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灣學生讀書會事件
2010-02-14精彩諜報檔的第一頁
『上海台灣學生讀書會事件』之原汁史料目前已知有3處,《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報導與日本外交史料館之諜報檔以及法院判決檔。至於日文《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則算是二手資料(翻譯本算是三手資料),可以參考而已。先來看《台灣日日新報》如何記載:
精彩諜報檔的第一頁
『上海台灣學生讀書會事件』之原汁史料目前已知有3處,《台灣日日新報》新聞報導與日本外交史料館之諜報檔以及法院判決檔。至於日文《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則算是二手資料(翻譯本算是三手資料),可以參考而已。先來看《台灣日日新報》如何記載:
草屯國民學校一年級的導師是林玉柱老師,他在同學的紀念寫真留下「我們都是好朋友」,這讓我回想起,沒有用「我們都是好朋友」的角度去思考1950年代到底是怎麼樣的社會?想用《狄卜賽文書》中的寫真來說明。這些寫真由外國人所拍,才能真切反應這號稱『台灣經濟奇蹟』的偉大社會是如何偉大法?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的一天,那一天台灣人的感覺如何?戰爭期間,台灣人的生活有何改變?戰爭結束後,他們是如何面對?歡迎各位透過許雪姬所長的演講,由不同台灣人的日記中尋找對「終戰」的共同歷史記憶。
When I got the e-mail from Lee-Tai wrote to me, she wrote” This note is also to let you know the sad news that my father Valery de Beausset has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94 on October 18th. He was always grateful for the book you wrote about his work in Taiwan.” I was shock to get this sad news fall into the remembrance of how I met Mr. de Beausset. In the document, I found Mr. de Beausset was the J.G. White Co. Taipei manager and play a very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 So, I try hard to find the contact way.
[youtube width=”425″ height=”355″]http://www.youtube.com/watch?v=w_q4SZxEIRk[/youtube]
昨天晚上,我們家去大安公園觀賞《無畏》(《不再恐懼》)與《愛的十個條件》2片,是弱小民族爭取人權與自由民主的奮鬥的紀錄片。現場不少「願同弱少鬥強權!」的人們前往觀賞。版主在此感謝民進黨頭人的努力,也希望他們應加強文化論述的力道,應該學習總体戰的精髓。
添付写真は先方から送られて来たものの一部です。別途入口には立派な「表札」も。 先方の私に対する謝意(前所長の「置き土産」)もあろうかと思いますが、些か肩の荷が重いです。未整理の追加送付書籍数百冊あるはず。今後も追加送付は続ける予定なので、書架の空間を確保するため、中長期的には「希望者に配布」するなどすべきではないかと考えています(私見)。 「三田文庫」のことは政治大学学長の耳にも入っているらしく、校内報導で全学に紹介する予定とか。私の写真の提供の要請があったので、「私の写真の掲載は止めた方が良い。利用者が益々少なくなる(私は鬱陶しがられているので)」、「実際は長年病床にあった為体重のアップダウンが激しく、本来の容貌を失っているから」と断りました(先方も納得)。(這是政大台史所給三田裕次樣的e-mail)
1949: 美國國旗在台灣天空飛揚
最近彌天蓋地的『1949』在台灣媒體流串,有如某種風暴即將來臨,這種有計畫的文化宣傳類似於「文化大革命」。首先是我從網路收到「1949――新台灣的誕生展」企劃書與展品內容(詳附檔),還來不及回應,「大江大海」符碼隨著bus的身體到處亂串。誰的『1949』?『1949』與『新』有什麼關係、意義是什麼?為何會是『新』?我們都知道,在漢字文化圈中,新與舊是一種鬥爭關係,『新』通常站優勢、霸權之位置。「大同小異」之大、小兩字都是動詞,為何「同」就需大呢?而不是「異」大呢?「大同小異」是壓迫「差異」的存在,違背平等原則。「男尊女卑」也一樣,都具有霸權意識存在,都需要被批判、解構。
最年輕的公民進場見習
國內藝文團體與本土社團組成的嗆馬俱樂部,今天發起919睡衣嗆馬大遊行,號召全體公民反無能、反官僚,並要求停發總統馬英九的薪水,將總統薪水轉為88水災災後重建經費。
前往花蓮港是一條漫長的路線,而這次又南下到馬太鞍,能寫的內容很多,這是版主的畢業之旅,似乎不想那麼快把愉悅心情寫完,慢慢拖到現在還沒寫好。由於有這條蔣渭水公路,原來會經過的美景都跳過去,根據同仁所拍寫真,除了前面已經報導過的外,本頁局限在東澳國小、蘇花公路、林田山與馬太鞍大和糖廠兩大廢墟。跑了很久之後,必然要停下來休息的休息點,有加油站與洗手間還有簡樸的東澳國小。
北投楊燁兄,送我一張原脩次郎銅像,惹起想寫這樣特殊標題的內容,也澄清我以前非常認真在找松木幹一郎社長銅像是一種誤解。劉坤土前輩曾參與銅像座施工,他很熱誠帶我去看松木幹一郎社長銅像座,他還說銅像是拆下來放在倉庫,讓我著魔。人的記憶有時是違反歷史的。
原來,在台灣歷史中有一段「銅像應召」「銅像報國」「銅像出征」,時間大約是1942/02到終戰,如果想對此主題有深入探討,還是要去《台灣日日新報》檢索這主題。在1942/02到終戰期間,《台灣日日新報》內還有有銅像揭幕,產生讓人混亂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