾個研究領域的重要人物!

    做歷史研究,若充份運用網路的話,是常會有各種奇妙的際遇的,文章在網路公開發表後,常會有當事人子孫、親友、學生的回應,或感謝,或補充,或指正。這是最爽的時刻。

  4. 陳凱劭 寫道:

    剛又有好消息傳來。

    遇到的六十多歲的伊東さん,是松本虎太先生的外孫女,而伊東さん之母(松本虎太先生的女兒),還健在,並且住在一起。推算起來,很可能是成年之後才引揚回日本的,應該還有很多在台灣的回憶,相信對松本虎太先生在台灣的功績成就,還有很多印象。

    學長應該很興奮吧,有沒有考慮月底日本之行,新增與松本家族會面的行程呢?

  5. 林炳炎 寫道:

    松本虎太先生在基隆有松本虎太紀念館, 只是還找不到現狀!!

    很期待與松本虎太先生的後代見面, 這是非常高興的事, 明天會把在東京的住宿告訴她!!

  6. 林炳炎 寫道:

    序篇

    當混凝土學術界內、外的朋友看到此書時,會非常訝異於此書的內容與他們主觀的認知有相當的距離,到底一個學院外的技術史遊戲者,抱持何種意識形態在處理紅毛土(水泥/混凝土)技術史?

    個人在很奇怪的因緣陷入台灣史的漩渦而不能自拔,發現「火山灰混凝土曾在台灣電力使用」,為了追尋這句話的真正樣態,花了16年以上的時間在日本與台灣的圖書館挖掘,先後完成《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與《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最後,總算把「火山灰混凝土在台灣」的技術史弄清楚。

    因工作需要,在台電的職場中開始讀美國混凝土協會(ACI)的出版品,累積混凝土知識,在有關混凝土試驗的論文中,常常看到「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意指僅用水泥、細骨材=砂、粗骨材=石子、水之混凝土,稱為對照組),所有non-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除上述之外再摻用火山灰、飛灰、高爐石粉slag、矽灰silica fume、珪酸土…者都屬此類non-pure混凝土,稱為試驗組)都要與「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作比較,「pure」代表無可取代的標準、依據,也就是說擁有無上的霸權。問題是,混凝土的「混」本身就表示不純,混凝土材料的水,不可能使用純水(成本太高),更不可能使用沒有雜質的砂與石子或「純」水泥。「pure」的北京話是純,此字與蠢是音近字,強調「pure」是蠢的。本書主要在談論「non-pure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台灣人用語紅毛土(水泥/混凝土),用土來稱述水泥/混凝土,相當貼切。

    朋友北波道子博士丟給我一串「芝麻開門」密碼,讓我進入戰後美援的神秘領域,在那裡發現了日本火山灰混凝土技術與美國飛灰混凝土技術在霧社大壩之遭遇戰,戰況慘烈,是迷死人的技術史題材。

    做為學院外的技術史遊戲者,當然要好好戲弄「學術」,日本的混凝土學術界不會去摸觸GHQ(盟軍佔領軍總部)或進駐軍(佔領軍)水泥標準,也不會去檢討或反省戰後日本的混凝土學術界成為美式混凝土學術的傳聲筒(大都成為ACI的member)有何不可。作者在本書中以ironical手法,談論進駐軍水泥標準如何落後於被進駐的日本國之所在。當然也談論成為美式混凝土學術傳聲筒的後果:無法欣賞明治時期曾禰達蔵、広井勇、真島健三郎等的火山灰混凝土學術,成了Thomas Kuhn所謂的不可共量(incommensurability)的一群學術達人。

    遊戲如果僅只於此,是有欠缺的。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在美國圖書館得到A.C. Davis 的《A Hundred Years of Portland Cement》,此書以很技巧的方式排除非-Portland Cement的Cement,僅在2處提到Dr. Wilhem Michaëlis,但都不是他的業績。更從美國得到Robert W. Lesley《History of the Portland Cement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有3處提到Dr. Wilhem Michaëlis,2處同前,第3處談到「Invention of Iron Cement」,這是亂戴高帽,他是促成高爐slag Cement合法化的委員之一。在ACI SP-52 《A Selection of Historic American Papers on Concrete 1876~1926》由Howard Newlon編輯的書,此書在13、20頁分別敘述沸騰試驗與膠体假說,並在18頁提到他早在1867年就研究構成水泥的要素,但他這種phase of cements的觀點卻遲至1906年才發表。英美出版品不討論Dr. Wilhem Michaëlis的業績(火山灰與高爐slag水泥),那才是意識形態在作怪。

    Dr. Wilhem Michaëlis(1840~1911)的業績如下:
    1. 1865年創立陶瓷協會(Lang-Nam-Verein)。
    2. 1867年就研究構成水泥的要素。因在礦物學與化學有傑出成就而獲得博士學位。
    3. 1869年發表水泥試驗基本要綱。
    4. 1871年創立建材試驗室。
    5. 1875年發表水泥判斷的17課題。1877年2月水泥製造商協會議決。
    6. 1870年代發表珪酸化合物、火山灰、高爐slag與Portland Cement混合會改善其性質。(此論文在1888年以「有關混合水泥的知見」發表)
    7. 1888年發表有關混合水泥的知見。
    8. 1895年提出沸騰試驗(boiling test)以決定水泥的健度。
    9. 1902年他參與決定高爐slag Cement能否使用的委員會,最後德意志交通部宣告可用。
    10. 1906年提出膠体假說(colloidal hypothesis)以解釋水泥水化現象。

    未學德文,只能依賴日、英文,但從上面的引述,發現科技史是有意識形態在作怪的。在網路上http://www.fh-mainz.de/fr_architektur/personen/haedler/downloads/gebau_11.pdf德國人Prof. EMIL HÄDLER把德國發明高爐水泥與火山灰用在混凝土之成果忽略。

    1824年英國發出Portland Cement專利,Portland Cement公司為求獨佔利益,對於高爐slag Cement、天然Cement(火山岩製品)之要求分享市場,當然使出渾身解數打壓阻撓,相信只有德國人才能有如此高的抗壓性,讓高爐slag Cement成為合法建材,更是好的技術史題材。

    Portland Cement剛出現是被使用在做為砌磚的膠結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如何將磚塊連結是重要課題,水泥的抗張力試驗就是為此而誕生。德意志水泥製造協會認為有修正必要,1886年修正結果協會向工部大臣提出認可請願,大臣先向柏林工業試驗所監督委員及建築材料試驗所長諮詢,後送國立建築學校審查。工部大臣1887年7月28日公布採用修正規則,增加耐壓強度試驗。德意志已經認知水泥的特性是其抗壓能力。美國ASTM C190是始於1944於1985年改版後在1991年正式從ASTM消失;ASTM C150始於1940延續原來抗張強度觀念,直到戰後才採取抗張、抗壓強度並列,1968年取消抗張強度試驗。水泥規範中抗張強度(tension philosophy)與抗壓強度(compression philosophy)的鬥爭史,更是好的技術史題材。

    日本時代,火山灰混凝土曾在台灣使用與研究的技術史,戰後成為被掩埋的Outcrop,不但台灣人不知道,日本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真正成為被驅除的「日本遺毒」。台灣人與日本人合作研究的火山灰混凝土論文,其質遠高於日本內地,是火山灰混凝土學術界重要的遺產。

    在完成《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後,感覺未能將美援實例作展示,有所不足,讀者只能看到美援的上層運作,也就是說,真正的美援末端情況未能敘述,在本書『跡』章,正可以補其缺憾,可以看到美援對台灣電力工程技術的影響,當然,連帶的也轉化台電文化的內涵。

    最後,要提到去希臘羅馬觀光時所看到的鬥獸場、水道等2000年以上火山灰混凝土古蹟。1987/12的International Concrete刊登Florida州Barry大學應用考古科學系主任Dr. Joseph Davidovits的一篇文章「Ancient and Modern Concretes: What Is the Real Difference?」,International Concrete是ACI的機關誌之一,ACI是呈現美國混凝土知識霸權機構,其出版品權威十足。Davidovits對9000年來各種concrete考察,提出為何2000年前的有較佳耐久性?而核廢料要以混凝土固化,如果無法耐久3000年以上怎能算最終處理?本書企圖將荷蘭人熱蘭蔗城築造技術與古羅馬技術聯接。

    摻用火山灰、飛灰、高爐石粉slag、矽灰silica fume、珪酸土之混凝土成為當代所重視的生態混凝土(ecocrete)立下典範及歷史傳承。

    本書雖號稱技術史,也有些化學符號,讀者對此可以安心,作者已經把艱深的「化學」毒牙拔除,讀得懂漢字,就能夠輕易進入。

    技術有一特性,在未被開發出來以前是Know-How、艱深難以觸摸的領域;一旦面世,它就成為簡單易行、容易copy的,也就是說沒什麼了不起的知識。

    序篇是桶箍篾仔(thang2-koa-bih-a2),將枝葉茂盛的文章箍起來,成為能承載idea的形體

  7. 陳凱劭 寫道:

    松本虎太先生,1921年在米國伊利諾大學厄巴那分校的研究所學位論文

    全文下載(ADOBE PDF格式,兩者擇一):
    http://pylin.kaishao.idv.tw/wp-content/uploads/2008/04/engineeringexperv00000i00126.pdf
    https://www.ideals.uiuc.edu/bitstream/2142/4171/3/engineeringexperv00000i00126.pdf

    題目: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upon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Plain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作者:Torata Matsumoto (松本虎太)

    Engineering Experiment S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1921

    感謝松本先生孫女伊東さん,在日本的Masakoさん,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那-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工學院圖書館專員Mary C. Schlembach協助,找出這個在2007年被伊利諾大學數位化,87年前的歷史文獻。

  8. 林炳炎 寫道:

    松本虎太先生的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upon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Plain and Reinforced Concrete在雜誌上有介紹, 只是當時沒有想到要找原文, 待要寫他的傳記時再好好研讀, 1919年美國Duff Abrams發表了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是前衛的.

  9. 慶離 寫道:

    呀~呀~呀~一直在林老的站內看..也知道林老曾在台電(因我是非破壞也做台電工作)..我也喜歡這本紅毛土…但是我三項都沒有給他兜起來.0..真的是罪過呀

  10. 許進發 寫道:

    大正6年2月8日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技師 松本虎太 海水ニ對スル鐵筋混凝土研究ノ為一年六箇月間英、米兩國へ留學ヲ命ス

  11. 林炳炎 寫道:

    9.25星期四應台北科技大學鄭麗玲老師的科技史講座之邀, 前往談紅毛土

    古蹟、觀光、技術史:從台北工業畢業生的業績談起
    0. 前言
    1. 總督府研究所的混凝土
    2. Kasteel Zeelandia的築城
    3. 古羅馬帝國的混凝土
    4. 結語–9000年來的混凝土

  12. 台北科技大學王信友 寫道:

    聽完林炳炎工程師的演講,讓我想到幾個問題

    (1) 在台灣 火山灰的主要來源是在哪裡

       【版主答】:蔡寄椆做研究時主要是
          A. 樣品產地
          1. 台灣火山灰1至4號—七星郡北投庄關渡派出所。
          2. 台灣火山灰5號—淡水街下奎柔山。
          3. 台灣火山灰6至7號—基隆市彭佳嶼。
           北投、關渡取得最方便啦(生產成本最低)。

    (2) 在台灣水泥的產地都是集中在東部嗎? 西部有水泥廠嗎?

          【版主答】:以前台灣水泥主要在打狗半屏山、壽山!(打狗是高雄啦)、竹東等都在西部。

  13. 台北科技大學侯博仁 寫道:

    首先感謝林炳炎先生對建築技術的講說,讓我了解到各國古今建築的使用原料與技術的不同。

    從林炳炎工程師您的作品和演說講章裡得知,日本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大的研究,而一直探討的火山灰混凝土真的有那麼好嗎?

    【版主答】:火山灰混凝土真的有那麼好嗎?「好」與「不好」是主觀的啦!但當時(請注意當時)是解決混
    凝土在海水中龜裂的良方!世界已有2000年的經驗!!

    日本在台灣留下的”紅樓”(日治建築),我聽說他們製作的磚塊比較堅固也比較耐震,是因為當初製作也有加入一些火山灰嗎?

    【版主答】:沒有加入火山灰。他們的工匠的工作態度非常敬業,水泥與砂的混合比例照規定,所以黏著力較佳。

    而且對於台灣的環境來說,颱風還有地震等天然因素,火山灰混凝土對於這些因素的低抗性強嗎?

    【版主答】:草屯國校的”紅樓”(日治建築)抵抗921大地震,反而戰後的鋼筋混凝土全垮下來。鋼筋混凝土
    是比磚造”紅樓”堅固,是較進步的科技,但實際竟然不勘一擊。

    還有我想知道火山灰混凝土的延展性是多少?還有對輻射線抵抗的問題?

    【版主答】:火山灰混凝土的延展性與普通混凝土的延展性一樣。
    對輻射線抵抗的問題與普通混凝土的延展性一樣。

    お願いします

    【版主給台北科技大學老師鄭博士】:

    童乩本來專替人醫病、收驚、收妖的童乩。請問,號稱是童乩的報告人,今天受過度驚嚇,要找童乩來收驚。
    他還會日文!看來非給他90分以上不可。

  14. 台北科技大學廖展章 寫道:

    聽完林炳炎先生的演講後我思考了幾個問題,或許是很簡單的問題,但還是搞不清楚。
    以下是我的疑問:

    所謂的的火山灰混凝土的“火山灰”是指一般活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嗎??

    【版主答】:台灣的火山是死火山。我們只關心的是、不是“火山灰”!當然,大部分使用的“火山灰”是噴出來幾千或幾萬年。

    如果不是那是指何種成分??

    【版主答】:基本上,飛灰、“火山灰”等都可歸類為泥土。其成分差異不大。

    如果是火山噴發的火山灰,不是有一些對人體不好的成分且火山灰是必須經由火山噴發後才會有的或是在火山口附近才會有火山灰,那對於建築用的火山灰混凝土需求量這麼大是如何保持穩定的來源?? 若把火山灰混凝土拿來建造我們的建築,那在施工的同時工人不就大量吸入且用含有對人體不好的火山灰混凝土來建造建築,是否真的安全??

    【版主答】:大部分使用的“火山灰”是噴出來幾千或幾萬年。有毒成分如硫磺氣體、混含有毒性及刺激性氣體大量等早就被雨水洗滌乾淨。碳酸鈣.鐵微粒子是做混凝土的良好材料。

    有關火山灰我在網路上有查詢了一些資料 火山中所噴發的火山灰其本質是由硫磺氣體跟碳酸鈣.鐵微粒子相混而成,其中大量的塵灰混含有毒性及刺激性氣體大量吸入會造成化學跟物理性窒息,其中塵灰會直接造成肺及呼吸管纖毛及肺泡的負擔刺激而造成組織液的分泌而影響呼吸擷氧功能,而硫磺氣體則會腐蝕呼吸管

    【版主答】:已經回答如上。

    以上是我聽完演講後幾個小問題,若有說錯或是不對的地方還請林炳炎先生多多見諒即包含!

  15. 林炳炎 寫道:

    《日本學術協會報告》中之台灣資料
    5 .〈台灣に建築せらたる和蘭人の城堡「ゼーランデア」と「プロビンシャ」に就て>(栗山俊一)第 6 卷。P392~398。

    原來我在《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12,p97有我自己的文章,有這樣的『台灣資料』線索,自己的線索自己沒使用,很荒謬。結果《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Cement/Concrete Technology History in Formosa)》就只好空一小段,如果能找到此文,可能補這空一小段。但看完此文之後,還是沒有想要的那段。

    查國家圖書館的目錄,知道《日本學術協會報告》第 6 卷在6樓日韓資料室有。是曾任中山醫專校長的蔡滋理教授捐贈給國家圖書館。網路只有零星的報導,沒有針對蔡滋理教授的文章,台灣人應該努力!!

  16. 陳凱劭 寫道:

    栗山俊一當年是台灣總督府營繕課建築技師,資歷地位僅次於他的長官,營繕課長井手薰

    栗山俊一也是當年是台灣建築會副會長(會長是井手薰)。栗山俊一在1930年代中期就離開台灣,回到日本內地。

    他這一篇談荷蘭人在台南史蹟(赤崁樓與安平古堡)文章,較完整原稿,題目是「安平城址と赤崁樓に就て」,他登在他們自家的《台灣建築會誌》第三輯第二號(昭和6年,1931),Adobe PDF格式,9.8MB:

    https://kaishao.idv.tw/PICS/2008/11/25/kuriyama.pdf

  17. 葉雪淳 寫道:

       
       
       
    蔡滋理先生,40年代時,是台大橄欖球隊的スクラム・センタ。
    小胖子常在スクラム互推時,掉落褲子,很好笑。
    當時,高呈毅君是該橄欖球隊的ハーフバック。
       
       
       

  18. 林炳炎 寫道:

    栗山俊一在他的文章中如此記述:「至於用什麼水泥漿堆砌?不用說在當時不會有現在的水泥,所以用的是石灰水泥漿(原文石灰mortar)。說是石灰,其實是牡蠣灰和砂混合而成的…. 水泥漿等事過於專門, 故從略。待日後刊於專門性的建築雜誌」凱劭送我的文章與上述差不多, 待日後刊於專門性的建築雜誌這句話讓我無法釋懷。

    葉雪淳前輩談到高呈毅君,曾與他一起吃飯,知道他信佛,與他談,發現勿同道,以後就再也沒有這樣機會。他有很有名的【水里革命】者,讓他的長官失去位置,由他取代。長官沒有退休或離職,所以應該稱為【水里叛變】。台電是有制度的公司,只有他才有這能耐。昨天有機會分配獎金,總共才4萬元,新進2同事,薪水實在太低,就分給他們2人,實際只能得到14000,結果被人事打回來。因這樣他們會分到500天的獎金,台電是有制度的公司。

  19. 林炳炎 寫道:

    h001001.JPG

    《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在最後出版前,版主已經因自轉車車禍,腦部受撞擊已開始出現症狀,幫我出書的堂弟也發現,它不敢跟我講,跟他嫂嫂說,要注意我的身體變化。

    h003001.JPG

    由於這本書幾乎寫16年以上,時間太長,文章難免散漫,當時知道再不出版,可能就無法出版。裡面其實在描述在政權轉移下,台灣的技術像貌被迫改變。

    h004001.JPG

    我與黃全前輩先後在同一單位工作,在寫這本書時才挖出這個人物,並且才體會到他的重要性。一個台中工業夜間部畢業生,竟然扛著日本技術的傳承對抗美國技術,這樣的英雄史詩般的歷史,成為outcrop,要有心人挖,露頭才會顯現。請詳《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h002001.JPG

    BLOG有一優點,就是可以把證據公開於讀者的面前,讓讀者去評斷是非。今天我要把他所做試驗報告貼在此,證明他是不凡的Concrete Man,讓我們能向前輩致敬。

    h007001.JPG

  20. 陳凱劭 寫道:

    1916 年《基隆築港誌》的一系列地圖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3642935

  21. 林炳炎 寫道:

    退休前整理有關在台電工程月刊與現代營建刊出的作品
    將目錄公開供要檢索的朋友方便參考

    林炳炎的文章在現代營建、台電工程月刊、營建世界中以及出版品目錄

  22. 林炳炎 寫道:

    pyl060002.JPG

    1995年下決心把心愛的cement / concret資料捐給啟欣公司, 意思是向熱戀的愛人say goodbye!!有留下用台語書寫的淚痕!!!

    pyl060003.JPG

  23. 林炳炎 寫道:

    火山灰製混凝土 由建廳主持工作 初步限用于次要建築 礦務科等昨報告試驗結果

    建設廳主持之火山灰問題討論會,昨日上午在該廳舉行第五次會議,由副廳長劉永楙主持,聽取礦務枓及工業試驗所對於火山灰產地及試驗結果之研究報告。據稱:火山灰產區分布在草山、大氙山、阿里磅、石門、頂新莊、三芝鄉、關渡等地方,總蘊藏量約一千一百餘萬公噸,其耐壓力試驗結束,以百分之二十火山灰,百分之八十水泥混合最為理想,比全部水泥之耐壓力為高,經會中討論結果,一致決定由建設廳主持製造試驗及推廣工作,物資局負責收購及轉售工作,關於製成後之混凝土性能是否適合及使用對象範圍應如何規定問題,經會中決定田水泥公司利用其人力及原料會同工業試驗所,電力公司及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覓一民營工廠試製,製成後,暫時限制不得用於鋼筋混凝土壩,跑道及堤防,准先用於其他次要之逼築物,以觀實效。
    1954-11-17

  24. 林炳炎 寫道:

    在資料堆中看到這件1895年以前台灣民主國以以前進口情形
    自己現在看都覺得很有意思,讀完我的書是沒有這張表來得清楚。1887到1895年的進口量,甚至於還轉成出口。

    2653_001.jpg

  25. 北投埔 寫道:

    有人問燒磚始於何時?
    但我只知道蘭遮城築城有燒磚,希望有人知道考古結果的朋友出來否定本欄的說詞。

    台灣燒磚始於1930?
    荷蘭人韓家寶在台大歷史所的碩士論文中,談到1630年荷蘭人如何以法規規定燒磚的程序,當時的人如此重視燒磚。因此,沒有理由說荷蘭人馬馬虎虎的燒石灰,也不遵照古羅馬的方法「石灰:tras:砂」比例來製造黏結磚塊的膠結材料。如果我的猜測正確,那熱蘭遮城築城技術史可以上溯源至古羅馬的方法。

  26. scl 寫道:

    淺野水泥

    林曙光

    六十年前高雄,一提到會社設就是紅毛土會社,淺野水泥是日本財閥淺野創辦的,高雄工廠是以高價買收崎腳同安寮洪姓人的灰窯及庄社。於大正三年十月興工,工程費約二百萬圓,於大正六年竣工。同安寮人,原以菅蓁燒灰,這種灰叫做草仔灰,產量有限,因淺野以出乎他們意料的高價買收,人人驟然變成暴發戶,不意淺野水泥開工後,財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社會上盛傳林道乾在打狗山所埋十八攜籃半白銀中的半攜籃已為淺野所得,其實何只半攜籃,就是全部為淺野得去也不為過。

    工廠後面就是埋藏石灰岩的石山,其旁邊有黏土的鑛藏,另一項原料紅土則在覆鼎金山採堀,敷設鐵軌到新庄橋畔,用台車裝載紅土以牛托去再搬載於舢舨,因龍水到會社腳有運河可利用,所以這種地理條件是全球最優越的。且煤炭也都可經由愛河、運河運到廠裡。至於產品的外銷也是以水路可運到高雄港轉載。內銷則由鐵路運到各地,水陸交通都非常方便。

    最初,紅毛土的包裝是利用木桶,叫做紅毛土桶,非常堅固,一桶五百斤以二人扛運,後來改以牛皮紙袋包裝。開工當年年產二十萬桶,因不斷增加設備,至昭和四年已增產到七十萬桶,雖說對台灣的各種建設有過卓越貢獻,但製造噪音及空氣污染也是以台泥為禍首。一個小小的半屏山批准了三家水泥公司,且崗山頭也許可一家,不顧自然生態的破壞及環境污染,奉賺錢至上為圭臬,真是目光如豆。四大公司開放民營後,幾乎因經營不善面臨一跌不振,只有水泥公司ㄧ枝獨秀。當半屏山崩山後,台大地質學教授馬廷英博士循政府之請前來踏勘後說:壽山、半屏山、大岡山俱因炸山採石的方法只求近功,岩脈已動裂,將來崩山為無可避免,但經營者及監督機關均視若無睹,以至壽山也發生崩山。朱星羽議員即到台泥前面抗議,若名山有靈,在他抗議時壽山再崩塌了。水泥公司就高雄市言,真是「放雞屎的有,生雞卵的無」,高雄市民註定要任其糟踏了嗎?
    http://tw.myblog.yahoo.com/sclchiche/article?mid=5095

  27. 林炳炎 寫道:

    199601152.jpg

    給我日文序的長野卯三郎前輩在19960115就給我序文, 他知道書不知何時才能好, 在2005年才出, 幾乎慢了10年!!最近前輩的信文冒出來, 貼在這裡算是懷念前輩愛護晚輩的心情!!

    1996011501.jpg

  28. 林阿娥 寫道:

    自己要的資料

  29. 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 寫道:

    620年代,荷蘭西印度公司(WIC)來到北美洲哈德遜河口的曼哈頓島一帶,跟當地原住民購得土地後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並建造了城牆和堡壘作為貿易據點。1664年英國與荷蘭交戰,新阿姆斯特丹易主改名紐約(New York)。城牆區域後來成了Wall street,也就是今日的金融重鎮華爾街。

    而在遙遠地球另一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於臺江外海沙洲(今安平)興建堡壘Zeelandia(熱蘭遮城),堡壘的殘牆現在還部分存在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180635198624480&set=a.180872095267477&type=3&comment_id=2181349031886430&permPage=1&notif_id=1548126944412095&notif_t=feedback_reaction_generic

  30. 一張照片穿越145年 寫道:

    射寮走一遭重新認識傀儡花——一張照片穿越145年 ◎陳耀昌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76065?fbclid=IwAR2ES4OuGFiFX8XvkytitGx11FV5aO7TjcwKytN-6OesfV51xVFVZq2SXI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86851354661871&set=pcb.1286851521328521&type=3&theater

    紅點1874年棉仔家的磚拱的使用與CEMENT進入台灣, 比大清帝國的炮台還早

    Inked2653_001_LI111.jpg

  31. 彭百顯的 「從量課稅非關利益」 寫道:

    曾應淡大邀請參加有關進口水泥的學術研討會,台北縣選出林立法委員助理2人與會;當時台中港附近路邊很多進口水泥正在進行拆封。1994/7/14彭百顯在工商時報發表「從量課稅非關利益」,同報前一天有「進口水泥業集思考慮成立聯誼會」,這些無法抵擋水泥財團的運作,彭的文章透露出勝負已定,他用大家都搞不清楚的學術擺人民一道。選立委哭窮時,牽手曾很大方的贊助。很快的立法院通過水泥稅制修正,由「從價課稅」改「從量課稅」,一個字之差,外行人根本不懂賣什麼「碗粿」。讀者不了解此法案的威力,此案一通過,台中港附近進口水泥業一夕之間不見了,淡大的期末報告也沒了;如日初昇立委林從此走上政治不歸路,在政壇消失。原本可能以進口水泥來破壞國內水泥壟斷機制進而降低水泥價格的夢破滅,人民仍舊享受國際市場價1.6倍的高貴水泥,把水泥業當高科技來寵愛,而非耗能高污染產業。霸權出手神不知鬼不覺。
    P_20190927_124854_p.jpg

  32. 小樽港百年耐久性試驗 寫道: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2063164169938/permalink/3552485938127636/

    2015年11月15日 · 台北市 ·

    小樽港百年耐久性試驗

    作為台灣人讀技報堂出版的《コンクリ-トの長期耐久性—小樽港百年耐久性試驗に學ぷ》,其最平常的反應是說幾句讚佩的話語,然後沒有意見的闔上書。但一個コンクリ-ト素人遊戲者,除了發現此書有錯誤外,還發現參與撰寫者有意識形態問題,只想遷就自己的知識而沒有意識到歷史脈絡。

    沒有能耐3000年以上的混凝土,算什麼「長期」。至於「良質火山灰」,此書無定義,同樣是上帝的傑作,那來「良質」與否。第3點明顯竄改所引文章,讓明治時期使用火山灰之2派,變成只有1派;它也竄改明治時期的コンクリ-ト使用體積計量的普遍認知,此用法是從羅馬鬥獸場時代一直沿襲至明治大正時期的。有意無意間壓抑以曾禰達蔵、真島健三郎更早存在的非學院派的另一派,而獨唱広井勇博士的調。

    依 「工程名稱」、「施工期間」、「顧問及國籍」、「使用膠結材料」、「成功或失敗」次序排列。

    長崎製鐵所 、??~1861/3 、荷蘭海軍士官H. Hardes、 セメント??、 成功。
    橫須賀第一番船渠 、1867~1871 、François Léonce Verny法國 、砂利石灰及火山灰混合、 成功。
    野島崎燈塔、 1869/3~、 François Léonce Verny法國、 シマン (セメント)、成功。
    橫須賀第二番船渠、 1871~1884 、François Léonce Verny法國、 火山灰、シマン、石灰、 成功。
    三国(坂井)港、 1876~1880 、荷蘭G.A.Escher、Johannis de Rijke 、?? ?。
    燈塔 、1877 R. H. Brunton英國、 鬼岳火山灰混合石灰、 成功。
    橫濱港築港、 1889/9~1891/4、 S.H. Palmer英國陸軍少將、 セメント:砂:石:小塊石:中塊石=5:12:10:15:3、 失敗。
    佐世保軍港第一船渠 、1894/9~1895/8 ?、 セメント:砂:石(=1:2:6)、失敗。

    1868年是明治元年。

    其中長崎製鐵所使用セメント一事,可能有問題,大藏省資料是1872年才有セメント輸入日本。技報堂出版的此書寫1865年才有セメント輸入及使用(p75)。

    但《コンクリ-トの長期耐久性—小樽港百年耐久性試驗に學ぷ》只列入橫濱港防波堤1889年以後工事,完全忽視1868年~1889年或1861年~1889年之間工事,明顯有偏見。

    委員有35人,幹事有20人。應是集日本コンクリ-ト學者大成。小樽港是一條名魚,但被一群高手煮成難以下嚥的魚。

  33. hen 寫道:

    你好現在這本書還可以購買嗎?

    【版主誌】本書紙本已賣完,正進行電子版。請期待。

留下回應

留言內含太多URL、廣告常見字,可能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版主解除。或寫私信給板主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

  • 台灣沒有黑道只有聖人
  • 臺中第一中等學校の創立
  • 草屯公學校はわがやどでした
  • 外海卸煤碼頭及連絡棧橋新建工程
  • 谷關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