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科技史與文化’

Cheng Kung University –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Class 67

2008-01-19

cku003.JPG

我們這一屆,CKU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Class 67,到2007已畢業40年,收到同學的e-mail才知道要在LA/San Diego的豪華客輪上舉辦Dec/28/07 ~ Jan/01/08聚會。

因2006/01/06 ~ 03/27在醫院開刀4次,2次病危通知,所以就沒想參加。收到三大建築師事務所寄來的光碟,看了好幾天,決定要寫『我們這一屆』,藉以回憶過去的時光。

(閱讀全文…)

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一)

2008-01-04

chu.jpg這是朱真一醫師在美國很努力的收集台灣醫界歷史,從2006/1至2007/3在《台灣醫界》刊登,共14篇文章,收入此書。

我曾經寫e-mail懇請他將文章出版。主要原因,我們被教育說「台灣沒有人才」,是蠻荒地域。我一直對這景況很不滿,在《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內『戰前台灣工業概況』章,教育一節如此寫:

台灣人追求新知識的熱情是不亞於其他國家的人民,在台灣接受教育然後去日本受高等教育的人才非常多,出國留學的國家除了鄰國China外,有美國(林茂生、陳炘等)、法國(郭松根是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巴黎大學理學博士、李萬居)、英國(林攀龍、謝陳畹香之夫謝道恆)、德國(王受祿是魯茲大學醫學博士)、俄羅斯(林木順、謝雪紅、許乃昌、彭華英)等等,如果有人針對此研究,一定會有精彩的成果。 (閱讀全文…)

武界取水口工事—武界壩、洪水路、取水口

2007-12-29

wu1.JPG第一工區在武界,主要結構為武界堰堤(武界壩)、洪水路、取水口、第一號隧道、第二號隧道上半,由鹿島組承攬。

請讀者注意,引水隧道僅有一條,第一號、二號..是分段由承包商承攬。

第一工區平常看得到的結構物是武界堰堤、洪水路(排洪隧道)、取水口(進水口),由濁水溪的下游往上游看,正好由右邊往左邊排列,這些結構物正好阻絕濁水溪水的流向,而在其上游至姊妺原間形成貯水池(水庫),讓混濁的溪水沉澱,而後經取水口進入引水隧道而流入日月潭。

武界堰堤施工中、完工後的武界堰堤詳寫真。武界壩與洪水路、取水口有一作業隧道相通,在洪水路與取水口上方為控制室,內有64KW的武界發電所,每當颱風,就要起動以備不時之需,才能將閘門開啟。

(閱讀全文…)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2007-12-29

fix1.JPG2007/12/14第九回的「開放的台灣史讀書會」報告聚會,邀請費德廉老師蒞會報告,題目:Shots from the shadows: The Formosan aborigine portraits of St. Julian Edwards (從陰影中的鏡頭:聖朱利安˙愛德華士的臺灣原住民影像),談十九世紀一奇特的攝影師聖朱利安˙愛德華士,從他的作品看1870年代的台灣影像。

15日我們在公教中心福華飯店共進早餐,他送我去年出版的《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原書英文名稱是《Curious investigations: 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作者:費德廉 譯者:羅效德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21日。 羅效德是費夫人。

(閱讀全文…)

台湾電力の神社(3)――門牌潭水力発電所の日月社

2007-12-05

sunmoon111.JPG

日月社は門牌潭發電所(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の前面社宅內敷地內の高地に發電所工事の守護神として左の三体の神を祭祀せるものである。大山 祇神(オホヤマ ミスノカミ) 水波能賣神(ミズハノメノカミ)大雷神(オホイカチノカミ) (以上是《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誌》內の文字)

(閱讀全文…)

懷念高金煌前輩

2007-10-24

10月22日近午,高前輩的女兒麗娟打電話給我,說她的父親已於19日下午往生。在此,祝禱他在另一國度中得到喜樂。

回想5~6年前,海洋大學的施彤煒博士正在尋找北部發電所的資料時,有一次,在和平東路核火工處的李高雄計畫工程師辦公室第一次見面,鼓勵他用日文寫他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從業員養成所的經驗以及裝機歷史。

(閱讀全文…)

人插花 你插草

2007-09-11

p1130097.JPG第七屆東亞STS會議在神戶─大阪舉行,時間12-14/Jan./2007,這是東亞四國STS會議,台灣、日本、韓國與China四國,讓學院外的素人有機會表現。

與會人員除我之外,都是以國家資源(人民納稅錢)作研究。曾在日本或美國發表過論文,用英文的次數不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使用台語再請人通譯,可以過濾不當的用語,會後午餐時,北京大學的教授說「你的普通話很好」,說台灣話是為了在國際上發聲。

(閱讀全文…)

台灣土生土長的黑手— 高金煌裝機技師

2007-09-06

kaokinghung1.jpg

高先生於1929年,台北第二師範公學校及高等科畢業。經師長介紹進入台灣電力從業員養成所機械科。在養成所時,正時值戰爭末期,物力維艱,物品都要進行管制,而他對製圖課表現出非常狂熱的興趣,曾因繪圖表現不完美,與幾個同學(台日皆有)私下取用繪圖紙重繪,遭到老師打耳光重罰。畢業後,被分發至建設局設計課,並於1972年從土壠灣保養組長退休。

(閱讀全文…)

重塑台灣醫校長高木友枝博士的雕像

2007-09-02

(按:原文網址:http://www.lib.ntu.edu.tw/spe/taiwan/academia/no2-ch3.htm

1996年3月底,我又到東京去訪問,是為了台灣電力及『紅毛土在台灣』等文獻收集。專程去拜訪高木友枝博士的外孫板寺一太郎先生。與他暢談了有關高木友枝博士的點點滴滴,

回到台灣以後,台北帝大歷史研究小組知道我對高木友枝博士的歷史有興趣,要我參加小組,並要我寫有關高木友枝博士的歷史,我認為在『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中的高木社長,只是他一生台灣電力的一部份,不足以表現他的全部。

因此,又寫了信給板寺先生,請他提供更多資料。也更進一步研讀所收集的資料,重新寫高木友枝博士。在那一天的訪問中,很幸運的看到黃土水的高木友枝博士的石膏塑像,那麼近可以同時觸摸到兩個傑出人物,黃土水的傑作在台灣被廣受注目,是非常熱門的藝術收藏品,我看到時之興奮,可想而知,幾乎馬上想到,請板寺先生替我拍一張照片,也不能免俗的要求與塑像合照,看到塑像的同時,就有重寫高木博士念頭。

此雕像塑於1929年,是黃土水一生最後幾件作品之一,也是最成熟的,但少有人知道收藏在何處(註1)。

(閱讀全文…)

紅毛土技術史在台灣

2007-08-23

欲購本書,請洽:

簡介(原載於 遠流 台灣元氣村-大廟口 網站

當混凝土學術界內、外的朋友看到此書時,會非常訝異於此書的內容與他們主觀的認知有相當的距離,到底一個學院外的技術史遊戲者,抱持何種意識形態在處理紅毛土(水泥/混凝土)技術史?

個人在很奇怪的因緣陷入台灣史的漩渦而不能自拔,發現「火山灰混凝土曾在台灣電力使用」,為了追尋這句話的真正樣態,花了16年以上的時間在日本與台灣的 圖書館挖掘,先後完成《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最後,總算把「火山灰混凝土在台灣」的 技術史弄清楚。

(閱讀全文…)

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

2007-08-23

欲購請洽:

本書章節紹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研究概況

此外可參考兩篇2002年新台灣新聞週刊的訪問作者文章:

(閱讀全文…)

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

2007-08-23

欲購本書,請洽:

內容介紹(原登於遠流網站,2004-09-14)

各位好:

鄭重宣佈《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V.S. de Beausset’s Order of Brilliant Star》今天下午已經在三民書局、南天書局、台灣の店上架,後兩者在台大附近,台北以外的三民書局連鎖店要晚幾天。學生與朋友照往例,請洽著者,恕不郵寄。

完全不同的美援歷史,以國內外檔案室所收藏史料撰寫,重要章節幾乎不用出版品內容。請大家務必推薦給圖書館購買,謝謝!

回想約在1994年聽了師範大學洪萬生教授的台灣科技史演講後,他把我哄進這危險的歷史黑洞。1996年已經完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正等時報出版社出版。在台大歷史所的陳偉智兄帶領下,禮拜六下午從台北南下新竹,參加清華大學科技史讀書會,大概是5月底或6月初,我像大學時葉樹源教授教建築史的內容(他說希臘神廟為何要蓋在山岡上),青澀得很的學生從校門口往上爬,一面冒汗,一面祈求神的保佑,一個無神論者虔誠的朝聖心情。

在這10幾年中,也在台大的校內外研討課學習,用大廟口來代名此研討課,那清華大學科技史讀書會就是新竹廟。1996年,我連Kuhn, Said,後現代等都還沒有接觸或搞清楚。

1996年底與時報解約,次年3月自費出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學術界的朋友當著我的面,在她用新台幣買我的新書上大畫叉,表示那是不可原諒的錯誤。由於,從打字排版都是老夫自己做的,瑕疵難免(格式出錯),但不至於罪該萬死。那種對學術圈外的排斥,我是很習慣的。在更早之前,有一篇文章刊登在《The Fibonacci Quarterly》上,我就把它用北京話寫出來,投到《數學傳播》上,以前都很順利刊登,這次被退稿,問題出在格式。我才警覺到在台灣給高中師生讀的《數學傳播》,其學術地位竟然高過國際期刊《The Fibonacci Quarterly》。原來1字新台幣0.3元也得依賴總督恩賜之原則。

(閱讀全文…)